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168章 军国主义不可取,老朱教子!

第168章 军国主义不可取,老朱教子!(2/2)

目录

“咱为什么定下三十税一?为什么拼命清查户口、丈量土地?为什么宁可被那帮蠢货骂咱抠门,也要死死攥住国库的钱袋子,不肯轻易赏赐?”

“就是因为咱知道,民富,才有国强!”

“百姓碗里有饭,身上有衣,心里安稳,才会真心实意给你纳粮当兵,这江山才算真的坐稳了!”

“靠抢?抢来的东西,吃下去扎嗓子,消化不了就得吐出来!还得赔上自己的根基!”

朱元璋说到激动处,一把抓住朱标的胳膊,力道之大,都让朱标微微吃痛。

“樉儿那混账,只看到抢掠的快意,却看不到这快意背后的亡国之祸!赵德柱看得清,所以他敢骂,骂得难听,但骂得对!”

“咱今天把你叫来,就是要告诉你,将来你坐了咱这个位子,无论何时,都得牢牢记住‘重本抑末’这四个字!”

“农为本,商为末,而这军国就是最大的‘末’!是最能蛊惑人,也最能败家的末。”

“刀枪要握紧,但不能让它反过来架住你的脖子!要能用犁铧和律法守住的家业,才是真正牢靠的家业,这一点,你给咱刻到骨头里去!”

朱标被父皇这番劈头盖脸教育,其实他十七八的哪里能理解。

但叶言却一脸赞赏,并不是老朱讲的多么深刻、有道理,他依旧是那个希望自己儿孙明白治国的不易,让儿孙明白朱明江山的统治绝不能出了差错。

但有一句,叶言听了真觉得就是那么回事。

“为什么宁可被那帮蠢货骂咱抠门,也要死死攥住国库的钱袋子,不肯轻易赏赐?”

就是这句!

老朱是朱明王朝中唯一一个,也是仅有的一个,他不但不进行真正流行千年的优免政策,他还对官吏实行极为严苛的待遇。

就是因为他清楚万万不能让官吏吃饱,这古代土地兼并的最大祸端除了皇帝外,关键就是这帮肥吏们。

他甚至生怕朱标不懂,此刻都继续讲着他的道理。

“你是不是也以为咱抠门?听那王彦和几个臣子不惜以死谏言也要争取官吏的利益,就这样认为?”

“哼!咱吝啬?咱能不知道赏赐能收买人心?咱用他们和咱讲道理?但咱今天就告诉你,咱不是舍不得钱,咱是怕!”

“咱怕什么?咱怕一旦开了这个口子,今天赏功臣一百亩,明天赐勋贵一千顷!这口子一开,就再也收不住了!”

“今天赏的是钱,明天给的就是民田!土地!”

朱元璋脸上都是扭曲的偏执,但恰恰是这份扭曲,未来客观看待朱元璋时,你必然会说他是压榨百姓的头子……但个人角度看待皇帝,朱元璋身上的闪光点是一直很明显的。

也就是他接下来的这段话的含义……

“标儿啊,土地才是根!是咱大明万千黎民活命的根!是朝廷收粮纳税的根!”

“那些个勋贵官吏,咱给他们俸禄,给他们优免劳役,就已经是天恩!若再让他们连田地都有了,还不交税,像那上千年前流行的法子,这轻易的就能兼并土地,而他们肥了,朝廷和百姓就该瘦了!”

“一个县令,俸禄五十石,他若安分守己,靠俸禄和家中几十亩田产,足以温饱……咱清楚王彦的心思,但咱其实并不赞同!可咱也明白要让官吏最起码顺孝道,不能家里人出了病灾,咱就不管不顾,不给救命的钱,此绝非明君之举,所以那日咱才听的了他的谏言。”

“但说到根上,让这官吏穷点,苦点,他至少也安稳,可若他心思活了,手伸长了,勾结胥吏,巧取豪夺,占田千亩万亩!”

“他倒是富了,可朝廷从他那儿收到的税呢?没了!而那些失了地的百姓呢?要么成了他的佃户,任其盘剥,要么流离失所,成了朝廷的隐患!”

