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276章 破壁和窥见

第276章 破壁和窥见(1/2)

目录

讨论在傍晚时分告一段落,初步的技术分歧在林浩冉的积极优化和封瑶的居中调和下,暂时达成了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共识框架。林浩冉伸了个大大的懒腰,骨骼发出清脆的响声,活力满满地开始收拾她那仿佛百宝囊般的背包,里面除了电脑、充电宝,还不时露出零食和造型奇特的钥匙扣。

“搞定!学姐,学长,那我先撤了!还得去图书馆抢个位置肝下一个模块!”她风风火火地朝门口走去,临出门前又回头,对封瑶比了个“放心”的手势,还悄悄朝徐卓远的方向努了努嘴,意思是“这家伙交给你了”,这才哼着不成调的流行歌曲,脚步声清脆地消失在走廊尽头。

实验室里骤然安静下来,只剩下空调系统低沉的运行声,以及徐卓远指尖最后敲击键盘的、带着某种韵律感的清脆回响。他逐一关闭三块显示屏上密密麻麻的代码窗口和调试工具,动作有条不紊,像是在完成一个既定的、能让他从信息洪流中平稳抽离的仪式。封瑶没有催促,只是安静地整理着桌上散落的草稿纸,上面是她记录下的讨论要点和源自文瀚先生笔记的灵感火花,字迹清秀而缜密。

她能清晰地感觉到,徐卓远需要这段“系统降载”的时间。高强度、高密度的技术争论,林浩冉带来的“混沌扰动”般的活力,以及最后苏晓那场计划外的、纯粹社交礼仪式的冲击,对他而言都是巨大的能量消耗。他此刻的沉默,并非冷漠,而是一种自我保护式的、必要的充能过程。

终于,所有屏幕都暗了下去,反射出窗外渐沉的暮色。徐卓远站起身,开始收拾自己的设备——那台他亲自改装过散热系统的高性能笔记本电脑,以及一个永远保持整洁、物品摆放顺序固定的背包。他的动作依旧精准,但封瑶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在他微微垂下的眼睫、比平时稍缓半拍的步调,以及解开衬衫最上面一颗纽扣的细微动作里。

“走吧。”他拿起电脑包,看向封瑶,声音比平时低沉些许。

两人并肩走出实验楼。夏日的黄昏,夕阳正奋力挥洒最后的热量,将天空染成一片温暖的橙红与瑰紫交织的画卷。空气里弥漫着被日光炙烤过的青草气息、湿润的泥土芬芳,与实验室里恒定的、冰冷的消毒水味截然不同。徐卓远下意识地眯了眯眼,浓密的长睫在眼下投出浅浅的阴影,似乎对这过于鲜活、饱满的光线和气息需要一点短暂的适应时间。

他们没有直接走向人流渐多的宿舍区,而是不约而同地拐向了校园里那片宁静的人工湖边。这里绿树成荫,垂柳依依,傍晚时分行人稀少,只有偶尔掠过水面的飞鸟留下清鸣,以及晚风拂过柳条与荷叶发出的沙沙声响,如同一首自然的摇篮曲。

沿着湖岸的鹅卵石小径慢慢走着,封瑶没有急于开口。她拢了拢被风吹散的发丝,目光掠过泛着粼粼金光的湖面。她知道,对于徐卓远而言,有些话,尤其是关乎内心感受与认知的话语,需要在一个足够安全、放松、且没有时间压力的环境里,才会像蛰伏的溪流般,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果然,在沉默地走了一段,直到喧嚣被远远抛在身后,徐卓远低沉的声音打破了宁静,带着一种罕见的、并非针对技术问题的困惑:“林浩冉……她处理社交冗余信息的方式,效率很高。”他用了“冗余信息”和“效率”这样的术语,试图将他观察到的现象纳入自己可以理解的认知框架。

封瑶侧头看他,夕阳给他的侧脸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巧妙地将那份惯常的、棱角分明的冷硬感削弱了几分,甚至映照出他年轻肌肤上细微的绒毛。她微微一笑,顺着他的话语体系回应:“是啊,她很擅长这个。就像她优化代码逻辑一样,总能找到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快速清除障碍,让核心流程畅通无阻。”

