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两策的结果入京,老朱是甚为满意!(1/2)
洪武四年冬月望日,朔风初起,南京城内,之后几天恰逢初雪大下。
奉天殿上,终于出现了与此前不同的变化。
四不两直审计组可算带着观风笔记以及他们的审计文书归来了。
朱元璋坐于龙椅,此刻六部的汇报都远没有他眼前那巨大御案上左右分置的两摞截然不同的文书重要。
待到六部汇报结束,老朱拿起文书便开始观看。
左侧,是周志刚、孙铭等明线审计御史,以及他秘密派出的暗线人员,从吴江县、风沙堡带回的,关于实施“四不两直”审计法的详细奏报。
这些文书都以火漆密封,拆开后,朱元璋仅扫了一眼,表情就略有变化。
右侧,那是张石头、黄子澄二人历时两月,逐日记录,最终汇总呈上的《观风笔记》。
封皮也略显磨损,墨迹新旧交错,仿佛还能嗅到江南水汽与塞外风沙的味道。
这一看,老朱更是表情剧变。
此刻的殿内也鸦雀无声,百官垂首屏息,目光却都不由自主地瞟向那两摞决定许多人命运,也可能决定未来大明官场风向的文本。
在这种情况下,胡惟庸是面色沉静,眼神低垂,看不出喜怒。
汪广洋则微蹙眉头,似乎也在揣测其中内容。
于正、王彦等分立班中,静待雷霆或雨露。
百官则都耐心等待二法带来的结果……
朱元璋嘛,这会也不顾及什么,耐心的拿起左侧的文书开始查看。
他一页页翻阅,速度越来越慢,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最终定格在一种极其复杂,混合着震惊、恍然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愠怒神情上。
“砰!”
突然将文书摔回御案之上。
“好啊,好一个四不两直之法!”朱元璋是忽然开口,此刻也看向眼前殿内百官,“这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地方、直插现场……此法甚妙,于正!”
“臣在!”分身于正是立刻出列躬身。
“你此法……真是让朕看到了太多以往御史巡按,乃至朕亲派钦差都绝难看到的‘实情’!”
说起这个,朱元璋的语气是极为震撼的。
古代可没有现代去往地方的速度快,往往审查的御史刚出京城,地方就早有办法提前数日得知信息,那此前调查地方可难的要死。
但现在。
老朱都不提文书内写的那些问题,他是一脸……幸福?
总之是一种很难得的兴奋出现在脸上,他反复抚摸此法带来的审计文书,脸上实在是喜悦。
“好好好,真好啊。”朱元璋都不由连说三好,他是真的很开心,“此法下,连胥吏如何克扣工料、豪强如何串联欺压迁移之民,甚至地方官如何去阳奉阴违的敷衍工程之事……乃至,连某些人试图提前打探审计行踪、暗中串联的勾当,都能记录在案,这多么不可思议呢?”
不能说古代没有秘密调查之说,但以往的秘密调查是没有章程和规制的,都看秘密派遣去调查的官吏,他本人是什么水平,他能自己做到那一步。
但现在不同了,这是遵循章程集合真正有水平的官吏去调查,这拿到的信息无论是准确度,还是多到匪夷所思的详细,放在古代真当是奇迹一般。
而朱元璋也不等人回答,他几乎是在感慨此事后,表情就骤然一变,目光突然扫向全场中零星几位品级不低的官员,在他们脸上是停留片刻,冷笑一声。
那几人顿时面色惨白,冷汗涔涔……他们是被意外调查出的贪官污吏!
老朱也再度冷哼的缓缓开口了——
“以往啊,朕派御史下去,到了地方是前呼后拥,接待迎送,看到的都是粉饰过的太平,听到的都是编排好的颂歌!”
“而查账?查的是什么呢?查的都是提前做平的账!”
“问话?问的就是事先教好的人在回答朕的钦差!”
刹那间,朱元璋不演了,语气骤激昂,那是一种被欺骗已久的愤怒和终于撕开伪装的快意!
“但此法才是真正撕开了那层遮羞布!是让朕能看到地方政务的肌理,能看到蠹虫到底如何蛀食朕的江山,也看到了……如李明德、王远这般,真正在泥泞里做事的人,是如何的艰难!”
“于正啊,此法,朕要一直执行下去,你听明白了吗?”
老朱上来并没有批评叶言的分身,恰恰证明他清楚其中的艰难;相比审计组看到的隐患,他此刻更看重此法之妙。
因此这番话无疑是对四不两直法的极高肯定,也瞬间奠定了其未来在大明监察体系中的地位,叶言再度成功改革了大明最基本的官场规则。
而当时,分身于正闻言也不由深深一揖:“此乃陛下圣心独运,纳谏如流,臣不敢居功。”
朱元璋哼了一声,不置可否,但谁都看得出他对此法,对于正的满意。
对方足够谦虚,同时这法子给他的信息量,远超传统监察手段,几乎是将地方衙署的运作剖开了放在他眼前,这也就足够满足老朱的心思。
那么姑且不提四不两直的审计文书,这会的重点目光却放到了右侧那两本《观风笔记》上。
殿内气氛也再次紧绷。
四不两直法能成功其实再正常不过,那也完全没有什么真正的阻力存在,不过是在以往的审计办法上多了一种新的模式和方案。
而今日朝议的核心——其实是对张石头、黄子澄观风成果的最终裁定,也是对李明德、王远这两位争议人物的最终评判。
前二人代表了科举到底是实务取士,还是八股取士的竞争,也代表了改革派和守旧派的竞争结果。
后二者,虽并不重要,但身为这种大事上的参与者,其本身是有巨大评估价值的……
观风好不好?实务改革对不对?
这些事,朱元璋脑袋里也过了一遍,他率先拿起了张石头的笔记。
翻开第一页,那略显稚嫩却一笔一划极为认真的字迹便映入眼帘……
朱元璋是看得极慢,仿佛在透过文字,亲眼看着张石头如何从最初的困惑、质疑,甚至对李明德“酷烈手段”的强烈不满……
尤其是看到酷烈手段的形容,再结合刚刚审计文书上的内容,老朱的表情也是变幻莫测。
他是看着张石头如何记录下吴江县百姓的怨声载道、胥吏的阳奉阴违、工程的艰难推进……
又是看着他的笔调如何逐渐变化,从批判到观察,从观察到思考,最终在那场秋汛过后,转化为一种近乎震撼的领悟和由衷的敬佩。
“李县丞强拆民居,民怨沸腾!其言虽为防洪,然手段酷烈,几近不近人情,学生以为,非善策。”——这是最初的记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