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以贪治明 > 第341章 市舶之乱的缘由

第341章 市舶之乱的缘由(1/2)

目录

嘉靖四年四月,江南逐步升温。

在这春和景明之际,浙东李学的书院也开始了动工建设。

其址选在宁波府城东南十一里处的手界乡北,中塘河畔,谓之甬东书院。书院用地,乃其乡中望族陈氏捐献,一应物料经费,更赖多方援赠。

从华亭县的徐阶、到宁波本地望族,如槎湖张氏、镜川杨氏等,俱有所献。除此以外,更有学田四十亩,分布在鄞县各乡。

相比于直接捐赠的银钱、木料等建筑材料。分布各乡的学田,李斌对其掌控力不高,基本干涉不了这些田地的运作。

起码在这书院兴建的初期,在这些田土上耕作的佃户依然是诸家之佃。所谓捐赠学田,更准确地说法是,将这些田土上的佃户,原本应该交于主家的地租,转增书院,以资书用。

田土之地契,仍留于诸家望族之手。

所谓捐赠学田,你不能说它毫无作用,但也是万万别想直接从望族手中拿到其最为珍视的土地所有权。

这种脆弱的供给、绑定关系,在李斌的情理之中,却也多少有点出乎预料之外。

毕竟,江南之地,文风鼎盛。

各路“义绅”捐赠学田,以资文教的佳话四处传播。李斌还以为是这些望族,真舍得拿出田土呢,结果闹了半天,就这啊?

不是李斌站着说话不腰疼,若是等闲乡绅。莫说四十亩学田,便是其能真捐两亩地出来,哪怕其助学,也是为宗族的长远利益考虑,李斌都得高看其两眼。

可眼下,这望族豪绅,随便一家就能摸出上千亩地。多家联合,才只拿出四十亩地的收益权捐赠...

若是单纯捐个收益权,留个香火情,也就罢了。可这帮人倒好,捐个学田收益,又是敲锣又是打鼓的,就差著书立传来吹颂其“义举”了...

这种又贪虚名、以养族望,又不舍得真正付出的行为,属实沾点又当又立、既要又要。

更绝的是,这其中还有不少人,曾在与自己辩经的过程中,言称自己是性本善啊、圣人门徒啊、追求古之圣贤遗风...

恶心,实在是恶心!

不仅如此,一则自京师传来的消息,更进一步加剧了李斌对江南士族的恶感。

宁波府鄞县人宋素卿,于京师菜市口,开刀问斩。

要说这宋素卿,其经历也堪称传奇。

其父在弘治八年倭国贡使团赴明之际,受倭国商人场四五郎委托,帮倭国商人代购漆器,双方立书为契。

但直到倭国使团进京朝贡完毕,即将启程反倭时,其父都未能如期按契约价格,交付足量漆器。

为了抵偿债务,这坑娃的爹,大手一挥: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不如你们把我儿子带走,这可是纯正的明人,必能在倭国卖个好价。

在这以明为尊,尊明帝国为天朝上国,文明灯塔的年代。

慕华媚明的“借种”行为,在明帝国周边藩属国中,极为盛行。

以前是“借”,现在宋父甘愿以儿抵债,直接从“借”,变成了拥有。那日商,自然愿意。

血统纯正的“大明种马”,无论怎么想都比那点漆器更加值钱。

于是乎,这宋素卿便被弘治八年的倭国贡使团带回了倭国。并在配种之余,作为倭国大名细川氏的对明外交专员,此后数次参与倭国对明的朝贡贸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