“嗯。”徐卓远应了一声,目光依旧落在波光荡漾的湖面上,仿佛在分析那复杂光斑的生成算法,“但这并非核心技能。任务的最终完成度,才是关键评估指标。”在他的世界里,一切当为最终目标服务,不必要的枝节理应被裁剪。

“对于纯粹封闭环境下的技术攻坚,或许是的。”封瑶声音温和,像湖面拂过的、带着湿润水汽的微风,“但我们现在做的‘灵韵’,其核心正是要连接冰冷的技术与温暖的人文,注定无法完全隔绝在象牙塔里。就像今天,如果没有林冉用她那种看似‘冗余’的方式介入,苏晓学姐可能会感到非常难堪,而那种尴尬、紧绷的氛围,或多或少会像背景噪声一样,影响到我们后续讨论时的心境和思维流畅度,哪怕只是微小的波动。林冉用她的方式,平滑地处理掉了这个可能影响核心任务的‘外部噪声’,这本身,从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来看,难道不也是一种高效的体现吗?”

徐卓远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似乎在认真消化这个将“社交处理”重新定义为“系统噪声过滤与优化”的新颖观点。他习惯于筑起高墙,强硬地排除一切干扰;而封瑶提出的,是另一种思路——并非放任干扰,而是巧妙地化解它,使其无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转化为积极因素。

“很难。”他最终吐出两个字,带着一丝对自己不擅长领域的坦诚,以及某种基于过往失败经验的评估。他或许尝试过观察和学习,但那些复杂的表情、语调、潜台词,对他而言如同天书,投入产出比极低。

“没关系,”封瑶的笑容加深,带着理解和鼓励,“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战场。就像你构建的那些严丝合缝、令人叹为观止的逻辑体系,林冉可能永远无法达到那种精密度。而团队存在的意义,不就在于成员之间能力的互补与协同吗?我们不需要成为全才,只需要找到彼此契合的齿轮。”

徐卓远转过头来看向她,眼底深处有什么东西微微闪动,如同平静湖面被投入一颗小石子。他想起下午讨论陷入僵局时,她轻轻翻开那本皮质笔记本,用那句源自文瀚先生笔记的“情感的流淌并非匀速,它有瀑布般的激越,也有深潭般的沉静”,如此轻易地就撬动了他坚固的逻辑壁垒,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思考之窗。她总是这样,在他构筑的、自以为完美的铜墙铁壁上,找到那扇他未曾留意到的、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

“你也是。”他忽然说,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仿佛经过了精确的校准,“你……弥补了我和林浩冉之间的……认知鸿沟。”他甚至谨慎地选择了一个相对中性的词汇“认知鸿沟”,而非更直白但也更显脆弱的“理解差距”。

这不是一句轻易能说出口的话。对于徐卓远而言,承认自己存在“认知鸿沟”,并且需要他人来“弥补”,近乎是一种对自身构建的、赖以生存的完美逻辑体系的部分否定。但在此刻,在这片暮色四合、光线柔和的湖边,对着身边这个眼神清澈澄净、总能精准理解他所有沉默、挣扎与未尽之语的女孩,这句话似乎挣脱了某种内在的束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封瑶的心轻轻一颤,如同被微风拨动的琴弦。她听懂了这句话背后沉甸甸的重量。这不仅仅是对她调和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她这个人存在于这个团队、存在于他身边的价值的认可。在她重生前的记忆里,那个更加封闭、更加孤独的徐卓远,从未对任何人有过类似的表达。他总是像一座孤岛,拒绝一切试图靠近的温暖洋流。

“因为我们目标一致啊。”封瑶压下心头的悸动,语气努力保持轻快而坚定,“我们都希望‘灵韵’能成功,希望它能真正理解并传递那些珍贵而复杂的情感,而不是仅仅成为一个冰冷的模仿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