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两策的结果入京,老朱是甚为满意!(2/2)
“李县丞严拒劣质石料,惩处渎官吏,力保工程质量。其言‘质量一寸不让’,振聋发聩。方知实务之重,首在根基牢固。”——这是中间的转变。
“汛至,新堤巍然,旧堤危殆……百姓自民怨变叩谢,泣不成声!学生方知李县丞所言‘今日之骂名,换明日之人命’非虚……学生汗颜,往日之见,浅薄矣!实务之道,不在空谈,而在敢任事、能担责、见实效!”——这是最终的结论。
你别说别人了,朱元璋的目光都在这一页停留了许久许久,他的手都下意识的反复摩挲着纸张边角。
脑海里是不断出现民怨,转折,叩谢……
这到底在其中有多难,他也不由代入了分身李明德的角度……
而且!
他又转头看向了黄子澄的笔记,对于对方的内容,他倒是在最初没想太多,但这一打开也是震撼了许久。
开篇,字迹就是自带着黄子澄这位世家子清秀工整,带着一股子书卷气。
起初的内容是充满了对边塞苦寒的不适,对王远埋首文书、苛求格式“迂阔”的不解与轻视。
而这恰恰证明了观风的意义。
“王御史终日核校文书,斤斤于字句格式,于边关紧急军务似无所涉,学生甚惑。”——这是他初期的困惑甚至不屑。
然后,记录就陡然转折于“黑山墩遇袭”事件。
黄子澄与张石头的不同是他的学问水平极高,他以极其详尽的笔触,完全记录了典史是如何死守“文书规制”拒绝调兵发械,刘千户如何焦急如焚,王远如何果断下令救援,以及事后堡内将士的感激与后怕。
“……典史恪守‘规制’,几误战机;王师明察实情,果断救援,保疆土、救同袍。”
黄子澄这样的人,无论内心是否改变,写出这段话的时候,他真的就是当下被叶言培训官吏方案中那股强大、务实、结果导向的逻辑所冲击和重塑了。
这一点,何其难得,朱元璋都内心感慨不已,黄子澄为官能力其实不差,但最初乡试答题,他虽然和练子宁都是放权,但练子宁的回答是协同救火军官担责,而黄子澄却不敢……
此刻却也能如张石头一样,将感悟,将事实,将心得真正写出给他这皇帝看,华夏封建王朝的五千年里,皇帝怎能窥见这般东西呢?
这就是改革的意义!
他的目光更看向后面那段让他都震撼不已的话——“学生始知,边关实务,重于泰山,绝非案牍死规可比!陈师(陈宁)往日所教‘不做不错’、‘格式无误便是功’之言,于此生死之地,却显得……何其苍白可笑!”
这一段的墨迹甚至有些潦草,仿佛能感受到笔者当时的激动与震撼。
再往后,笔记中多了许多对军械保养、粮草调度、墩台预警的实地观察与思考,虽然仍显稚嫩,但已然透出一种扎根于现实的沉稳。
老朱感慨万分,一个还没当官的人能有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呈现在笔记上都实属不易……不过,陈师,陈宁!又是陈宁!
此人是去教导了他黄子澄关乎“明哲保身”、“格式至上”的那套理念东西?
朱元璋再清楚不过,可更让他意外的是,就连在地方观风制度的培训期间,黄子澄竟也按捺不住,非要在笔记中暗藏锋芒、借机抨击他这位陈师?
有意思,真有意思。
他是慢慢合上了笔记,此刻在思索后,竟露出了有些意味的笑容。
突然!
“来人。”
老朱直接转头看向侍奉的当值朝堂太监。
“你,将这两本《观风笔记》,以及审计御史关于吴江县、风沙堡的奏报关键节略,拿下去抄录若干份,即刻分送中书省、六部九卿及都察院堂上官。朕要诸卿,都好好看看,仔细想想。”
旨意一下,自有内侍躬身领命,快步下去办理。
这抄录用不了多久,殿内重臣们心中也都是一凛,知道这是陛下要集思广益,更是要借此观察群臣的反应。
因此不多时,抄录的文书便被送到各位重臣,乃至此刻百官手中。
他们立刻低头翻阅起来。
起初是死寂,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细微的吸气声、压抑的惊叹声、以及难以抑制的低声议论开始在大殿的各个角落响起。
尤其……
陈宁猛地握紧了他那份笔记的边角!
一句话,他妈的,实务误我名声,该死的黄子澄!
最气的必然是他!
但不管他,其他人就只有震撼!巨大的震撼!
无论是张石头笔下李明德那近乎霸道的铁腕与最终力挽狂澜的功绩,还是黄子澄记录中王远于“迂阔”与“果决”之间的惊人转变,都远超这些久居庙堂的大臣们对地方政务的寻常想象。
四不两直审计报告中所揭露的那些赤裸裸的地方积弊、阳奉阴违、乃至试图欺瞒中枢的勾当,更是让他们感到脊背发凉。
观风让一个还未当官的士子能有如此转变,更是难得至极。
很多人甚至下意识抬头看向叶言本体,观风是他的谏言,皇帝纳谏后,这效果……拔群了吧?
叶言也是认真看着这个笔记,他分身并没有要求看观风笔记上的内容,现在一看……嘿,两个古代士子倒是配合自己的谋策,不错不错啊。
很好!
很成功!
这种笔记上思维的转变,远比政策在未来让士子当官,看他们的政绩来见效都更有意义……他的嘴角也几不可察地微微一勾。
而这,正是他叶言想要的。
他要的从来不是政策落地后来自皇帝、大臣们的简单褒贬,也不是一两个分身的升迁奖惩结果。
而是彻底把观风制放到大明的官僚体系中,他要的是提高封建大明官吏水平的结果,要的是自己和分身虽句句不去真提反贪的方案,但四不两直法的意义就是为了百姓所想,减少官僚贪腐的存在!
改变大明也就源自于此。
‘而且……’叶言目光看向那边几乎不掩饰表情难看的陈宁,‘老陈啊,你有黄子澄这个徒弟,真他娘倒霉吧?他居然把你写笔记中了?哈哈哈,我要笑死了。’
陈宁是最难受的。
而且接下来,两策结果的出现就不提了。
关键是,恐怕接下来倒不是定义两策是否执行,而是要面对争议,要推行……自己另一个分身李明德的为官之道?还有辩论地方的文书规制问题?
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