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高薪成了!定晚朝,定相权!(2/2)
增设晚朝!
这意味着皇帝对政务的掌控将更为直接和深入,也意味着这些核心官员们休想再有半分懈怠,每日都需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汇报工作。
不少人心中叫苦,却无一人敢露出半分不愿之色。
而这也确实是正史中的真实情况,朱元璋不但有早朝,他还有午朝,但午朝并不算常会,更偏向都不算是朝会的朝会,灵活的很。
真正的重点,在于他此刻宣布的晚朝。
这个东西也不是未来后人误解的常存制度,其本质是朱元璋的个人行为,此举的核心,也并非要建立一项后世必须遵循的永久制度。
而这种将政务从清晨持续至傍晚的高强度工作模式,对皇帝与核心重臣其实皆是巨大负担……
正因如此,除了明成祖朱棣等少数同样精力过人的皇帝外,后世继任者既难以承受,也无意效仿。
这套做法在洪熙、宣德之后便难以为继,迅速流于形式或名存实亡。
但本质上,它现在的出现,既是空印案后朱元璋进一步集中事权、强化控制的必然举措,也为他个人意志的贯彻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正如他所说“参会人员由朕视情点选”,这无异于宣告,他随时可以绕过常规的行政流程,与任何指定的官员直接处理机要。
这也无疑是对相权及整个官僚体系常规运作的又一次的深层次震慑。
当然,至此朱元璋虽然很满意此番安排,可他的话依旧没有结束,目光突然看向吏部,重点还是在胡惟庸身上。
“另,中书省总揽政事,责任重大。胡惟庸你身为政事,勤勉王事,朕是知晓的。然,政务日益繁杂,非一人之力可周全,朕思虑再三,决意增补贤能,以辅国政。”
他顿了顿,目光似乎穿越了殿宇,望向了南方。
“即刻拟旨,召江西参政汪广洋还京!”
汪广洋!
这个名字一出,不少老臣眼中闪过异色。
汪广洋乃是早年便跟随朱元璋的文人,资历深厚,虽曾被贬黜出京,但其人稳重,学问渊博,在士林中颇有清誉。
最关键的就是,他的资历和胡惟庸不相上下,此前被赶,大多数后世人猜测是李善长所为……可关键是,朱元璋在此刻召回汪广洋,其意不言自明。
他既要借助其才德处理日益繁重的政务,亦有在胡惟庸之外,再立一重平衡之意。
这分明是要将胡惟庸在中书省的大权,进行更细致的分割与制衡。
老胡表情有过细微变化,但一句都未多说。
这其实在正史上,也是朱元璋给胡惟庸最后一次机会,而事实证明……老胡改不了对官瘾的痴迷!
具体安排如下——
“汪广洋还京后,授中书省右丞相之职,与胡政事同理朝政!”
朱元璋是一锤定音,彻底坐实了众人的猜测。
右丞相之位,虽在左丞相之下,可目前是徐达是代理左丞相这意义上的百官之首。
真正来看,胡惟庸之侧便是这汪广洋了,老朱在历史中的安排也是如此。
汪广洋回归代表着成为名义上的真正丞相,他与胡惟庸同列宰辅,真正意义就是朱元璋要他们去分庭抗礼。
而胡惟庸也没干别的,在三年或者两年后,直接挤走对方,位列左丞相!
所以你说,朱元璋给他机会,他也不会珍惜的,是直接把他弹劾赶走了。
这种事……
叶言清楚,但胡惟庸未必能明白——他其实不能争!
所以老胡站在班列中,面色平静如水,虽然仿佛早已料到,可那垂下的眼眸深处,一丝阴霾也急速掠过。
朱元璋这是明摆着要分他的权了。
他能接受?
朱元璋也是安排完汪广洋之事,仿佛不经意般,又将视线投向了班末某个角落,那个因妄言而捅破了空印案马蜂窝的户部主事,分身郝建身上啊。
“至于,郝建……”
朱元璋突然叫起分身的名字,叶言并没有意外,君无戏言,此前的升官可并非胡扯。
“你此前编纂算学教材,于国有益。此番……嗯,虽是无心之失,却也歪打正着,促使朝廷革除积弊,廓清吏治。”
朱元璋注视着分身的脸,话语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玩味。
“这算学一道也关乎国计民生,不可轻视,朕看你于此道,倒是有些歪才。”
叶言抬头看着朱元璋,接下来这升令也出了。
“擢升!郝建为户部清吏司郎中,正五品,专司督办新编算学典籍之事宜,兼核验各部钱粮账目中之数算疑点。给朕好好干,把你那点聪明劲儿,都用在正道上!”
升官了!
从六品主事升至五品郎中,连跳数级!
然而,这官职却极为微妙。
户部清吏司郎中,品级高了,看似权重,实则老朱是明确将其限定在了“算学”和“核验疑点”范围内,成了一个有名无实,却又因圣眷而无人敢小觑的专业官职上。
这既是赏赐,也是将其牢牢框住,防止分身再胡言乱语的捅出什么篓子。
可叶言内心却哭笑不得,他分身根本不在乎权力,这身份,以后去谏言倒是更有分量了……
但这老朱啊,真是算计都算到了骨子里。
一番可谓四定,定空印之风,定高薪之策,定晚朝之法,也定新的官场格局。
那么……
“臣郝建,叩谢陛下天恩!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分身按照系统设定的常人程序,扑通一声就跪倒,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激动和惶恐。
朱元璋直接摆了摆手,终于感到了一丝疲惫,也感到了一种大权在握、乾坤独断的快意!
空印案的阴霾散去了。
“好了,今日就到此为止,相关旨意,着吏部、中书省即刻办理。退朝!”
散朝了,但却让百官更是头疼了。
“陛下增设晚朝,酉时便需入宫,这……日后归家之时,怕是要到戌时、亥时了啊。”
一位年迈且有权力的老臣捶着腰,面露苦色。
“高薪养廉,陛下金口已开,总算是件实实在在的德政……只盼吏部、户部莫要拖延,早日定出章程才好。”
另一位官员则更关心那即将到来的厚禄,眼中带着期盼。
“哼,厚禄之下却刀锋更利。日后行事,更需如履薄冰啊……”
也有清醒者低声感叹,提醒同僚莫要只看到糖衣,忘了里面的炮弹。
叶言背手,倒是没什么感觉,只是政局的变化和他的谏言工作……嗯,倒是没什么太大影响?
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