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千年一吻 > 第1045章 凤帷潜动

第1045章 凤帷潜动(1/1)

目录

“乾封”改元的喧嚣,如同盛大乐章的华彩前奏,其真正的旋律,却在觥筹交错与万民欢呼的背后,于大明宫幽深的殿阁与曲折的回廊间,悄然谱写着。

紫宸殿的御案前,堆积如山的奏疏似乎永远也批阅不完。李治强打着精神,试图如往日般勤政,但风疾带来的眩晕与头痛,如同无形的枷锁,牢牢禁锢着他的精力。一份关于漕运事务的紧急奏报,他看了半晌,字迹却在眼前模糊晃动,最终不得不颓然放下朱笔,以手覆额,发出一声压抑的叹息。

“大家,是否要召太医?”近侍宦官趋前,声音充满担忧。

李治摆了摆手,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殿外,那是蓬莱殿的方向。他沉默片刻,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将此奏,还有这几份……送至蓬莱殿,请皇后先行阅览,拟个章程上来。”话语出口,带着几分如释重负,也带着一丝连他自己都未必清晰察觉的依赖。这已非首次,在精力不济时,他将部分政务交由武媚处理。起初或是无奈,如今却渐渐成了习惯。武媚总能给出条理清晰、切中要害的意见,极大地减轻了他的负担。他或许在心中安慰自己,这仍是“二圣”共治的一部分,皇后只是在“辅佐”,而非僭越。

然而,这权柄的让渡,便在这一次次“无奈”与“习惯”中,如同细沙般悄然流淌。

蓬莱殿内,烛火常常亮至深夜。武媚处理着送来的奏疏,效率极高。她并非简单地批阅,而是借此机会,更深地介入帝国的肌理。一份关于御史台人事调动的奏请,她仔细斟酌,将其中心向自己的官员名字,不着痕迹地置于更关键的位置;一份关于地方州刺史考课的结果,她敏锐地发现了几位可能与李治潜邸旧臣过往甚密、或对“皇后干政”微有异议的官员,其评语便被她以“需再加详考”为由,暂缓升迁。

她做的并非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精细入微的调整。如同一位高明的织工,在原有的权力图谱上,一针一线地绣入属于自己的色彩。每一次“拟章程”,每一次“提建议”,都在不动声色地强化着她的影响力网络。

朝堂之上,嗅觉灵敏的大臣们已然感受到了风向的变化。正式的朝会上,百官依旧向御座上的李治山呼万岁,禀报国事。但下朝之后,许多涉及具体执行、需要明确指示的事务,他们开始习惯性地寻求通往蓬莱殿的门路,或向明确标榜为“皇后亲信”的官员如许敬宗等人探听意向。

一位中书舍人私下对同僚感叹:“陛下龙体欠安,皇后殿下睿智明断,内外之事,多赖殿下襄赞。如今这‘二圣’之名,可是实至名归了。”话语中,已将对武媚的遵从,视为了某种理所当然。

另一位较为持重的老臣则忧心忡忡,在值房内对密友低语:“陛下沉疴难起,权柄渐移。皇后手段……非凡。长此以往,只恐宫中有二日,国中有二主啊!”然而,他的担忧在武媚日益稳固的权势和看似无懈可击的“辅政”姿态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最终也只能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

李治并非全然无知无觉。偶尔精神稍好时,他也能从奏疏的批答中,从近侍闪烁的言辞里,感受到某些微妙的变化。但每当他心生疑虑,想要过问时,剧烈的头痛和随之而来的无力感便会将他击垮。而武媚,总能在他询问时,给出逻辑严密、冠冕堂皇的解释,将她的所有安排,都包装成是为了大唐江山、为了陛下龙体的最佳选择。她如同一张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网,将他温柔地、却又牢固地笼罩其中。

在这“乾封”盛世的帷幕之后,凤影潜动,权力的枢纽正在发生着决定性的偏移。李治试图用年号的更迭来昭示和巩固皇权,殊不知,这盛大的仪式,反而为那隐匿于帷幕之后的真正主导者,提供了最佳的舞台与掩护。皇权的光芒依旧耀眼,但其光源,已悄然发生了改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