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朱元璋的政策其实没错,到底为什么要高薪呢?(1/2)
叶言已经把他这个角度的缘由说的清清楚楚了,这洪武时期的贪腐,除了确实有官吏品行问题的原因外,其实最大问题也真的就是此事。
毕竟当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生存才是第一要务,什么为官清廉的信仰,那势必要向后面靠靠。
而此时,朱元璋仰头看着殿内上方,他此刻也是忧虑,叶言两个分身说的是同一件事,讲的道理也相似。
而他们争取的固然是绝对让官吏收益更大的那一面,可实际上对大明这个国家而言利也是不小。
毕竟百官若真是吃饭都成问题,如何能让他们做好自己要求的功绩呢?
所以分身的话虽然极为诚恳,且那关于底层官吏冬日单衣升堂、典当嫁妆救母的凄楚描述,也确实让不少出身寒微的官员感同身受。
可这种事,在朱元璋这位统治者的种种顾虑下,并不能第一时间被接受,百官也不是傻子,深知这其中的利害。
比如……
“陛下。”
其他官吏没开口之际,说话的则正是刚刚出列的兵部尚书世家宝。
这兵部尚书一职可不低,而且他身为执掌天下兵马粮饷的重臣,尤其深知皇帝心中最紧要的挂念到底是什么。
他先是对朱元璋深深一揖,然后转向王彦,语气平和却十分有力。
“王提督你忧心吏治,体恤下情,此心此情,本官亦深为感佩!你所言地方官吏之清苦也绝非虚妄,本官在地方为官时,亦亲眼所见,此确为实情。”
世家宝本身是姓李的汉人官吏,他的经历也十分精彩,叶言用分身讲的事,他还真不觉得有问题。
可是……
皇帝的想法才是关键!
因此他虽然先肯定了分身谏言的出发点,姿态也做得十足,但该说的话,不能停。
“然则,王提督啊!治国如同持家,需分轻重缓与急。如今北元残虏陈兵塞外,时时寇边,劫掠我大明子民!北伐大军数十万将士,枕戈待旦,每日人吃马嚼,所耗粮饷堪称巨万!”
他身为兵部尚书,他谈及兵部之事,完全就是有理有据。
“这每一石粮,每一贯钱,都关乎边疆稳定,关乎社稷安危,关乎陛下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之宏愿能否早日实现啊!”
他猛地回头看向所有人,也举起拳头一挥。
虽然军勾令改革时,世家宝这人有些守旧,但这家伙在历史上的评价还算可以,他也真正的在为大明考虑。
“王提督,我身为兵部尚书,我也并非否认你之看法,然而此乃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也。”
“将宗室所省之资,若能优先用于巩固边防,犒赏将士,购置军械,此非为奢靡,更实乃保境安民之第一要务,毕竟若边关不宁,烽烟四起,纵使我大明境内官吏俸禄翻倍,百姓富足,又有何用?不过是为他人积蓄粮草罢了!”
说到这里,叶言还真不能反驳,倒不是一点不能,而是人家说的就是洪武四年这会面临的实际问题,人家的逻辑也是最正确,反驳倒是显着多余了。
“尚书大人,你所说倒也确实有理。”
世家宝这一次也不是像军勾令那会,那般的激辩,他看王彦都点头,这也终于松口气的笑道:“王提督清楚即可,汝掌人册,是当知天下疾苦。可,是让边疆将士饿着肚子去打仗,让沿边百姓任由鞑靼铁蹄蹂躏更重要?还是先让内地官吏手头宽裕几分更重要?这其中的轻重,王提督你自然掂量的清楚啊。”
叶言操控的王彦拱拱手,算是完全认可了此话。
同一时间,世家宝话音刚落,又一位大臣立刻出列附和,乃是工部尚书。
他的理由同样冠冕堂皇,也再度直指民生根本。
“陛下,臣附议兵部尚书之言!除军国大事外,臣掌工部,深知天下水患仍频,是黄河屡屡决口,是淮河待疏之责未尽,是大运河仍需常年维护……这每至汛期,万千黎民悬于一线,堤坝之固,实乃关乎百万生灵之存亡啊!”
