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 > 第166章 围剿

第166章 围剿(1/2)

目录

第一机动兵团的起义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惊涛骇浪。全国各大报纸争相报道,《中央日报》怒斥其为“党国最大叛徒”,《新华日报》则赞誉其为“人民的觉醒”。国际社会也为之震动,美国国务院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对华政策是否需要调整。

南京,总统府。

蒋介石面色铁青,手中的红铅笔被折成两段。他面前的办公桌上,铺开着东北军事地图,原本严密的防线因李锦兵团的倒戈而出现了一个巨大缺口。

“二十一万精锐,全副美械装备,就这么拱手送给共匪!”蒋介石的声音冰冷如铁,“我待李锦不薄啊!黄埔一期,破格提拔,一级上将...他就是这么回报我的知遇之恩?”

站在办公桌前的陈诚、白崇禧等人噤若寒蝉。

“辞修,”蒋介石突然点名陈诚,“你说,现在该如何处置?”

陈诚上前一步:“委座,当务之急是堵住缺口。李锦兵团倒戈,共军已从四平地区涌出,威胁沈阳、锦州。我建议,立即调动杜聿明部、卫立煌部形成新的防线,同时...”

“同时什么?”蒋介石抬眼。

“同时调集重兵,剿灭叛军。”陈诚咬牙道,“若不严惩,恐有效仿者。”

白崇禧摇头:“此时分兵剿叛,正中共军下怀。李锦部现在与林彪部互为犄角,战力倍增。依我之见,不如先稳住战线,再图后计。”

“不行!”蒋介石猛地拍案,“叛徒不除,军心不稳!必须让所有人知道,背叛党国的下场!”

他站起身,踱步到窗前:“调邱清泉第二兵团、黄百韬第七兵团北上,与东北现有部队组成剿叛集团军。任命杜聿明为总指挥,限期一个月内,消灭李锦叛部。”

陈诚面露难色:“委座,这两大兵团原本用于中原战场,若调往东北,华中地区就空虚了...”

“顾不得那么多了!”蒋介石转身,眼中寒光闪烁,“李锦必须死,叛军必须灭。这是政治问题,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

命令很快下达。国民党精锐的第二、第七兵团开始向东北移动,加上东北原有的国民党部队,组成了超过四十万兵力的剿叛集团军。天空中,国民党空军的侦察机频繁出动,搜寻着李锦兵团的位置。

东北,吉林山区。

第一机动兵团指挥部已转移到一处隐蔽的山谷中。凭借工兵司令部的专业能力,他们在短时间内构建了坚固的地下工事群。指挥部内,电台嘀嗒声不绝于耳,参谋人员忙碌地穿梭。

李锦与兵团高层正在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根据情报,老蒋调集了邱清泉和黄百韬两部北上,加上东北原有的国民党部队,总兵力超过四十万,专门来对付我们。”参谋长陈瑜指着地图,“杜聿明任总指挥,他们的先头部队已抵达沈阳一带。”

楚南河冷笑:“老蒋真是下了血本,中原战场都不要了?”

“这说明我们打到了他的痛处。”梁卫国道。

李锦沉默片刻,问道:“与东北民主联军的联络情况如何?”

林风眠回答:“林彪司令员已派代表前来,建议我们两部协同作战。他们愿意提供后勤支援,并配合我们打破围剿。”

“代表什么时候到?”

“预计明天下午。”

李锦点头,转向众人:“诸位,我们面临建军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四十万大军围剿,诸位可有破敌之策?”

