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再提高薪之事!为百官考虑啊,老朱!(2/2)
他能那般放肆的杀戮官吏,他内心深处对官僚集团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与吝啬是不掩饰的。
他也清楚上次韩姓叶言分身所说的利处,但这钱真发下去了,又有几人能安稳拿此度日?
或者换句话说。
老朱这人要是给了百官利处,那么对应来说,弊处绝对大于这一点。
那还不如保持现在的状况呢。
一些确实家寒,出入都俸禄不足的普通官吏,此时是有些不理解其他人的反对。
他们唯一能理解的是,那位户部侍郎所言不假,与其给他们高薪,目前来看百姓的事也更加关键。
这也是代表这帮人都是清流,都是真正想为百姓做事之人……
可是啊。
王彦却看都不看他们,直接面向朱元璋:“陛下!前元之败,可非败于俸厚,乃败于法弛纲纪的崩坏!臣所言高薪,也非谓徒增俸禄,正是韩给事中所言划定界限,朝廷予足俸,便是明白告诉天下官吏,朝廷已尽仁至义尽之责,此是为一正官场之大策。”
可是这话并不够,朱元璋不开口,百官却也只讲实际的在不断反驳,例如此前提及的各地问题,北伐军备问题,处处都要钱,处处所表也都让叶言心中知道他们所讲不是错误。
但!
王彦被控制的都微微摇头,也并没有否认这些人讲的事,甚至还难的好脾气的拱手:“诸位同僚所言,字字句句,也皆是为国为民。这北伐、赈灾、河工,确乃我大明燃眉之急,本官,深以为然啊。”
叶言他毕竟来自现代,有时候人是需要变通的,而且也不是和人家深仇大恨。
而此话是直接先肯定了所有反对者的立场,这也让原本准备激辩的几位大臣都微微一怔。
也是这一刻,叶言更知道该阐述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他控制分身王彦随即再度转身,目光诚恳的看向老朱,“可是陛下,诸公!此次我王彦不谈韩给事中所表达过的问题,我只说一点。”
他竖起指头,也看向其他官吏。
“我等在此争论钱粮该用于军国急务还是百官俸禄之时,可曾有人俯身看看,那些真正在地方,唯独每年春季来京城面圣,那些真正为我大明牧民四方、处理政务的官吏们,他们的日子究竟过得如何呢?”
这个角度在古代人看来就比较新颖了,这一次等于不去空谈,而是忧民忧官。
这一句话,其他大官也不傻,甚至猜到了王彦接下来的话术。
“本官虽为京城官吏,也执掌户部旗下,特殊的各地人册部门之职,虽至今也不敢说完全做到登记全国各地人口状况……但就目前而言,本官也是因为这人册的登记而大为感慨,其中部分册籍中内容,也实乃看后触目惊心!”
叶言为何再提俸禄问题,除了他本身俸禄确实不高,但核心也是他偶尔操控王彦时,越发察觉俸禄不高所出现的后果,那到底多么民不聊生。
所谓……
“例如,燕云一洲,其本就百年后才被圣上您收复,而赴任的一个七品县令,其岁俸总也九十石,折色克扣,实发其实都不足五十石!”
“这也就是韩给事中讲过的,这笔钱,在京师,在其家乡苏杭,莫说赡养父母、抚育子女,便是维持官体应对酬酢,更想让一家五口顿顿吃上糙米饱饭,四季能有粗布蔽体,这都已捉襟见肘!”
“而光是他这样的各地官吏数不胜数,其普遍问题都是其想清廉,然就任地方在为民做事之前,是需典当衣物来换取笔墨生存啊。”
叶言也怕朱元璋听不进去,随手请示让人抬上几本人册,把这册子发了下去,也给了朱元璋看。
这途中他说了很多很多很多。
比如——
“多少清廉官吏,赴任时还需家中变卖田产凑足盘缠?”
“陛下倡导节俭,众我大明臣子同僚等,岂敢不从?”
“而又有多少官员为应付常例、节敬之千年传统,也不得不让妻儿日夜纺织,甚至举债度日?”
“例如臣之登记内容中就有记载,有县令因无钱购置官服,冬日仍着单衣升堂,冻得瑟瑟发抖。”
“有县丞因俸米不足,家中老母病重无钱抓药,只能典当妻子嫁妆……此等情形,也绝非孤例!”
叶言并没有让分身像往常那般语气激昂,可即使只是这种简单的话,许多出身寒微的官员们就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笏板,因为这些描述,勾起了他们内心深藏的往日不堪与酸楚。
正如此前所讲,很多洪武官吏并非真想贪腐,但为了走到今日,走进这朝堂上为官,他们吃了多少苦,他们做了多少他们都知道是错事的事。
此刻若是高薪,固然是百官得利。
可他们更清楚,走到今日的自己已经不是当初的自己了,洪武皇帝可不是善茬,他要是真高薪了,那么对应的就是更不拿他们当人,毕竟我朱元璋都给你们高薪了,你们是不是加倍的给我干活?
你们要是被查出有问题,原本可能只杀你一人,我现在可就要诛杀你九族了。
这是群臣都清楚的事,他们也慢慢沉默了。
而除去一些世家子弟外,例如黄子澄就在
这说的都是什么?
可罕见的是——
啪!
黄子澄震惊的捂着头,看着他眼中‘最会空谈’的陈宁,对方居然打了他?
不是吧。
这王彦说的都不如之前的那些谏言臣子,可他这般说还能引起自己老师这种人共鸣?
嗯,毕竟陈宁本就有把柄在王彦手中……不过,他也确实有些感触,他陈宁虽不是真正的寒门,但也比不上传承些年的真正世家,其家中曾经出现过的困难,他在年幼时也经历过那般无钱的痛楚。
所以殿内慢慢安静,王彦也在放下手中翻阅的人册,不由摇着头对众人苦笑道:“节俭非是让人饥寒交迫啊,也不能说我大明让一群终日实为柴米油盐发愁,家人都面有菜色的官吏,去在治理地方时,去在断案理财时,去对抗豪强时,还能安心做事……且,陛下,诸公!你们就真的放心吗?”
这话的角度就比较真实了,朱元璋也眉头死死拧紧。
他或许在想上一个韩姓给事中说的不清楚,但王彦不愧是王彦,这个角度确实有道理。
与其去想为高薪下正道杀官,不如切实解决百官的问题。
朱元璋他也知道自己给的官俸确实不高,而这一点也是建立在叶言至今的努力之上。
因为老朱他知道了什么是通货膨胀,他知道了物价年年在变的道理。
可是朱元璋的复杂就在于,他即使能明白百官的痛楚,可他更要为大明,为四周百姓的安危考虑,初期大明关键任务不在于保证百姓、官吏生活,而是要先去打灭那些反动势力,也把北元余孽的小元廷给彻底打的老实,他也才能去在这‘民治’上下功夫啊。
所以种种顾虑下,朱元璋其实更相信“饿不死”就是他大明官吏当官的底线。
毕竟朱元璋他出身贫寒,他甚至觉得能吃上饭就已经比当年强太多了。
而且为官就是掌握权力,这钱财方面有点缺陷,不算什么……
可真不算什么吗?
最后。
“……”
朱元璋手指敲着龙椅把手,脸却微微上扬的看向奉天殿顶,眼神仿佛也陷入了某种纠结,这皇帝啊,那是真不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