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四平(2/2)
紧接着,楚南河、沈德威、陈瑜等李锦的亲信纷纷站起表示支持。
“总司令说得对,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抗日刚结束,又要打内战,老子不干!”
“跟着总司令,走和平道路!”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立即表态。新二军军长李军华——沈德威的亲信——眉头紧锁:“总司令,此举关系二十一万将士的身家性命,是否从长计议?”
“军华,”沈德威看向他,“正是为了二十一万将士的生命,我们才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在四平城下。”
李锦点头:“李军长,我理解你的顾虑。但请相信,我已与对方达成协议,他们将保证我兵团全体官兵的安全和尊严。”
这时,秦若兰走近李军华,低声说了几句。李军华面露惊讶,随后缓缓点头,终于站起身:“既然总司令已考虑周全,我新二军愿追随起义!”
此时,第七军军长刘慧平提出问题:“总司令,孙立人副总司令还在邯郸,他若得知此事...”
“孙将军那边我已派人联系,”李锦回答,“他虽亲近美国,但同样是爱国将领。我相信他会理解我们的选择。”
随着核心将领们的一致支持,兵团起义的决定正式形成。
“与中共方面的联络是否畅通?”李锦问秦若兰。
“已通过三条独立渠道确认,林彪司令员欢迎我们的决定,同意配合。”秦若兰回答,眼中闪烁着不易察觉的光芒。这位中共地下党“白鸽”,多年来潜伏在国民党高层,如今终于可以公开为自己的理想而战。
林风眠中将接着说:“政治部已准备好告全军官兵书,解释起义的必要性。”
“装备部和后勤能否确保起义过程中不被南京察觉?”李锦问徐文博和张维扬。
徐文博点头:“我已命令各部队进行‘例行检修’,电台静默,不会引起怀疑。”
张维扬补充:“后勤系统完全掌控,所有物资调配正常,南京方面不会察觉异常。”
陈瑜指着地图:“起义开始时,我兵团将向两翼展开,让开通道,允许共军通过我防区。同时,我部将在后方建立防线,阻止国民党增援部队。”
“特种作战司令部已准备好控制可能的反对者,”王大山报告,“同时保护关键设施不被破坏。”
楚南河接着说:“装甲部队将处于警戒状态,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一切安排就绪,李锦却独自走到观察口前,望着星空出神。秦若兰轻轻走到他身边。
“若兰,这些年委屈你了。”李锦轻声说。
秦若兰微笑摇头:“为了理想,何谈委屈。只是没想到,最终是你带领整个兵团走向光明。”
李锦握住她的手:“还记得周先生当年的嘱托吗?他早就预见到这一天,要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
“周先生...”秦若兰眼中泛起泪光,“他若知道今日,定会欣慰。”
二人沉默片刻,回忆着那些隐秘的过往。作为周恩来早年布下的暗棋,李锦在国民党内潜伏多年,从黄埔一期生一路升至兵团司令,就是为了这一天。
“起义之后,道路依然艰难。”李锦轻声道。
秦若兰靠在他肩上:“但只要方向正确,再难也值得。”
次日清晨,第一机动兵团指挥部向全军发布了代号“济民”的特别命令。
各部队主官接到命令后,反应不一。大多数官兵对内战早已厌倦,欣然接受;少数顽固分子试图反抗,但很快被控制起来;极少数人选择离开,李锦也遵守诺言,派人护送他们离开防区。
四平前线的枪炮声逐渐停息。共产党军队惊讶地发现,对面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正在有序撤离阵地,并打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横幅。
四平城内,林彪接到前线报告,脸上露出罕见的笑容:“李锦,不愧是周公早年布下的棋子,这一着,改变了整个东北战局。”
与此同时,南京总统府却乱成一团。
“什么?第一机动兵团叛变?”蒋介石震怒,手中的茶杯摔得粉碎,“李锦...我待他不薄啊!”
“委座,李锦兵团让开四平通道,共军正通过其防区向我后方迂回!”参谋总长急切报告。
蒋介石颓然坐下,喃喃自语:“完了,东北完了...”
五天后,第一机动兵团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宣布起义,站在人民一边。这一消息震撼全国,改变了内战的力量对比。
在兵团大会上,李锦向全体官兵讲话:
“弟兄们!我们不是叛变,我们是回归!回归军人的本分,回归爱国初心!从今天起,我们的枪口将永远对外,我们的生命将献给国家的真正和平与统一!”
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秦若兰站在台下,看着丈夫的身影,眼中含泪却面带微笑。林风眠走近她,低声说:“白鸽同志,辛苦了。”
“都是为了新中国。”秦若兰轻声回答。
远处,政治部的文工团正在教士兵们唱新歌:“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阳光洒在这片土地上,冰雪消融,春天真的来了。
李锦望着欢欣鼓舞的官兵,心中默念:“周先生,您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
这一刻,他肩头虽无将星,眼中却有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