沈德威起身走到地图前:“我兵团现驻吉林山区,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建议利用地形优势,构筑纵深防御体系,诱敌深入,然后集中兵力歼其一部。”

“我同意沈副总司令的意见,”陈瑜接话,“但我们不能单纯防御。应当以特种部队骚扰敌军后方,破坏其补给线。”

特种作战司令王大山立即道:“特战旅已准备就绪,可随时出动。”

“炮兵司令部可提供火力支援,”周振邦说,“但我建议节约弹药,补给线被切断后,弹药补充会非常困难。”

众人议论纷纷,提出了各种建议。李锦静静听着,不时在地图上标注。

“诸位的意见都很好,”最后李锦总结道,“但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

所有人都安静下来,看向李锦。

“我们不能坐等敌人来攻,也不能单纯防御。”李锦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我建议,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几位将领面露惊讶。

“没错,”李锦眼中闪烁着战略家的光芒,“杜聿明料定我们会固守待援,我们就反其道而行。集中装甲力量,突袭沈阳方向的敌军先头部队,打乱他们的部署。”

楚南河眼睛一亮:“擒贼先擒王!杜聿明的指挥部很可能设在沈阳。”

“正是,”李锦点头,“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我们要通过这次突袭,将敌军主力吸引到沈阳方向,然后...”

他的手指向地图上的另一个点:“然后我们主力秘密转移至长白山区,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同时,派出部分部队伪装主力,继续在吉林山区活动,迷惑敌人。”

“声东击西!”陈瑜恍然大悟。

“正是。”李锦微笑,“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开辟第二条战线。”

“第二条战线?”

“政治战线。”李锦看向林风眠和秦若兰,“通过广播、传单、秘密联络等方式,向围剿我们的国民党官兵宣传我们的主张。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个口号要传遍每一个国民党军营。”

秦若兰接话:“我们已经开始这项工作。我们的广播电台‘擎天之声’已经开始播音,每天向全国广播。”

林风眠补充:“政治部已编写了大量宣传材料,将通过各种渠道散发到国民党部队中。”

李锦满意地点头:“好!现在我们来制定具体计划...”

会议持续到深夜。一个结合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和战略转移的全面计划逐渐成型。

三日后,沈阳郊外。

国民党第二兵团先头部队——整编第二十八师正在构筑工事。师长李正先中将站在指挥部门前,用望远镜观察着周围地形。

“师座,侦察部队报告,未发现共军主力动向。”参谋长报告。

李正先皱眉:“杜长官判断李锦叛部会固守吉林山区,但我总觉得不对劲。李锦我了解,他用兵向来出奇制胜。”

“我部已做好战斗准备,就算叛军来袭,也足以抵挡到援军到来。”

李正先点头,但眉间的忧虑未散。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二十公里外,第七军装甲部队已悄然集结。

第七军军长刘慧平站在指挥坦克上,通过无线电向各部队下达最后指令:“记住总司令的交代,快打快撤,不可恋战。一营、二营从正面突击,三营迂回侧翼,目标是敌人的指挥系统和后勤设施。”

夜幕降临,第七军的坦克群引擎轰鸣,如同苏醒的巨兽。楚南河亲临前线,坐镇指挥。

“开始行动!”随着命令下达,坦克群如离弦之箭,冲向国民党军阵地。

此时的国民党二十八师官兵大多正在用餐,突如其来的坦克突击让他们措手不及。

“坦克!叛军的坦克!”哨兵的惊呼被引擎的轰鸣淹没。

谢尔曼坦克的炮火撕裂夜幕,国民党军阵地顿时陷入混乱。第七军的装甲洪流如一把尖刀,直插二十八师心脏。

李正先匆忙组织抵抗:“顶住!命令炮兵还击!向兵团部求援!”

但通讯线路已被特种作战司令部事先破坏,求援信息迟迟发不出去。

上百台大功率坦克引擎同时轰鸣,如同沉睡的巨兽骤然苏醒,声浪震动了整个原野。一道道雪亮的坦克前照灯猛地划破黑暗,如同利剑刺向国民党军阵地。

一排排M4A4“谢尔曼”中型坦克呈楔形攻击队形,如同决堤的钢铁洪流,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向敌阵。营属的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则凭借其高速度,如同灵活的猎豹,从侧翼快速穿插,用37毫米速射炮精准点射着敌军的机枪火力点和轻型车辆。

