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百谏成圣下,大明死谏官! > 第122章 算学不会骗人,大明的问题从明初就存在。

第122章 算学不会骗人,大明的问题从明初就存在。(1/2)

目录

此刻的课室内完全是一度死寂,即使朱标也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朱元璋在外面也思索起来,若到那时,若真是每朝每代濒临灭亡时都是寒冬天气,再加之民心不得,或者说因为土地兼并问题,世家豪强又一家独大。

好像对应朱元璋看的史书而言,这似乎完全没有问题,过去的朝代在灭亡时也真是这样啊。

旁边的大臣有心想要说些什么,屋内,李魁的话却并没有止住。

“那么诸位,是否想通了?”叶言操控分身,此刻也是摇了摇头,又笑着讲,“若还未想通,或许以历史与地理气候角度来看今日本官之说,也让你们觉得还是差点意思,那么本官再说一个更实际的事物,正如此前啊……陛下不是因为王彦大人策问百官算学吗?”

李魁再度竖起一根手指。

“算学这东西在本官看来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学问,天下万物,万般学问,都可能因为人为,或者个人理解而篡改,例如孔孟之言若用不一样的角度去看,那么一句话却会被理解成多种不一样的意思。”

李魁此话倒是引起朱标注意,而这一点他也并没有否认,因为是人都知道孔孟之学,千年以来分出多少学家,哪怕孔子自己的后人,理解他们祖先的话都有分歧。

那么李魁的意思是?

“但本官希望诸位明白一点,算学不会出现这种状况,算学只有对与错,并没有懂不懂,差不多之说,也就是说……这天底下的学问,也唯独算学,或者说本官认知为数学的学问,这数学的数据是最不会骗人的。”

说到这里,大本堂有一点好,在职学士有资格拿取往年的户部数据,往往也是算学学士教书的根据。

由此,叶言操控李魁让大本堂的侍卫去取来洪武三年的户部档案。

“在看这陈条之前,诸位,太子殿下,本官斗胆一问,你可知我大明军屯在洪武三年岁入几何啊?”

朱标几乎不假思索,他确实阅览过去年的户部档案,毕竟很多事他也要和朱元璋讨论,这是治国的大事。

“回李先生,结合兵部奏报,去年户部统计为九边屯田收粮为二百九十三万石。”

“好!”李魁一点头,马上打开大本堂的记录,“太子殿下果然看过,这整个天下加一起的军屯是有这些数……不过不知道殿下您和陛下有没有发现一点,洪武三年,或者说就是去年的北伐一事上,是去岁北征计算九卫,连同交额和地方自用之粮食,总计为粮三百五十万石,你难道没发现什么错误?”

朱标一愣,连带走廊里,朱元璋也猛然间察觉不对。

“对、对啊!粮食,粮食怎么差了一些?”

朱标也一惊,但他马上解释道:“嘶,先生你是查账发现的问题?可是...这帐绝没有问题啊,先生,您或许是忽略了父皇他最初的军屯制度诞生,本质是为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这是父皇说过的,也就是说地方能交的粮是按朝廷算过的规制来交的,但他们军士本身不也需要食用吗?”

“所谓自食其粮之策是善政,所以先生您或许误会了,差的应该也是他们自己用的,这很正常。”

这话确实没错,叶言却冷笑一下,这是未来人看过史书对比地方财政算出来的问题,你们古代人却并没有发现,这一点相当可笑。

准确点说,算学在大秦时期都是最关键的学问,反倒在大明这里算学是需要叶言谏言才改变成策问百官,让百官都掌握、重视的学问。

但实际上,这账目不对,是朱标和朱元璋是不细心?还是他们就认为刚刚那句‘军士本身也要自食其粮’才导致这账对不上?叶言却觉得就是他们的逻辑在某个角度出了问题。

而这问题甚至就在明面上,多算一下,多想一下就知道了。

“很正常?自食其粮很正常?”李魁不屑一笑,突然一拍这户部档案,“哼!好啊,这正常的真好啊,那殿下是否还记得陛下亲定的《屯田则例》里是规定了一条铁律,是边军三分守城,七分屯种?”

“而我大明也要求每个军士授田五十亩,岁纳屯粮十二石于卫所仓廪!扣除种子、耕牛损耗,剩余方为军士口粮?”

朱标马上点头,这是朝廷法度,人所共知。

但李魁冷笑更甚,乃至于猛地一拍这户部档案的账本,回头就开始摆出准备计算的动作。

“那好!我们便用这陛下开国钦定要会的算学,来算算这自食其粮的账!而且殿下!您怕是错解了军屯的铁律!”

“这铁律靠的便是这‘包产定额,自养自足’的八股铁则!每个军士授田五十亩,非是让他自家随意糊口,而是责其承包!此五十亩田,扣除种子、耕牛损耗、特赋,其定额必然能产出十二石正粮,而一般取一于五为口粮,而后足额上缴卫所仓廪!”

朱元璋在走廊也是一愣,他定的铁律他自然清楚,但算账时,多少并未在意。

这其中的问题就在于……

李魁后突然大步走到堂前悬挂的《大明混一图》旁,以指作笔,在代表九边的辽阔地域上重重一划,开始算术。

“我们就先依兵部黄册与户部账本之数去计算,洪武三年九边实有屯军三十万!按则例,每人授田五十亩,岁纳十二石粮,也就是要交的和要自食一共是应能收为屯粮几何?”

他立刻转头锁定朱标的双眼。

朱标心算也极快,他知道李魁这分身从来不说假话,此问必有意义。

数秒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