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湖阁试玉(1/2)
望湖阁内,檀香袅袅,墨香隐隐。随着主持人宣布诗题,方才的些许暗流似乎暂时被压制下去,众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诗词创作上。纸笔摩擦的沙沙声,低吟浅唱的推敲声,取代了之前的谈笑风生。
我并未急于动笔。这“新春”之题看似寻常,却最易流于俗套,无非是咏叹万物复苏、祈愿年丰人寿之类。若要出新意,需得别具只眼。我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湖水在春日下泛着细碎的金光,远处孤山如黛,堤岸柳树已透出些许若有若无的鹅黄绿意。生机,正在这看似沉寂的湖光山色中悄然萌动。
心中微动,一个意象悄然浮现。我提笔蘸墨,在那铺开的桃花笺上,缓缓写下:
《元日望湖》
雪尽南枝初破寒,
湖光摇漾柳烟残。
东风未肯平分色,
先上佳人翡翠鬟。
诗成,搁笔。我并未急于呈上,依旧静坐。这首诗,不着一个“喜”字“乐”字,却通过“雪尽”、“初破寒”点出节令转换,以“湖光摇漾”暗写春风拂水,“柳烟残”中已蕴新芽生机。后两句则转写人事,以东风偏爱,先吹绿佳人发簪为喻,将无形的春意化为有形的、充满生趣的画面,带些俏皮与灵动的观感,避免了一味庄重。
陆续有人诗成,交由侍者誊抄,匿名呈给几位担任评判的老先生,其中便包括梅溪散人。阁中气氛渐渐活跃起来,相互品评、低声讨论之声复起。
那位身着湖蓝色锦袍的疏狂青年率先呈上了诗作,他似乎颇为自信,负手而立,嘴角噙着笑意。很快,侍者将抄录好的诗作悬挂起来,供众人观赏品评。他的诗辞藻典丽,对仗工稳,气象开阔,颇有元嘉体(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以颜延之、谢灵运为代表的典雅庄重诗风)的遗韵,或可说带些前朝太康(西晋武帝年号,以潘岳、陆机为代表)诗风的繁缛之气,引来不少赞叹。
“王公子此作,典重宏敞,法度森严,真乃佳作!”
“不愧是吴郡王氏的才子,深得古意!”
原来他姓王,来自吴郡世家。我静静看着那首诗,确实功力深厚,用典精当,但总觉得过于雕琢,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却少了几分自然流丽的神韵,与当下渐兴的“永明体”(指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注重声律与清丽风格的新诗体)追求有所不同。
接着,又有几首诗悬挂出来,各有千秋,但多未脱窠臼。这时,我的诗作也被悬挂了起来。
起初,并未引起太多注意。直到一位老先生轻“咦”了一声,反复看了几遍,抚须道:“此诗……角度颇为新颖,不写大地春回,却写春风偏心,着意于细微之处,灵动有趣,格调清新。”
梅溪散人也走了过来,仔细看了看,脸上露出笑意,并未点破是我所作,只颔首道:“确是如此。于寻常题中见不寻常意,这便是诗心所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