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实验室的预配置(1/2)
约定的线下讨论日到来前,封瑶明显感觉到徐卓远的状态有些不同。他通过消息发来的“环境预配置清单”详细得令人咋舌,从实验室307室的网络延迟要求、备用电源检查,到桌椅的摆放角度、空调的预设温度,甚至还包括了建议的“讨论期间噪音控制预案”以及“突发性社交中断流程”。
【封瑶:……我们只是讨论三个小时,不是发射卫星。放轻松点,徐卓远。】封瑶无奈地回复,试图缓解他那份过度的严谨。她理解,对于徐卓远而言,可控的环境意味着安全感和思维效率的最大化。这份清单并非吹毛求疵,而是他为自己,或许也为即将到来的合作者,构建的一个心理和物理上的“安全区”。
然而,当她按照约定时间提前十分钟抵达实验楼307室时,才发现他的“预配置”远不止清单上那些文字。实验室的门虚掩着,她推开进去,里面窗明几净,空气中有淡淡的消毒水味混合着仪器冷却剂特有的清冷气息,温度恰到好处地维持在令人头脑清醒的22摄氏度。三张椅子被精确地摆放在长桌一侧,正对着墙上的投影屏,而徐卓远常坐的主位椅子,则被孤零零地放在长桌的另一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1对2”答辩式格局,显然是为了最大化减少非必要的侧面视线接触。桌面上,靠近她和预留给林浩冉的位置前,各放着一瓶未开封的矿泉水,瓶身上的商标朝向都完全一致,如同接受检阅的士兵。
徐卓远已经坐在了他的主位上,面前是三块熟悉的显示屏,代码行如瀑布般流淌。他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袖口一丝不苟地挽到小臂,露出腕骨清晰的线条和一块款式极简的黑色电子表。听到开门声,他抬起头,目光先是在封瑶脸上短暂停留,像是在确认来访者身份,随即又快速扫过她身后的空处,仿佛在评估潜在的跟随者或意外因素。这是他习惯性的环境扫描,封瑶早已熟悉。
“你来了。”他的声音平稳,但封瑶捕捉到他指尖在键盘上无意识敲击的一个微小停顿——一个代表他并非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信号,“时间刚好,提前十分钟,符合高效协作的缓冲时间设定。”
“嗯,林浩冉应该快到了。”封瑶走到留给自己的位置坐下,拿起那瓶水,忍不住笑了笑,“连这个都准备了?太周到了。”她注意到瓶身甚至没有指纹,显然是刚被擦拭摆放好的。
“确保基础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减少讨论中因生理需求产生的意外中断概率,提升整体效率。”徐卓远解释道,视线重新回到屏幕,但封瑶觉得他的注意力并未完全集中在那上面,更像是在进行最后的系统自检,等待“项目”的另一关键变量——林浩冉的入场。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轻快有力、略显跳跃的脚步声,伴随着哼唱不知名的动漫主题曲的声音,旋律活泼,与实验室原本的静谧格格不入。下一秒,林浩冉活力四射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她今天穿着一件印着“thereare10typesofpeopletheworld:thosewhouandbaryandthosewhodont.”(世界上有10种人:懂二进制的和不懂的)的黑色t恤,背着个看起来沉甸甸、塞满了各种线缆和外设的双肩包,手里果然提着三杯包装花哨、贴着可爱贴纸的奶茶。
“封瑶学姐!徐学长!我没迟到吧?”她笑容灿烂地走进来,目光迅速扫过实验室,像雷达一样捕捉细节,最终落在封瑶身上,很自然地将一杯奶茶递过来,“学姐,你的,多糖加椰果!学长,这杯是你的,无糖去冰纯茶,我看你发表的公开资料和作息习惯,推测你可能偏好低刺激、低糖分摄入。”她语速快且清晰,带着一种技术宅特有的、用数据支撑好意的直率。
徐卓远显然没预料到会有这个计划外的“液体变量”环节。他看着被林浩冉放在他桌面上的那杯奶茶,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像是对这个带着甜腻气息、可能产生冷凝水渍的物体感到本能的困扰。“谢谢,但我讨论期间不摄入含咖啡因或高糖饮料,它们可能影响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思维的线性程度。”
“啊,抱歉抱歉!”林浩冉一拍脑袋,毫无尴尬之色,反而像是更新了一个数据库条目,“是我考虑不周,那这杯我先放着,你想喝的时候再喝,或者我帮你解决掉也行!保证不影响环境参数!”她说着,自己利索地给封瑶那杯插上吸管,然后又给自己插上一杯,满足地吸了一大口,珍珠椰果在吸管里上升的声音格外清晰。她随即目光灼灼地看向徐卓远面前的屏幕,“学长,我们开始?我昨晚又优化了一下那个时代背景嵌入模块的代码结构,用了新的缓存策略,感觉平均效率提升了大概5%,峰值可能到7%!”