朱标瞳孔骤然收缩,他父皇还真说出道理了。

这话也等于回应了叶言至今争取高薪,他非要犹豫的缘由,叶言也并不惊讶,甚至都不反对老朱的这个理念,此道理虽然放现代看还是肤浅,可本质上就是正确的!

“所以……此消彼长啊!朝廷的税基越来越薄,流民越来越多,而豪强却越来越富,富到能蓄养私兵,干涉政务!”

“等到哪天国库空虚,朝廷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而那些蛀虫却肥得流油……你说,这江山还坐得稳吗?元末天下大乱,根子不就是土地兼并,贫富悬殊到了极致吗?!”

朱元璋越说越激动,额头上青筋都微微凸起,他还猛地一拍桌子,都震得笔架乱颤!

“所以咱才要死死攥住钱袋子!低俸禄,就是一道枷锁,咱宁可让他们骂咱刻薄,也不能让他们有足够的闲钱去兼并土地,去结党营私!”

“咱清查户口,丈量土地,编造《鱼鳞图册》,就是为了把每一亩地都攥在朝廷手里,清清楚楚!谁也别想瞒咱!”

“咱重农抑商,就是为了让百姓附着在土地上,安安稳稳种粮纳粮,而不是都跑去追逐暴利,导致田地荒芜!”

这番话,叶言赞同,朱标也自然赞同。

这也是未来学者分析朱元璋独他洪武一朝只保障官吏温饱,却不实行优免政策,甚至逼着官吏感受着‘家里出事就会穷’的滋味缘由。

朱元璋他比大明其他皇帝都清楚这一点……

但可惜,可叹!其他政策的错误实行和未来朱棣的造反导致……

朱元璋最不希望看到的优免政策,在朱棣时期后又一次彻底出现在大明的官场上。

所以明朝的败亡,成也朱元璋,败也朱元璋。

他啊,懂的东西就只教给了他的大儿子朱标……

天也不遂他,长子骤然去世,选的皇孙朱允炆又是一个没有主见,甚至愿意复古制的白痴。

哪怕后来朱棣当皇帝,朱棣做的已经够好了,可朱棣没经历过老朱的思想教育,优免此策也是横行华夏正统王朝两千年之久的常规政策,所以在朱棣眼里这或许就是一个古代官场的正常东西,他是看不到朱元璋眼中才看到地东西的。

加之,他本就得位不正是急需天下文官集团的支持以稳固统治,自然更倾向于沿用历代王朝拉拢士大夫的故策——优免的特权!

也就是这给予优免的特权,才能换取他们的效忠与认可。

此乃政治现实的妥协,而非祖宗法度的胜利。

朱棣当时也没有完全将优免政策给优到极致,这是因为他雄才大略,他也看从他的角度看到了问题……而且他的能力也能一定程度上驾驭由此带来的弊端。

但其后世子孙,长于深宫,妇人之仁者居多,面对与国同休的庞大官僚集团,早已失了洪武、永乐两朝开国帝王的雄主心术与制衡手腕。

他们随意加大优免来换取士大夫阶级的效忠,结果可就烂透了。

‘所以,老朱啊老朱,你还是有闪光点的……可惜这优免之策,经百年演变完全渐成毒瘤了。’

多可惜啊,叶言都摇头感慨。

从大明洪武初期的免役,越往后就越可怕,甚至干脆到嘉靖之后就渐成赋税皆免的优免政策。

官员、勋贵、乃至考取功名的秀才、举人,其名下田产皆可免于国税。

于是,富户争相投献土地于其名下,自甘为佃户以逃避朝廷赋役就是大明的最终结果。

朝廷税基日益萎缩,税赋重担尽数压于无权无势的自耕农身上。

自耕农破产,亦将土地投献,沦为佃户,形成恶性循环。

士绅官僚集团坐拥万顷良田,却分文不纳,富可敌国,尾大不掉。

朝廷愈穷,则愈需加税于仅存的自耕农。

自耕农愈无法承受,则愈多投献……直至民穷财尽,流民遍地!

最终,煌煌大明,不是亡于关外铁骑,而是亡于内部这由优免特权滋养出,彻底失控的土地兼并顽疾,明末才出现那壮观景象,多股起义军最终攻破王城,引发的席卷天下的农民暴动!

不过……

“咦?投献?”

叶言突然间醒悟过来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还没改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