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 第453章 君明臣贤,南水北调再现

第453章 君明臣贤,南水北调再现(1/2)

目录

朱高煦看着一众人已经开始思量着该如何分配这些劳力,笑了笑,也没有再去管。

一场会议持续了许久,朱高煦留下王玉、许柴佬几人,随即让他其他人离开。

当殿内剩下国事院与军机处的核心人员后,朱高煦神情肃然。

“接下来需要做一件事,那便是对朝堂的清理。

当初一再忍让,已经让许多人以为事情已经过去,现在既然掌握了他们的罪证,那此事便不可再拖。

今夜开始,会全城进行肃清处理,你们下去后,各部、各司做好善后,不可出现事务无人处理之事。”

朱高煦神情坚决,完全没有因为这段时间没有处理,就忘了这件事情。

这番话也是在告诉王玉等人,今夜,他们都得加班了,起码明日,要将空缺都填补上去。

王玉等人纷纷神情凝重,肃然道:“请皇上放心,储备人员已经全部就位,明日出现空缺后,定能补上。

今夜臣等便将人员名单拟出,明日早朝时,呈交皇上。”

朱高煦点点头,挥手示意众人离开,又唯独留下许柴佬。

看着如今已经年老,白发都已经有了些许的许柴佬,朱高煦轻声一叹。

“柴佬,我知你身子接连出现问题,且现在年岁已大,这次的事情做好后,我许你颐养天年。

忙碌大半生,也该是享受之时了。

待赈灾的事情完成,到时我会恢复你的爵位。

你长子许年,我也会调过来,他去负责江西、广西洪灾,贵州山洪赈灾一事。

待他完成,凭借此贡献,到时也能进入国事院,掌一部之事。

至于你次子,已为太子东宫属官,以后你也大可放心。”

看着许柴佬,朱高煦心中多少有些不舍。

到底跟在他身边这么多年,为了大汉的发展,许柴佬在后面,基本是在各处奔波。

当初扩张南洋之时,南洋诸地能够那么快被消化,成为大汉继续扩张的基本盘,可以说全靠着许柴佬四处奔走,去往地方处理各种事务。

自大汉开始扩张以来,许柴佬基本就没有好好过过一天安生的日子,奔走各地将政策落实到地方之上。

大汉吸收扩张之地,并且快速转变成为大汉的基本盘,其实这些经验都是许柴佬亲自一步一步摸索出来,加上他的一些指导,才最终得以成型。

哪怕是到了后面,许柴佬依旧没有怎么回到中枢,而是去了东洋三省之地,将那片地方彻底稳固下来。

世人皆知一点,封疆大吏虽好,但哪有留在中枢好。

哪怕京官小一些,到了地方之上,封疆大吏都不敢轻视,毕竟京官只要有了品级,是可以直达天听的。

那段时间,有些人甚至都以为许柴佬失势了,但许柴佬依旧没有任何的在意。

许柴佬的付出,朱高煦一直都记得,他也特别想给这些当初跟随他一起成长起来的人,共享福,让这些人得以安享晚年。

而现在对许柴佬说的这些,其实也是为了弥补许柴佬,许柴佬的子嗣,他都已经做好了安排。

许柴佬听着朱高煦说的这些,心中更是格外的感动,双眼都有些湿润。

其实朱高煦完全可以不用这样做,他能有如今,已经超出他的预期了,全靠他遇上朱高煦,朱高煦也重用他,才能让他有着如今的成就。

可以说即便将他换一个人,朱高煦依旧可以将大汉发展起来。

而他要是没有遇到朱高煦,他终其一生,都不可能走到如今的位置,只不过终究是一个大明的吕宋总督。

当初他没有任何反抗,就直接为朱高煦效命,其实他也是被逼无奈,因为那时他没有任何反抗的实力。

别说朱高煦身后有着大明,就只是当初韦兴最先率领而来的三千军,他都充满绝望。

可是朱高煦依旧重用他,没有对有丝毫的嫌弃,不仅是他,还有不少原本吕宋岛的人,朱高煦也一直在用。

后续他逐渐成为像王玉那样,朱高煦的左膀右臂,这些,他很清楚,都是朱高煦对他的信任。

为此他一直在努力做好那些事,不断学习,加强己身,不想拖后腿,更不想泯然众人。

后面大汉开始向外扩张,大汉需要消化扩张之地,但人才储备完全跟不上,因为他对那些地方相对更加熟悉,他主动请缨去往地方,落实朱高煦实行的政策。

许柴佬知道那些风言风语,他也知道留在中枢,留在朱高煦身边会更好,因为他出来后,万一不再受朱高煦信任了,该怎么办?

但他从未想过这些,他一心扑在事务之上,朱高煦也从未忘记过他,一直信任与重用他,还不断给他放权。

一直到如今,许柴佬都未曾忘记曾经的点点滴滴。

他心中一直铭记一个道理,朱高煦可以没有许柴佬,依旧可以将大汉发展起来。

但他能够有着如今的地位,不能没有朱高煦。

说白一点,他和王玉一直有着清醒的认知,是因为他们始终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朱高煦给予的。

哪怕是封赏,其实他们两人真没有那么看重,那些封赏,在他们眼中比不上朱高煦对他们的认可,比不上朱高煦对他们的信任。

他们两人之前联合起来做那些事,也是想要警醒朱高煦,给朱高煦提醒。

哪怕朱高煦将他们杀了,他们都不会有丝毫的怨言。

他们知道那样做的后果,但他们更加清楚,有些话,他们不说,

哪怕他身子出现了问题,他有几次都是靠着医学院的人医治回来,但他一直没有想过歇息,他知道还没有到他可以歇息的时候,他只想为朱高煦将那些事做好。

现在朱高煦给他最后的功绩与体面,还特意安排好了他的两个儿子,许柴佬心中,怎能不感动。

“皇上,臣此生能遇皇上,是臣之幸。

臣做这些事,是臣的职责,皇上无需垂怜。

臣那不成器的两个犬子,皇上不必如此安排,以被人诟病。

他们若有本事,自会上来。

若是没有本事,那也是他们的命数。

职位越高,责任越大,没有那个责任与能力坐到那个位置,反而不利朝廷,不利社稷。

如今,正是我们这些人为后生立规矩之时,还请皇上不要因为臣,而带头破坏规矩。

臣有如今,已经知足了,已经不奢求其他了。

当初臣从福建去往吕宋,从未想过臣会今日之高度。

若是皇上允许,在赈灾与重建事宜完成后,臣想回家乡看一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