这位也是语气沉重,更带着一种为民请命的恳切。
“所以修缮河工,巩固堤防,所需银钱亦是海量,此也乃造福当代,泽被后世之千秋功业!”
他转向王彦,语气似乎带着不解与惋惜。
“王提督,若真能将宗室所省之资,优先用于此等保国安民,以及兵部尚书所言的事情中,岂不远比用于增加官员俸禄……这等看似惠及少数人之事,要来得紧迫和重要得多?”
王彦也是点头。
那位尚书才笑道:“看来你也清楚了,这为官者,本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若眼中只盯着自身俸禄薄厚,岂非有负圣贤教诲,有负陛下厚望?所以臣也认为不妥。”
这位工部尚书结束谏言,又一位都察院的左副都御史也出列发言,他是从道德和实效层面又提出了质疑,语气看似语重心长,也算实则绵里藏针呀。
“陛下,王提督所言高薪养廉初衷或许是好,然则,前元之鉴未远,臣恐即便增了俸禄,一些心术不正之徒,依旧会欲壑难填,照贪不误。”
他也回头看向王彦,也是一脸正色的再问。
“届时,王提督,若朝廷非但未能养廉,反而白白耗费了巨额国帑,岂不徒增笑耳?”
“再者,如今国用艰难,处处需钱,本官以为,肃贪倡廉,当倚重陛下之圣德雄威,倚重都察院之风宪铁律,倚重《大诰》之严刑峻法!”
“是重在教化,重在监督,重在惩戒!而非徒恃钱粮之诱,此方为治本之策!”
这几位大臣的发言,层层递进,有理有据,从军国安危到民生根本,再到道德风险和法律实效,几乎堵死了所有为高薪养廉辩护的路径。
而且他们绝口不提是因为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才出来反驳,实际上他们肯定也想涨俸禄,毕竟大家都有利可得……不过现在的反对,那也说的大义凛然,每一句话是都站在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的宏大立场上,显得无比崇高。
其实这会也是暗示叶言分身王彦了,这话普通人听不懂,叶言这段时间的磨练可就听的明白了。
那句是——王彦你别傻了,我们虽然和你在讲道理,但你要清楚陛下他只想把钱用在刀尖上,用在扫平北元这件头等大事上。
我们不是反对你的谏言,我们也不是在反对你关心同僚,我们只是告诉你,我们也不单单是为了迎合他朱元璋,而是北伐问题、民生问题都是最重要的,任何试图分散钱粮资源的行为,也真就是不顾大明当前国情面临的大局啊!
三人连奏,殿内众多官员听后,尤其是那些本就畏惧朱元璋,或心思灵通之辈,纷纷低头垂目,心中了然。
这场辩论,看来从这几位一起表态那一刻起,其实胜负就已注定。
不过……
最终反而是胡惟庸看众人不言说,他倒是走出来,讲了一句比较关键的话,也在某种程度提醒朱元璋该怎么反驳王彦。
那句便是:“几位我大明同僚都说的如此清楚,本官也不讲其他……只是王提督,您之忧虑固然无错,可未免说的过于轻巧了。”
胡惟庸站在王彦身前,也并不是大义凛然的教育自己,他是在说另一个更实际,更高明的话。
“即便朝廷有钱,可这高薪标准究竟如何定?京官、外官,甚至南北富庶贫瘠之地的差别,岂能一概而论?此例一开,更多的是徒增纷扰,更恐引发各地官吏攀比,索求无度啊!”
他也不给王彦辩论的机会,转头看向朱元璋。
“况且,王提督所言宗室改革之利,是乃十数年后才方见。然北伐、河工,却是眼前一刻也拖不得的燃眉之急。”
“故陛下,万万不能以未来之利,迅解当下之渴,此恐是远水难救近火,当前国用,每一文臣都认为需用在刀刃上,臣是以此拙见!”
此话的核心就在于告诉朱元璋,钱才是反驳王彦的关键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