二十八师阵地前沿匆忙布设的鹿砦和铁丝网,在三十多吨的钢铁巨兽面前如同玩具般被轻易碾平。一些国民党士兵试图用集束手榴弹进行反坦克作战,但谢尔曼坦克伴随的装甲步兵——乘坐半履带车的步兵们,用密集的M1加兰德步枪子弹和BAR自动步枪的火力,将他们死死压制在战壕里。

几乎在坦克突击发起的同时,在二十八师阵地的后方,另一场无声的猎杀也在上演。

特种作战旅旅长江枫,亲自带领一支精干的破袭分队,利用坦克突击制造的巨大混乱,如幽灵般渗透至敌军纵深。他们身着缴获或仿制的国民党军服,行动迅捷而隐秘,巧妙地避开了匆忙奔赴前线的预备队。

他们的目标明确:补给仓库和炮兵阵地。

二十八师的主要补给点设在一个相对隐蔽的小山谷里,守卫因为前方的激战而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江枫打了个手势,两名队员无声地摸掉了仓库区的哨兵。另一组队员则将塑性炸药安放在油料桶堆栈和弹药箱旁。

“设置完毕。”

“点火!”

随着江枫一声令下,队员们拉燃导火索,迅速撤离。

几秒钟后,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接连响起!首先被引爆的是油料库,冲天的火球腾空而起,将半个山谷照得亮如白昼,炽热的气浪甚至掀翻了百米外的帐篷。紧接着,殉爆的弹药如同节日的礼花,发出连绵不绝的爆鸣,无数的子弹、炮弹破片在空中呼啸飞溅。

仓库区瞬间化作一片火海,堆积如山的粮食、被服、药品以及至关重要的坦克配件和炮弹,都在熊熊烈火中化为乌有。试图救火的国民党后勤兵被这恐怖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继而四散奔逃。

几乎在同一时间,二十八师师属炮兵团的阵地上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炮兵们刚刚接到向坦克集群进行拦阻射击的命令,弹药手正手忙脚乱地从弹药车上搬运炮弹。江枫分队的另一个小组已经悄无声息地摸到了阵地边缘。

他们没有选择强攻,而是由狙击手率先开火,精准地击毙了炮兵阵地的指挥官和几名关键岗位的炮手。突如其来的冷枪让炮兵阵地陷入了短暂的混乱。

就在这混乱中,几名特战队员如同猎豹般突入阵地,将“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和炸药包投向那些昂着炮管的M2A1105毫米榴弹炮。

“轰!轰!轰!”

巨大的爆炸接二连三地响起,一门门重炮在火光中被炸成扭曲的废铁,炮轮被炸飞上天,炮管像扭曲的麻花般垂落。堆放在一旁的炮弹被引爆,产生了更剧烈的二次爆炸,整个炮兵阵地地动山摇,残肢断臂和钢铁碎片四处横飞。

失去了炮火支援,前线正在苦战的二十八师步兵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突击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第七军在予敌重创,尤其是彻底瘫痪了其后勤和炮兵支援后,没有丝毫恋战。刘慧平接到楚南河的命令:“任务完成,按计划撤离!”

坦克群开始有序后撤,利用烟幕弹遮蔽行踪,沿着预先侦察好的路线,迅速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装甲工兵则在撤退路线上布设了反坦克地雷和诡雷,迟滞可能的追兵。

当国民党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亲自率领援兵,心急火燎地赶到战场时,映入他眼帘的是一片地狱般的景象:

二十八师的阵地千疮百孔,遍布着燃烧的坦克残骸和车辆骨架,被碾碎的工事还在冒着黑烟。后方,补给仓库的火光仍未熄灭,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和硝烟的恶臭。炮兵阵地更是惨不忍睹,一门门价值不菲的重炮变成了扭曲的废铜烂铁。幸存的士兵们大多失魂落魄,脸上写满了惊恐与茫然,伤员痛苦的呻吟声此起彼伏。

李正先师长灰头土脸地前来报告,他的师损失超过三分之一,技术兵器和大部储备物资尽失,已基本丧失战斗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