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市舶之乱的缘由(2/2)
自弘治八年,随倭国贡使团赴倭开始,与这宋素卿有关的朝贡,共有三次。
其一,便是弘治八年这一次。倭国共派出贡船六艘,其中一艘属于室町幕府、三艘属于细川氏、两艘属于大内氏。
这一次朝贡贸易,创造了许多历史记录:
如,日本历史上唯一一次使用两种不同堪合的遣明使团;历史上遣明规模最大使团;以及,自此次朝贡后,倭国使臣居于殿西第七班的固定位次等等...
从使团构成中不难看出,这一次遣明使团以细川氏为主。其返程时,孝宗颁发的勘合,也多落于细川氏之手。
其二,是正德四年冬的第八次遣明使团。
此时的幕府已成摆设,且大内氏崛起。此次赴明,两位倭国地方大名,直接撇开了幕府,协商出三船,赴明朝贡。
其中,大内氏两艘、细川氏一艘,并以大内氏家臣了庵桂梧为正使。
曾经辉煌过、祖上阔气过的细川氏,不满这项安排。于是安排宋素卿额外率领一船,抢先出发,先行完成朝贡,为细川氏谋求更多利益。
而宋素卿也不负所望,确实早于持有“弘治勘合”的正式使团抵达宁波。
但意外的是,宋素卿的出现,被其族叔认出,加上他带领的这一船,并无勘合、国书在身。
遂地方官员上报,欲治其罪。
然后扯淡的操作来了...
或许是看其率领的船只上,确实都是倭人;也或许是其金钱贿赂起了作用,有太监刘理等人给正德帝吹耳边风。
总之,最后武宗以“既为使者,治其罪,恐招日人抗议,致生他隙”为由。不仅免了宋素卿的罪责,更是破例允许其为日本使臣,参与正德五年的正月大朝会。
正所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虽然皇帝免了宋素卿的假冒臣使之罪,但底下的文官眼睛又不瞎。
是以,虽然这次宋素卿代表日本,列席了大朝会。但朝会结束后,礼部不仅没给他发放新的“正德勘合”,反而警告其不得再充任使臣。
并将“正德勘合”,颁发给了随后抵达宁波的正式使团。而这一使团中,大内氏占据绝对的主流,所以这“正德勘合”,也由此落入了大内氏之手。
本来这个操作,也没啥。
无非就是皇帝任性、阉宦专权,而后外朝文官巧妙行事,以维护程序正义的故事。
但巧合的是,这支由了庵桂梧率领的合法使团抵达宁波时,时间已经来到了正德五年。
北直隶恰好爆发了刘六刘七起义,又因孝宗诏令,使团入京人数不得超过五十人。导致这支由292人组成的使团,无法护送贡品安全赴京。
也或许是此前皇帝先批准了宋素卿这个“假冒伪劣使臣”参与朝会,明面上,此次日本朝贡已经结束。
这忽然又冒出来一个日本使团进京朝贡,实在是过于讽刺了...
于是为避免闹出一国二使的政治笑话,经浙江布政司奏报,明廷批准:一应贡品暂存市舶司安远驿,按例给价放回。
在拒绝该使团入京面圣的同时,发放“正德勘合”给予该使团,并令其下次赴明时,将旧有的“弘治勘合”缴回礼部。
至此,一个定时炸弹便被深埋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