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于正冒死进谏!朱元璋怒而静之!(2/2)
这话让朱元璋听后紧绷的脸色稍缓,但眼中的寒意并未消退,只是冷哼一声:“好。你既然知朕是为江山社稷,那此刻出列,又是为何?莫非觉得朕的处置,还不够严苛?”
你看,老朱也知道自己的处置已经很严苛了,但他更清楚,这是当前最好的解决手段了。
既让人挑不出毛病,又没有真的一棒子全打死。
但他这话里的威胁意味,几乎凝成实质,是个人都知道。
但!
于正是依旧不畏惧,而且也称不是求情?
那他要说什么呢?
叶言操控分身也不墨迹,求情也分怎么求,他这一刻直接逼问老朱关键的一点,也直接指出朱元璋都会一愣的事实。
“陛下之圣断,自是有道理。然则,臣连日协理查案,亲见诸多涉案官吏,其情可悯,其行可原之处,或有一二!”
“臣是斗胆询问陛下,今后若一味以此酷烈手段震慑,就乃长治久安之道否?”
不待朱元璋愤然,于正就一句自答直接出口!,
“臣看,不过是更寒天下务实办事官吏之心,乃动摇国本之定!!”
“动摇国本?!”
朱元璋猛地提高声音,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他甚至气极反笑的再度一拍御案!
砰——!
“于正!你说朕是动摇国本,来,你告诉朕!到底是这些蠹虫在蛀空国库动摇国本,还是朕杀这些蠹虫动摇国本?嗯?说话!”
强大的帝王威压如同泰山压顶般笼罩下来,殿内不少官员都替于正捏了一把冷汗,几乎能预见下一刻皇帝暴怒下令拖他出去的场面。
然而于正更是不畏惧,乃至于猛地起身,指向奉天殿外!
“陛下!臣自然清楚是蠹虫蛀空国库才动摇国本!但!治蠹虫亦需讲方法!陛下可知,九百八十七人中,有多少人如臣所抓之人,那弩坊署丞周文方之辈?”
他不等朱元璋回答,语速就加快的直接激昂出自己的理由。
“其人一生谨小慎微,掌器械关乎边军安危,备空印非为贪墨,实为怕耽误军工,恐担重责!”
“其更未取一分一毫于国帑贪腐,却因这官场陋习、前元积弊,亦或因上官暗示,同僚皆然,不得不行此下策,只为公务能顺畅运转,不至因文书往返贻误战机,坑害边军!”
“此等官吏,臣认为或有失察之过,或有违制之罪,然其初心,未必全为恶!”
话至此,老朱表情简直难看的可怕,几乎就在爆发的瞬间了。
但于正不管这些,或者说叶言就不管这些,当场手从指向殿外,瞬间变成指向老朱!
?
!
所有人瞬间表情大变,耳边还有这不要命官吏的直接持续质问之言!
“此番,陛下难道不就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将此视同贪墨主犯,杖一百、流三千里,遇赦不赦!此举或可逞一时之快,然则陛下就没想过一点吗!”
事实证明,于正就仿佛第二个李魁,但他没有李魁改革科举成功的政绩在身,他的话只让百官觉得可笑、疯狂。
朱元璋更是死死盯着他。
可即使这样,叶言依旧操控分身誓要说清道理。
“天下州县,类似周文方这等仅为公务顺畅而被迫默许、乃至轻微参与此类陋习的佐贰官员、技术官吏,何其之多?”
“陛下此番尽数严惩,消息传至地方,会让多少原本只是按部就班、遵循旧例办事的官吏人人自危?他们还会敢做事吗?还会敢担责吗?”
“他们会想,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从此遇事层层请示,公文旅行,效率低下,但求无过,不求有功!”
“届时,政务停滞,百业凋敝,受损者是谁?臣告诉陛下!是我大明朝廷的运转,是陛下的江山,是天下亿万黎民百姓!”
这话却也对,分身的言论让殿内许多底层爬上来的官员暗自点头,这些话可是完全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就连徐达等知兵之人,也深知军械供应延误的严重后果。
“所以,陛下!”于正抬头还是在直视朱元璋,手也又指向了自己,“臣深知法度固然重要,然法不外乎人情,政需通晓时宜,若制度本身将人逼至不得不违规方能办事的境地,则此制度,也亦需反思!”
