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200章 彻底推行四步之法,彻底肯定分身作为!

第200章 彻底推行四步之法,彻底肯定分身作为!(2/2)

目录

卧槽!

几乎是瞬间,叶言抬头直勾勾的看向老朱。

你这思维,你这格局,被我打开了是吧?

此前分身于正谏言关乎空印惯例就是制度问题的话,朱元璋看来不但是听进去了,他甚至都会思考了,此刻都能拿来反驳他的臣子了。

牛逼啊!

老朱说此话时还特意看眼于正、王彦、叶言这帮人,看他们都默默点头,这会内心正气十足!

“所以!陈卿你这是将其本末倒置,你还敢在朕面前振振有词?你读的是圣贤书,还是读的做官保身术?嗯?!”

最后一声嗯,实在是恐怖,也彻底击溃了陈宁的心理防线。

朱元璋格局打开后的批判已经超越了具体事件,上升到了对陈宁和汪广洋那明哲保身的为官哲学进行了批判。

他们说白了就是怕死,不敢做事,形式主义大于一切。

老朱虽然不明白什么是形式主义……可他话的意思就是在说这个,这一点都已经不易了。

叶言内心都有了成就感,卧槽,我能让朱元璋有变化,这已经很牛逼了吧?

更别提。

陈宁身体都颤抖了起来,不过幸好他人没在绝望下被击溃……那句‘卿’能出现,证明朱元璋只是否认他的想法,不否认他这个人。

还好,还好啊……

也就是这一刻,于正也突然出列。

“陛下,臣有话说!”

朱元璋马上转头看去,就一个字——

“可!”

于是,叶言顶号,补充了最关键一句,也完全对汪广洋他们的否认,陈宁的‘规制之上’之说,进行了定性。

“陛下,汪相、陈舍人所言,臣已细听……汪相爱民之心,忧及长远,臣深感敬佩。陈舍人恪守规制,维护朝廷法度威严,其心亦可鉴。”

先礼后兵就是叶言一贯的策略,肯定对方出发点,避免直接的情绪对抗。

嗯,很熟练了。

他的但是也骤然出现——

“然,诸公之论,请恕臣直言,乃见其叶而未睹其林,观其流而未溯其源!”

此言一出,满殿皆静。

连朱元璋都身体微微前倾,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汪相忧李明德手段酷烈,恐开恶例。陈舍人惧权变逾矩,恐损朝廷威仪……此忧此惧,皆源于一事——那便是将李明德、王远等所为,视作了对规制的破坏,视作了官员个人的恣意妄为!”

于正的声音在奉天殿中回荡,他伸手指向自己拿着的那些文书:

“可,诸公曾细思否?李明德为何要‘强驱百姓’?审计文书写得明白,非为私利,实因秋汛迫在眉睫,旧堤岌岌可危!”

“若按部就班,逐户协商补偿,待文书往来、银钱拨付,洪水早已漫过吴江洼地!届时,死的就不是几间房屋,而是成百上千的性命!那才是真正的伤陛下圣德,动摇国本!”

“而他王远又为何要‘擅权越矩’?只因黑山墩军情如火,典史死守文书,若再等那纸盖章画押的调令,城池已破,将士已亡!他救的是疆土,保的是我大明同袍!”

叶言操控于正环视群臣,语气沉痛而锐利的直言:“故,诸公所见的‘破坏规制’,在臣看来,反而恰恰是因为旧有的规制本身,在应对此类紧急实务时,已然失灵!甚至成为了救民保国的阻碍!”

“陛下说陈舍人你的话就不假……李明德、王远所破的,并非规制本身,而是规制中不合时宜、僵化滞后的部分!”

“他们所行的,并非个人恣意,而是在旧制无力之时,不得不为的担当!他们看透的,正是实务的本质——”

“一切规制、文书、程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成治国安邦、保境安民之实绩,而非让实绩来迁就,来屈从于冰冷的条文规制!”

他再次看向朱元璋,拱手道:“陛下,若规制碍事,当改的也就是规制!此乃陛下刚刚所言之圣明,您是早已洞见也。”

嗨,朱元璋这会直接不演的笑了,妈呀,难得听到夸奖,真正的夸奖。

他也挺爽!

叶言差点操控分身的时候也笑出来,所以……于正也没忍住嘴角露出弧度,强忍笑意,伪装严肃的说了最后的话:

“而李明德、王远等人,正是在用他们的行动,甚至是用他们可能招致的骂名和风险,替朝廷、替这套规制,指出了需修改之处!”

“他们非但无过,反而是有功于制度的完善!”

“故,臣以为,对于李明德、王远此等敢于任事、勇于担责、最终功勋卓著之员,岂能因其过程中突破了不合时宜的旧规便加以罪责?以及因此揣测因其导致未来大明出现问题?”

“这岂非可笑之极?”

“若因其锐意实务而致其罪,因其救民保国而受惩处,则天下官吏,谁还敢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谁还愿为陛下、为朝廷、为百姓担当实事?”

