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豆腐制品(2/2)
“几位婶子我自是信得过的!要不然也不会找你们了!”沈依依听着几人如此说,便是开口表示信任。
一番话后,几人才开始上手。
制作腐竹豆泡豆腐皮可是一项技术活,需要经过浸泡黄豆、磨豆、煮浆等步骤,才能得到最终的成品。
具体来说就是黄豆挑选轻杂再进行泡豆,黄豆清杂的目的是为了去掉混在黄豆原料中的杂质,确保没有腐坏生虫的以免影响口感,再将清杂后的黄豆倒入木桶中加水进行浸泡。
用水量为豆子的两到三倍为宜,浸泡时间与水温有关,春秋季浸泡时间在五到七个时辰,夏季浸泡时间为两到四个时辰,冬季浸泡则需更久,往往需要一天。
接着就是将浸泡好后的豆子进行磨浆,煮浆。
浸泡好的黄豆慢慢舀入石磨中磨细,加水,把黄豆磨成豆浆,磨出的渣加水搅拌再磨一到两遍。
磨好的豆浆倒入锅中开始进行煮浆,点浆,蹲脑。
煮开的豆浆添加凝固剂进行点浆,使其形成豆脑。
不同的凝固剂做出来的豆腐也不一样,常用的凝固剂有石膏,卤水,内酯,也有传统的酸浆。
点浆后形成的豆脑需要静置一段时间,这个过程叫蹲脑,也叫养脑,让凝固剂与蛋白质进行充分的反应,用内酯点浆做豆腐,不需要进行蹲脑,工艺上有区别,破脑,上脑,包布,压制。
蹲脑结束后进行破脑,也就是排出一部分黄浆水,在豆腐模具筐内摊上豆腐布,将豆脑盛入模具筐内,然后豆脑用布包好,加上压盖,进行压制,压制的时间与压制的力度有关。
传统制作方法一般是用石头或者其他重物,这种压制时间比较长,效率比较低。
然后就是成型,经过一段时间的压制后,豆腐逐渐成型,即可取出食用。
而豆泡和腐竹以及豆腐皮的制作工序在前半部分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在煮浆之后不用压模,而是煮好后倒入容器中过滤,然后取一碗豆浆倒入锅中,用小火加热,但不要让其沸腾。
大约几分钟后,锅内的豆浆表面就会形成一层薄膜,当这层薄膜稍微变硬后用筷子取出,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所有的豆浆都制成豆皮,再将豆皮放在晾衣架上冷却,晒干后会变得酥脆,就形成了腐竹。
这就是制作腐竹的基本步骤,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过程中要全程小火,避免豆浆煮沸,以免影响腐竹的质量,此外,制作好的腐竹最好在阳光下晒干,这样可以使腐竹更加酥脆。
豆腐皮则是将煮好的豆汁倒入缸中,待其冷却到一定程度后放入石膏,使豆脑凝固,将豆脑搅拌成豆汁,然后用磨具和豆皮布将其固定成型,通过挤压去除多余的水分,挤压的程度决定了最终产品的形态,成型后的豆腐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切割。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过程中要保证卫生,并且石膏的用量要适中,以免影响豆腐皮的质量。
豆泡则是选择卤水老豆腐切成见方的豆腐块沥水后炸制,锅烧热,将油温烧至六七成热的时候,下入沥净水的豆腐块,用勺子轻轻推动锅里的热油,靠油的转动把豆腐块带动起来完成炸制。
炸至豆腐块全部上浮结壳以后,捞出豆腐块沥净油就完成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炸制过程中,油温的控制非常重要,过高会使豆腐外焦内生,过低则会导致豆腐吸油过多。
此外,炸制时要不断翻动豆腐块,使其受热均匀。
沈依依在做的时候都会和她们详细讲解,以免有所疏漏,当然,一开始做得肯定多少都会有些出入,多做几次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