讨论迅速进入白热化。林浩冉的思维如同她的语速一样迅捷,她一边在自己的高性能笔记本电脑上调出代码,一边在白板上写写画画,阐述她的改进思路,粉笔敲击黑板的声音清脆有力。徐卓远则一如既往地精准,提出一个又一个关键问题,从数学原理的完备性到实现细节的鲁棒性,步步紧逼,逻辑链严密得让人喘不过气。
封瑶坐在两人之间,时而倾听,时而补充来自文瀚先生笔记的人文视角,试图在技术的严谨与情感的微妙之间找到平衡点。她能清晰地感受到林浩冉的技术实力带来的压迫感,那种不拘一格的创造力像野火,也能感受到徐卓远在应对这种挑战时,那种被激发出的、更加锐利和深邃的专注,如同精密仪器在校准自身。
然而,她同样注意到一些细节。每当林浩冉过于激动,身体下意识地倾向封瑶这边,或者手臂挥舞的幅度稍大,可能侵入徐卓远感知中的“安全距离”时,徐卓远的话语会有一个微不可察的顿挫,虽然他很快会接上,但那份被打扰的不适感,如同平静水面上投入的一颗小石子,涟漪虽小,却逃不过封瑶的眼睛。他甚至,在一次林浩冉拿起矿泉水瓶豪饮,不小心溅出几滴水珠到光洁的桌面上时,手指微微蜷缩了一下,视线在那小小的、不规则的水渍上停留了半秒,才强迫自己移开。
封瑶心中了然。他所谓的“环境预配置”,不仅仅是为了排除技术干扰,更是为了在他所能控制的范围内,构筑一个让他感到稳定和安全的“堡垒”。而林浩冉这种充满活力、不拘小节、自带“混沌”属性的闯入者,本身就是最大的“非标准扰动”。他在学习适应,过程缓慢而艰难。
讨论进行到一个多小时,关于局部增强机制中一个关键参数的设计产生了分歧。林浩冉坚持她的动态调整方案更灵活,能适应情感表达的突发性,徐卓远则认为缺乏足够的数学理论支撑和稳定性证明,风险过高,坚持采用更保守的静态加权。两人各执一词,代码和公式在屏幕与白板上交锋,实验室里的气氛一时有些凝滞,空调的冷风似乎都带上了几分寒意。
“等等,”封瑶适时开口,她拿起身边那本边缘已微微磨损的文瀚先生笔记本,翻到其中一页,声音温和却清晰地切入技术争论的漩涡,“文老师这里提到,‘情感的流淌并非匀速,它在压抑中蓄积,在爆发时奔涌,其阈值与斜率因人因境而异’。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种非匀速的动态,理解为一个需要动态调整参数的过程?林冉的思路,或许正好能捕捉这种‘蓄积’与‘奔涌’的转换节点,虽然实现方式需要优化,但方向是否值得尝试?”
她的话像一道柔和的光,瞬间照亮了僵局的一角。林浩冉眼睛一亮:“对!就是这个意思!情感不是平直的线,它是波动的,有峰有谷!我的动态参数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内在的波动性,而不是强行用平均值去拟合!”
徐卓远沉默了片刻,目光落在笔记本那泛黄的纸页和隽永的字迹上,又缓缓移向封瑶沉静而带着鼓励的眼神。那眼神里没有强迫,只有理解和引导。他紧绷的下颌线似乎柔和了些许。文瀚先生的智慧,封瑶的转译,为他严密的逻辑世界打开了一扇考虑“不确定性”的窗。
“可以尝试。”他终于开口,虽然语气依旧平淡,但已没有了之前的强硬反对,“但需要设定严格的边界条件,并增加对异常波动的监测与熔断机制,防止系统因情感模拟的过载而崩溃。林浩冉,基于你当前的代码结构,实现这一点需要额外增加大约多少计算开销?我们需要评估实时性是否仍在可接受范围内。”
“没问题!包在我身上!开销我马上估算!”林浩冉兴奋地应下,仿佛得到了莫大的认可,立刻埋头敲击键盘,嘴里还念念有词地计算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