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 > 第9章 枇杷与邻里

第9章 枇杷与邻里(1/2)

目录

那盘金黄的枇杷摆在堂屋的黑漆小案几上,像一小捧凝固的阳光。贾姨又念叨了几句市集上的惊险,见我确实无恙,才渐渐放下心来,转而说起巷口的孙家茶摊。

“孙家嫂子守寡多年,就靠着那个茶摊拉扯独子,为人最是本分热心。她家那小子,叫阿茂的,你也见了,是个憨厚性子。”贾姨拈起一颗枇杷,慢慢剥着,“远亲不如近邻,咱们既住在这里,也该有些往来。”

我听着,目光落在那些枇杷上。在现代,邻里关系淡漠,对门住了几年可能都不知姓名。而在这里,一堵矮墙内外,似乎天然就存在着某种守望相助的责任。周家三郎的纠缠固然令人不快,但孙阿茂的报信,王婆婆额外赠与的线头,又让这陌生的环境透出几分暖意。

“贾姨,”我拿起两颗最大的枇杷,“这些,我们给孙家茶摊和王婆婆送些去吧?算是谢谢他们今日。”

贾姨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绽开欣慰的笑容:“我的儿,你如今是愈发懂事了。好,好,该当如此。”她忙起身,找来两个干净的粗陶小碗,将枇杷小心地分装进去,“你身子刚好,别累着,姨去送就是。”

“我去吧,”我接过碗,语气坚持,“总要走动,认认门也是好的。”

贾姨看着我,眼神复杂,最终点了点头:“也好,就在巷子里,不远。送了就回来,莫要多耽搁。”

我先去了巷口的针线铺。王婆婆还在门口就着天光做活,这次是在缝补一件小儿的肚兜,红色的底子上,一只歪歪扭扭的老虎已初见雏形。

“王婆婆。”我将陶碗递过去,“今日多谢您,这点枇杷,您尝尝鲜。”

王婆婆抬起头,眯眼看清碗里的东西,连连摆手:“哎哟,这怎么使得?几个线头罢了,不值当,不值当!”

“婆婆您就收下吧,”我把碗轻轻放在她身旁的小几上,“是我们一点心意。”

她推拒不过,枯瘦的手摩挲着陶碗边缘,脸上皱纹笑得挤在了一起:“苏家小娘子真是有心了……那老婆子就厚着脸皮收下了。”她拿起一颗枇杷,却没有吃,只是看着,喃喃道,“这枇杷品相好,甜着呢……留着给我那小孙儿下学回来吃。”

看着她珍视的样子,我心里微软。这些在现代社会寻常不过的水果,在这时,或许已是贫寒人家难得的美味。

离开针线铺,我端着另一碗枇杷走向孙家茶摊。茶摊就支在巷口一棵老槐树下,几张简陋的木桌条凳,灶台上的大铜壶正“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带着薄荷的清苦气味。此时已近午时,客人不多,只有两个走街串巷的货郎坐在那里歇脚喝茶。

孙阿婆系着粗布围裙,正利落地擦拭着桌子。她看起来四十多岁年纪,头发用布帕包着,面容黝黑,眼角唇边刻着深深的纹路,是常年辛劳的印记。阿茂则在灶台后忙着添柴火,额上挂着一层亮晶晶的汗珠。

“孙阿婆。”我走近前,轻声唤道。

孙阿婆闻声回头,见到是我,连忙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脸上露出淳朴而略带拘谨的笑容:“是苏小娘子啊,快请坐。”她又扭头招呼儿子,“阿茂,快给苏小娘子倒碗薄荷饮子来!”

“阿婆不必麻烦,”我忙将陶碗递上,“今日多谢阿茂哥报信,这点枇杷,不成敬意。”

“哎呀,这怎么好意思!”孙阿婆双手在围裙上搓着,看看枇杷,又看看我,有些无措,“就是跑个腿传句话的事,当不得谢,当不得谢!”

阿茂已经端着一碗淡绿色的薄荷饮子过来了,听到母亲的话,憨厚地挠了挠头,冲我咧嘴笑了笑,露出一口白牙。

“阿婆您就收下吧,”我将碗放在一张空桌上,“我们初来乍到,往后少不得要麻烦您和阿茂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