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告赏导致洪武官场再无信任!(2/2)
一人急切地问着,口里依旧称胡惟庸为相,其本质也是胡党中人。
被称作王大人的官员叹了口气,捻着茶杯,却无心饮用。
“胡相?胡大人如今他自己只怕也……唉,告赏之下,那派,那山人还敢轻易示下?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于正是为正义,然那该死的王彦完全就是疯子,他此策,他致使的如今,这办事已是但求无过,不求有功了。这章程怎么写,咱们就怎么办,宁可慢些,也绝不能让人抓住把柄啊。”
另一人闻言也连连苦笑,倒是不敢抨击叶言分身,只是小声说:“谁能想到,昔日同僚,转眼就可能成了索命的无常。这一个月,我府上的门槛也都快被踏破了,可来的不是打探消息,就是旁敲侧击,想套我的话去邀功!”
“这官,当得真是越来越没滋味了。”
所以说,洪武官场之上,信任二字,自此是荡然无存。
整个官场在空印案期间,每个人都紧紧捂住自己的秘密,用警惕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昔日酒肉朋友,如今就形同陌路。
往日称兄道弟,眼下防如寇仇!
一种人人皆可为猎手,人人亦皆为猎物的恐怖氛围,就如同瘟疫般彻底蔓延开来。
还是那句话,叶言在东宫都察觉在办公之时,官员们完全噤若寒蝉,非公务必要就是绝不交谈。
按照他这推手的猜测,这帮人就算回到家中,也亦不敢多言,生怕隔墙有耳,被妻儿仆役听了去,换来一场灭顶之灾。
而这股风潮,也并未仅限于空印案犯之中。
毕竟一句话——今日你可以安然度日,焉知明日不会有人为了赏银或职位,捕风捉影、罗织罪名将你告发?
尤其是那些手握实权,容易招致嫉妒或与胡惟庸等派系若即若离的官员,更是行事如履薄冰,凡事力求合规,不敢有丝毫逾越,唯恐授人以柄。
整个大明的官僚体系,效率倒是在某些方面因谨慎而提高了,至少表面文章做得更足,但活力却急剧下降,创新和担当精神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僵化、保守和自保的集体心态。
胡惟庸对此也感受最为深刻。
他原本盘根错节的势力网络,因这叶言的告赏一策,出现了致命的变化。
一些依附于他的中层官员,开始有意无意地与他保持距离,不再像以往那样紧密,也不敢和他党派官吏过分接触。
也因为他们的恐惧,老胡都感受到他下达的指令,在执行过程中也多了几分迟疑和按章办事的推诿,再难有以往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和效率。
这会胡惟庸也回过味来,朱元璋是干脆借了王彦之手,直接开始亲自瓦解他和一些重臣经营多年的官僚同盟。
这是阳谋,可面对这种阳谋,即使是胡惟庸也无力破解,只能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影响力被一点点瓦解。
其心中对叶言的分身的恨意,恐怕也达到了顶点。
后续,叶言也透过太监分身的双眼看到,皇宫深处,朱元璋听着毛骧密报的官场百态,脸上居然是露出了极为欣喜的笑容啊。
叶言的正义是到了,但何尝不是又潜移默化的帮朱元璋也巩固了政权?
对方对于分身王彦的看重也加深了几分,这告赏之策,效果实在是出乎意料的好。
它就像一条无形的鞭子,驱赶着百官在他设定的轨道上战战兢兢地前行。
它让国库因抄没贪官家产而迅速充盈,乃至远超预期,这确实做到了叶言最初帮老朱富国的本质,高薪未必不可能了。
而当下,官场的肃杀氛围,也正是他朱元璋想要的,他要的就是这群官儿怕,怕到骨子里去!
不过,偶尔在夜深人静之时,老朱也会嘀咕一些唯有太监清楚的顾虑。
如此用利益驱动背叛,用恐惧维系忠诚,打造出的官僚机器,是否真的能支撑起他理想中传之万世的朱明江山呢?
但这种顾虑,很快也被朱元璋自己给否决了,他追求的是绝对对朱明江山的控制权,在他看来,这是必要的代价,是迅速肃清官场必然会有的刮骨疗毒之必承阵痛,可以接受!
而到了叶言这边,他在东宫暖阁,也会看到朱标和那位宋濂,这位真正的大学士,大重臣议论的场面。
朱标都不由对侍立在旁的宋濂道:“先生啊,告赏一策施行月余,孤据报也可知,空印案确又揪出几条漏网之鱼,追回些许赃款。”
“然,你看这些奏报,百官缄口,衙署滞涩,人人自危,长此以往,政务如何推行?朝廷活力何在?父皇此番过于纵容此局了。”
宋濂也不敢多言其他,但同样也给出他的看法。
“殿下所虑极是。重典惩贪,固然必要,然以利诱告,以惧驭下,恐非长治久安之道。”
“此策如虎狼之药,或可见效于一时,却也伤及国本元气啊,以臣之见,那便是伤君臣之义,同僚之信,王彦此谏……唉,其心或可谅,其法,老臣却实难认同。”
叶言当时依旧没有言语,不过他大概代入自己是朱元璋的话,他清楚老朱这就是在肃清官场,巩固他的权力。
不过,这场空印案的恐怖氛围也快被他亲手打断,再不断,可就没完了,那才是后患无穷。
等他下班后,走在街上。
“水至清则无鱼……可我这番搅动,究竟是让水变清了,还是让水变成了吞噬一切的漩涡呢?”
“也该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