第174章 湖阁试玉(2/2)
经他们一点评,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那首小诗,细细品味之下,议论声渐起。
“妙啊!‘东风未肯平分色,先上佳人翡翠鬟’,将春意拟人,活泼可喜!”
“辞藻虽不华丽,意境却自成一格,难得!”
那王公子也看了过来,起初有些不以为意,但细细读后,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再次看向我时,目光中的审视意味更浓,还夹杂着一丝被挑战的不服。
这时,那位李小姐又阴阳怪气地开口了,声音不大,却足够让邻近的人听见:“苏妹妹果然好才思,总能别出心裁。只是这‘佳人’二字,不知妹妹是自况呢,还是另有所指?听闻京中阮郎君雅好诗文,最欣赏这般灵秀之作呢。”
她又一次试图将我与阮郁牵扯在一起,暗示我的诗作是为了迎合远在京城的某人。这话极其恶毒,若应对不当,无论承认与否,都会落人口实。
阁中瞬间安静了不少,许多目光聚焦在我身上,有好奇,有探究,也有等着看笑话的。
我心中并无波澜,甚至觉得有些可笑。这些人,似乎总喜欢将女子的才学与情感牵扯挂钩,仿佛女子作诗,不是为了抒写性灵,而是为了邀宠媚人。
我抬起眼,目光平静地迎上李小姐那带着得意的眼神,声音清晰,不疾不徐:“李小姐说笑了。诗者,吟咏性情也。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发而为诗,何须攀附他人?阮公子远在京城,其诗文造诣,小小亦是敬佩。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花入各眼罢了。若论欣赏,在座诸位师长、诸位同好的品评,方是小小所在意的。”
我既未否认对阮郁才学的认可(这是事实,否认反而显得心虚),又明确撇清了作诗与他的关联,将重点拉回到诗文本身和当下场合的评判上,语气不卑不亢。
梅溪散人适时地开口,带着长者应有的公允:“小小娘子此言甚是。诗文之道,贵在真性情,若心存杂念,便落了下乘。今日诗会,只论诗,不论其他。”
他这话一出,等于直接否定了李小姐的含沙射影。李小姐脸色一阵青白,讷讷不敢再言。
那位王公子却忽然抚掌笑道:“好一个‘各花入各眼’!苏娘子不仅诗作清灵,见解亦是不俗!在下吴郡王珩,方才拜读娘子大作,心生佩服。不知稍后可否向娘子请教一二?”
他这话,算是将刚才那场小小的风波彻底揭过,将话题重新引回了诗文交流的正轨。
我微微颔首:“王公子过誉,请教不敢当,相互切磋便是。”
心中却知,这诗会,果然并非只有风花雪月。才学的展示,人言的暗箭,以及这些突如其来的关注,都是需要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