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改规制弊端没问题,但朱元璋你明白什么是形式主义吗?(1/2)
而也就是几天后,老朱关于赏功修制的定论,如同一阵狂风,吹散了奉天殿内因李明德、王远之事引发的争议阴霾啊。
然而,这阵风可并未停歇,早朝时期百官出谋划策,可最终结果都不尽人意。
直至后续一周的某个晚朝,朱元璋让几个重臣,包括于正这个分身都叫到了他的英武殿内。
一众人反而借着这股风,开始了商讨,其实古代文书规制要求繁多,影响诸事……核心点就是形式主义风气过重,制定规则的人,他可不一定懂地方的难处。
因为除去一部分人,例如老朱起事时就从龙的李善长、胡惟庸,包括汪广洋……他们是从地方一步步走到今天,从低到高的去作了大官。
但很多古代去制定规则章程的官吏,他仅仅是八股取士,文章写的好,功名高,封建皇帝便给了官做。
他们能懂什么呢?他们一天基层经验都没有,或者说有也是形式主义的混履历。
于是,那天晚朝是殿内檀香袅袅,可却驱不散那股凝重而务实的气氛。
朱元璋也并没有坐在高高的御座上,而是与这几位臣子一样,围坐在一张铺着巨大地图和各类文书样本的楠木大案旁。
他开门见山,指着案上堆积的《赋役黄册》、《军器格样》、《漕运条规》等各式文书范本,语气沉重的讲:
“几日朝会啊,吵吵嚷嚷皆不得要领。今夜朕唤尔等来,就是要剥开表象,说说这文书规制之弊,根子到底在哪儿!”
“朕是起于微末,也深知地方办事之难。可如今坐在朕这个位置上再看,许多定下的章程,条条框框,简直是给能干事的官吏套上的枷锁!制定这些规则的人,他们真懂
朱元璋罕见啊,他的格局真的完全打开了。
老朱也被叶言影响到,他或许是难得会坐在上面不再去空谈治国理念,而是会实事求是的向下看……他看到了,这制定规则者与实际执行者之间脱节的事实。
对于这个症结,身为幕后操纵者的叶言再清楚不过。
而殿下,汪广洋和胡惟庸却都互相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这对‘政敌’此刻是达成了无声的共识。
他们二人虽有地方任职的经历,但久居庙堂之高,视角和心态早已和基层官员截然不同。
可真正让他们心惊的是,皇上竟能如此精准地戳破问题的本质——朝中许多凭借八股文章获得高位的清流官员,缺乏实际经验,他们依据抽象的圣贤之道和“以防万一”的逻辑所制定的规章,看似天衣无缝,实则将地方官员的手脚捆得死死的。
殿内无人吱声,叶言本体此次并未到访,因为老朱压根就没叫东宫的人。
此时是沉默良久后,还是汪广洋清楚他现在作为明面上的百官之首右相,资历最深,他也必须率先开口,因此秉持着“持重”的基调道:
“陛下是明鉴。制定章程规制,初衷皆为防弊杜奸,使政务有章可循。然……京师与地方,情形确有不同。臣以为,改革规制也当以稳妥为要。”
朱元璋一只手顶着下颚,只是微微点头,示意继续。
老汪也就马上补充:“臣认为,或可令各部堂对现有规制进行大方向梳理,去其过于苛细、明显不近情理之处。例如,一些非关键环节的重复勘核印信,或可精简;一些文书格式,只要关键要素齐全,不必苛求字字如碑刻般工整。”
胡惟庸当时就一撇嘴,这一幕并没有掩饰,老朱也是眉头一抽。
好家伙,汪广洋的建议本质上还是仅仅有限的去优化,是在承认现有框架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微调,他完全害怕大刀阔斧会引发不可预知的风险,动摇朱明王朝的统治基础。
嗯,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官僚体系内部保守派的思维模式。
这怎么可能让朱元璋满意,他不屑的撇撇嘴,视线也直接看向其他人,着重在胡惟庸身上。
老胡就是显然也对汪广洋的保守不以为然。
他立刻接口道:“汪相所言,乃是治标之策……”
治标不治本?
呵,胡惟庸说的还真直接。
汪广洋的表情变了变,历史上他就是这样做的,他最终的下场可以说完全活该。
叶言都奇怪了,你说你在洪武时期怕死,你当什么大官,你哪怕说出点真建议,老朱最后都不会眼不见心不烦的胡说句‘朋党’把你拉去和胡惟庸一起死。
不过要是代入古代人角度再想,老朱是你说的对,他也会生气,你说的不对更的死全家。
那汪广洋的举动,其实也没毛病吧?
汪广洋此刻表情难看,也没想到胡惟庸如此直接。
老胡也一拱手,继续道:“故!臣以为,规制之弊,在于流程冗长、权责不清、效率低下。当行古代贤臣变法之精神,予以简化、明晰!”
他为了权力就能拼上一切,不怕死,也展现出其作为能吏、高官该有的魄力和思考能力:
“臣之策就有三!”
“其一,依事务轻重,分类定流程。如陛下所言,军情、灾荒等急务,应设‘绿色通道’,允许地方官在紧急情况下先斩后奏,事后补报备案即可,寻常政务,则按标准流程。此举可大幅提升要务效率。”
唉,牛逼啊!
叶言控制分身都多看胡惟庸几眼,现代就是这样做的,有些事不能仅靠规制,需要变通的,老胡的方案完全没毛病。
朱元璋思考一下,也点点头,认可了此法。
胡惟庸就继续笑道:“此一若可,那么臣之二策就在于许多文书上的争议,实则源于标准上的模糊,给地方胥吏留下了操纵空间。”
他回头看向于正,也看向殿外,仿佛看向的是李明德和王远两个叶言分身,看向了这两个地方官的代表。
“李明德一事就是明证,但本官并非抨击于他……做法上绝对正确的,这也和规制一致,但此前臣,臣等,包括陛下可曾想过会有这种实务官吏存在?”
怎么可能有!
分身的操作就是遵循规制去搞实务,但搞的太现代了,太有效果了。
大家都点头,老胡又提起王远。
“而王远在边陲之地,面对军事问题,他就是证明了规制的限制是真实存在的,若不突破规制……最终出现的结果恐怕大明国本是真的就动摇了。”
毕竟都丢掉领土了,这就不是小事。
老胡最终说结论的时候,他的声音极为坚定,也仿佛在点醒所有沉浸在旧有官吏思维里的人。
“因此,王远在边陲的抉择,李明德在吴江的作为,皆已证明模糊的规制,实为滋生推诿、低效乃至欺瞒的沃土!”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众人,最终定格在朱元璋身上。
“故臣之第二策,便在于量化标准,杜绝模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