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枇杷与邻里(2/2)
孙阿婆见我态度诚恳,这才不再推辞,连声道谢。她拿起一颗枇杷,却没有自己吃,而是塞到了阿茂手里:“快,尝尝苏小娘子给的枇杷。”又对我解释道,“这孩子,自小就爱吃个甜嘴。”
阿茂有些不好意思,但在母亲的催促下,还是剥开皮咬了一口,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含糊不清地说:“娘,真甜!”
看着他们母子的互动,我心里有些感慨。孙阿婆看儿子的眼神,与贾姨看我的眼神,何其相似。那是一种将全部希望与疼爱都倾注在下一代身上的、毫无保留的光。
“小娘子快坐,喝口饮子,解解暑气。”孙阿婆热情地招呼我。
我依言在条凳上坐下,小口喝着那碗薄荷饮子。味道清凉微苦,带着植物天然的香气,确实消暑。孙阿婆在一旁坐下,话匣子也打开了。
“小娘子别看我们这茶摊小,来往的都是老街坊,消息最是灵通。”她压低了些声音,“今日那周家三郎,是城里一霸,惯会欺男霸女,小娘子日后见了他,绕着走便是,莫要与他纠缠。”
我点点头:“多谢阿婆提醒。”
“不过小娘子也不必太过忧心,”她又宽慰道,“咱们这西泠桥一带,住的虽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但多是安分守己的。桥头开书铺的郑先生,为人最是方正;对门做豆腐的刘家夫妇,也是老实人……大家相互都有个照应。”
她絮絮地说着街坊四邻的情况,语气里带着市井小民特有的精明与朴实的热忱。我安静地听着,将这些陌生的名字与面孔,一点点纳入对这个世界的地图构建中。
坐了一盏茶的功夫,我便起身告辞。孙阿婆一直将我送到巷口,再三道谢,又让阿茂包了一小包自家晒的薄荷叶给我:“拿着泡水喝,清心明目。”
回到小院,贾姨正在灶间准备午膳,见我回来,问道:“送到了?”
“嗯,”我将那包薄荷叶递给贾姨,“孙阿婆回的礼。”
贾姨接过,笑了笑:“孙家嫂子就是这般,不肯白受人好处。”她看了看我的脸色,又问,“没累着吧?”
“没有。”我摇摇头,走到院中的石凳上坐下。阳光透过槐树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飘荡着隔壁人家传来的、淡淡的炊烟气味。
送出一碗枇杷,换回一包薄荷叶,几句街坊闲谈,还有那份略显笨拙却真诚的邻里情谊。这桩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我真切地感觉到,自己似乎又往这南齐钱塘的土壤里,扎深了一寸细小的根须。
慧觉师父说,要体会“经过”。这市井的烟火,邻里的往来,便是最真实不过的“经过”。它们琐碎,平凡,甚至有些俗气,远不如诗词歌赋风雅,却构成了生活最坚实的基底。
苏小小的传奇里,不会记载她曾送给邻家婆婆一碗枇杷,也不会记载她喝过巷口茶摊的薄荷饮子。但此刻,作为苏小小的我,却在这些微末的细节里,触摸到了生活的温度。
贾姨在灶间哼起了不成调的小曲,锅铲碰撞的声音显得格外安心。
我抬起头,望着被屋檐切割成四方的、湛蓝的天空。也许,不必总是想着那既定的结局。像这样,一日一日,认识新的邻人,品尝不同的食物,感受季节的变换,好好地活在当下,便是对这场奇遇,对苏小小这具身体,最好的交代。
至于未来,是好是坏,都等它来了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