“所以!臣认为若人人皆效仿汪相、陈舍人所言的持重之道,遇事则推诿塞责,但求无过,不求有功,则我大明政务必将板结沉滞,纵有良法美意,亦终将沦为纸上空谈!”

“当赏其功,容其法,察其过而修其制!此方为激励实干、廓清吏治,乃至使大明江山永固之正道!望陛下明鉴!”

于正言罢,深深一揖。

殿内彻底一片死寂。

叶言完全赞同老朱的思维,这事有什么争的?

出了问题就来不及了,文书制度之上,在某种时候就是糟粕。

要改就改文书限制大事上的问题,这才能有利地方的改革。

朱元璋一听都马上点头,就是这道理,所以他才反驳陈宁之言……

而且他感触最深的就是叶言分身的操作,一个不顾骂名为了百姓做事,一个不顾责任也要保下他大明的领土。

好,都好,甚至很好啊!

而且,这还给了朱元璋借题发挥的机会。

他马上拍手,坐回龙椅,直道:“好!说得真好!赏其功,容其法,察其过而修其制!于卿此言,真乃治国安邦之良言,深得朕心!”

皇帝陛下的肯定如同定音之锤,重重砸在奉天殿之上。

他不再看面色灰败的汪广洋和陈宁,而是将目光投向殿外,仿佛看到了吴江县的惊涛与风沙堡的烽烟,也看到了天底下所有地方官吏在这种情况下,那同样的遭遇和困难。

“李明德!他于吴江县,面对滔天洪水,旧制迂缓,民命悬于一线之际,能不惜己身荣辱,不惧一时骂名,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强驱百姓是为保其性命,苛求工料是为固其堤防!最终洪峰过境,新堤巍然,万家生佛!”

说的那是极为肯定,朱元璋是在真正的大喜,这侧面都让吴江县的百姓认为他朱皇帝是大度,是有能力的好皇帝,他怎能不开心?

“此乃大功!岂能因过程之争议而抹杀?此等敢于任事、勇于担责之臣,朕若罪之,天下实干之吏谁不心寒?”

“王远!他于风沙堡边关险地,军情如火,典史犹自抱守文书死规,几误战机之时,能明察秋毫,果断越权,调兵发械驰援黑山墩,保疆土、救同袍!”

“此亦乃大功!岂能因未遵常例而加罪?此等通权达变、忠勇为国之心,朕若罚之,边关将士谁还肯为朕效死?”

这问的那些守旧派都说不出话,谁都知道,这时候反驳就是送死,而且确实有道理。

此次早朝其实就定了一件事,叶言和朱元璋共同为实务派官员正名,也是向整个官僚体系宣告了洪武大明官场新的用人标准——

重实绩、敢担当,虽有小过也不会掩其功;墨守成规、推诿塞责者,纵无大错亦为朝廷所不取!

这正是迄今为止,分身李魁改革科举,实务取士真正的真谛!

最终,朱元璋说完,话题又回到了制度本身的问题上。

“然,于卿所言更极是!此二事,亦暴露出我朝现行规制,于应对紧急河工、突发军务等情时,确有僵化不合时宜之处!文书往来迁延,审批程序繁琐,致使良吏干事,竟需自担风险,自行越权!此非治国之道,实为制度之弊!”

“朕决意,即刻着手修订!”

“户部、工部、兵部,会同中书省、都察院,就以吴江、风沙堡案例为鉴,给朕仔细研究!”

“基于李明德、王远等人摸索出的实务经验,尽快拟定出《紧急河工处置章程》、《边关军务应急条例》!”

“新章程要给地方官临机决断之权,但要定下规矩,划定红线!总之一句话——既要保住效率,能救急抢险;又要兼顾民情,防官吏滥权;还要杜绝贪腐,让每一文钱都用在刀刃上!”

最后,朱元璋借机发挥到了最关键的一点。

“至于汪相所忧,后世官吏或假‘公益’之名,行侵夺贪腐之实……此虑非虚!而防此弊,非靠因噎废食,禁止官员做事,朕认为要靠的是严密的监督,靠犀利的稽查!”

“故,朕决意,将此次审计所用‘四不两直’之法,著为定例,推行我大明未来之天下!”

“由都察院牵头,精选干练御史,组成常设审计稽核衙门,专司此事!不定时、不预告、不听报、不陪同,直插地方,直核现场!不仅要查钱粮账目,更要查政策落实,查官吏操守,查民生实情!”

“朕要用此法,像一把时刻悬在百官头顶的无形利剑,让那些敢动歪心思的蠹虫无所遁形!也让那些如李明德、王远般实心任事的干吏,能挺直腰杆,放心做事,日后自有朕派去的‘眼睛’还他们清白,为他们正名!”

“退朝!”

哗!

实务之论定调科举必然是实务取士了,而四不两直之法也变成了未来大明的惯例。

改革,再一次大成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