“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话相当掷地有声,既点出了空印案背后的制度性困境,又指出了过度严惩可能带来的官僚体系僵化的恶果。
这就是叶言看出历史中朱元璋此番处理手段虽已经极佳,但此番处理方式中带来的的第一点大问题,老朱他可曾想过?
而光是这个讲出的问题,就已经蕴含了求情的核心,是这制度不合理,而你朱元璋若继续这般做,你对从者的茂边惩罚安排,难道就能合理吗?
朱元璋是瞬间听懂了,制度本身就有问题,过度牵扯,加之他首次如此大规模的处理官吏……其后果,怎么可能没有?
他何尝不知这些道理?
但他更相信严刑峻法的威慑力。
况且……
“放肆!”朱元璋猛地再一拍御案,也直接指向分身的脸,“于正!你这是在冒死进谏吗?你这不是在指责朕的法度不清吗?在指责朕的考虑不够吗?!”
“臣不敢!”于正立刻躬身,但语气依旧坚定,“臣只是恳请陛下,在严惩贪墨主犯之余,能否对那些情节轻微、确为公务、未从中渔利的佐贰从犯,稍示宽宥?”
“例如,可否依律杖责、革职,但免其这突如其来的流放之苦,给予戴罪立功之机?”
“当然,陛下,您要是听的进去,臣也不否认您刚刚的认为。”
前两句已经够了,朱元璋最不合理的就是这流放……这是一辈子的流放啊,怎么可能合理?
但,朱元璋不在乎这个了,他和百官听到了于正的第三句!
你不否认我的质问?
朱元璋是瞬间怒火上头,双手都握紧了,只差一点,开口就直接要分身死了!
可几秒内。
朱元璋却还记得一件事,于正唯一的功绩就是帮忙定了宗室给养政策的发放法子。
在洪武四年这会儿,人才不够的情况下,对方是有利用价值的。
最关键的是……
‘制度问题,官僚群体的反应……?’
朱元璋猛地冷静了。
对方所指,也恰恰是他没考虑过的。
此刻洪武四年的朱元璋也和朱标一样,可都不是未来那个朱自己,现在局面十分复杂,胡惟庸一党没除,世家豪强没灭,四方叛军未清……
他不能像未来那般做到,自信可以在此事之后,在没有这些问题的局面中,安稳的去处理这些问题带来的弊端结果。
所以此时,于正说出来的问题,他在清楚后,几秒内就冷静了几分,哪怕恨不得想立刻斩杀分身于正,但在之后的冷哼下,目光却突然看向胡惟庸。
而在他看向的霎那,老胡秒懂,这位华夏最后一位宰相,到他出场帮助朱元璋的时候,那就是连叶言都要认真对待的时刻啊。
胡惟庸也不废话,出列,转身,指着于正就一个问题。
当然,该有的场面话,老胡跟叶言一样会说。
“于主事,你忧国忧民之心,本政事都感佩。你所言制度逼人违规、水至清则无鱼之理,乍听之下,确有几分道理,也似是为那些‘情有可原’的佐贰官请命,为朝廷实务着想啊。”
这话说完,百官表情都不变,胡惟庸发力了!
“然则,本官也有一事不明,倒要请教于主事——陛下是金口已开,明正典刑之旨已传谕中外,此刻若因你一番冒死进谏,便对佐贰官网开一面,减轻流放之刑……”
他一步步走来,走的安稳,话却更有含金量了。
“那本官也试问于主事,天下臣民,尤其是那些正待处决的主犯及其亲族,会如何作想?那些尚在观望、心怀侥幸的各地官吏,又会如何解读?”
“于主事,于正!你告诉本政事,金口玉言是谓何意?说!”
什么叫绝杀!
胡惟庸这话就是绝杀!
好,朱元璋他可以改,但他改的意义,改的弊端,你于正可曾考虑过?
叶言内心莫名兴奋啊,这波属于和这宰相对拼了。
他怎么可能没考虑过,这次的死谏才刚刚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