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碰壁(1/2)
接下来的几天里,一场规模庞大的技术培训便在龙口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完成龙口河道的挖掘收尾工作后,李胜便安排铁伯等工匠直接入驻杨兴的营地,开始手把手教学。
对于传授炼铁技术这块,李胜确实言出必行,没有故意隐瞒或者教他们错误的知识。
龙口营地的高炉是李胜直接指导建成的,但是考虑到要锻炼一下自己部下的动手能力,这一次李胜就完全放手由铁伯牵头进行高炉的制作。
当然相关的设备图纸还是需要李胜提供的,于是李胜按照脑海中的知识,详细地画出了高炉的建造图纸。
考虑到高炉还需要足够的风量,所以李胜干脆也就把双动活塞风箱的设计方案也一并提供了。
李胜做完这些后,就把其余的工作交给了铁伯。
铁伯把一整套流程原原本本地展示了一遍,包括把如何进行标准的矿料配比、如何把握火候等,任由他们观摩学习。
杨清源派来的这批工匠确实经验丰富,在观看了铁伯炼铁的过程后,他们很快便意识到了,这种和传统炼铁技术迥然不同的新技术有多么高效。
这些来自各区的技术好手个个眼睛放光,早已经没有了刚来时的抵触情绪。
现在更是如获至宝,一个个殷勤地围着那座新建的炼铁高炉,对着铁伯问这问那,学得极其认真。
毕竟这技术学到了可就是自己的了,就算颍水运河的工程结束,凭着这好手艺也不愁以后吃不饱饭。
而那个负责监视的杨兴,每天都背着双手优哉游哉地在营地里面溜达,似乎完全没有给李胜上眼药的意思。
作为旁观学习的一员,尽管杨兴不像其他工匠那样关注各种操作细节,但他也有自己的任务,那就是将详细的炼铁技术记录下来。
杨兴不光将各种设计图纸临摹了好几份,还将铁伯讲述的炼铁步骤都偷偷整理成册,准备全部完成之后再汇报给杨清源。
毕竟那些工匠们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记录这种事情还是得杨兴自己来干。
一切看起来都进行得很顺利,很快那些工匠们便渐渐地熟悉了新流程,甚至可以自己独立建造出像模像样的高炉了。
而李胜在完成龙口开掘工作之后,现在也已经没什么压力。每日除了例行巡视便是与杨兴闲聊,当起了甩手掌柜。
本来杨兴是打算尽快完成自己的偷师小册子,然后麻溜地打道回府。
不过李胜这里吃得好喝得也好,尤其是在喝到可乐这种“仙汤”后,杨兴的小日子过得更是舒服。
现在他每天连茶也不喝了,死皮赖脸地从李胜这里拿可乐。
好在这幸福可乐也不算贵,就算让杨兴放开了喝,一天顶多也就花个二三十幸福点,所以李胜也就由着他去了。
这天杨兴终于完成了所有的记录工作,想到接下来可能会有的奖赏,不由得心情大好。
看到李胜走了过来,正在嘬可乐的杨兴立马迎上去,笑呵呵地和李胜打招呼道:“李工师当真是心胸开阔,如此奇术竟也舍得公之于众,杨某实在是佩服啊。”
虽然是奉承的话语,不过杨兴的心里却也有着几分真心实意。
像这种独门绝技大家都是死死藏着的,杨兴从未见过哪个匠人会如此轻易地将自己的饭碗交出去。
李胜倒是不以为意,反正这是很快就会被淘汰的技术,拿来做个顺水人情再合适不过了。
于是李胜摆了摆手,一脸正气凛然地说道:“杨大人谬赞了,毕竟此乃李某分内之事,亦是为总管大人分忧之举,岂敢有半分私藏?能为朝廷尽一份绵薄之力,也是我等的荣幸啊。”
两个人一番商业互吹之后,杨兴便找了个理由先撤了,因为他已经等不及要把任务完成的好消息汇报给杨清源了。
不过作为一名合格的下属,杨兴自然也知道光靠摘抄记录不一定靠谱,只有能完全复现这套流程,那才是真正学会了。
在觉得已经学得差不多了之后,杨兴便开始安排手下的工匠自己开炉炼铁。
不过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狠狠给了杨兴一记耳光。
龙口营地的各项工作方式都有标准化的流程,这是李胜一直在大力推动的,只有执行固定的标准才能让产品的质量可控。
当然最重要的是,标准化生产可以避免工作过于依赖某个特定的人。
不然如果这个特定的人离开或者出了意外,那整个生产流程都会受到影响,所以李胜和张景焕等人在龙口营地守则里面加入了详细的工作规定。
尽管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极其严苛的规定让众人有了一些意见,不过在习惯了之后,众人也发现了这种流水线式生产的好处。
比如投入高炉的铁矿石,必须用特制且孔径大小固定的筛网筛选,确保每一块都大小相仿。
焦炭必须在炭窑中烧满足够的时辰,再由专人检查颜色外观等是否达到合格标准。
甚至连加入“药引”,也就是生石灰的时机和分量都要精确到几分钟和几钱,为此李胜还专门兑换了沙漏计时器和高精度秤。
这种极其严格的工作流程,才是稳定出产高质量铁器的关键,而杨兴带来的官方工匠虽然学会了建造高炉的“形”,却始终理解不了这套流程的“神”。
本来这些工匠都是心高气傲的人,尽管他们确实对李胜的这套炼铁新法很佩服,但是却觉得铁伯演示的时候那套规矩太过繁琐,简直就像束缚傻子的笨方法,只会白白浪费功夫而已。
于是,在杨兴让他们自己着手炼铁的时候,他们便按照自己的老经验,开始自以为是地进行“改良”。
有的人觉得矿石的大小无所谓,反正只要砸碎了就能扔炉子里,费那么大劲给整成碎石没必要。
有的人认为焦炭烧差不多就行了,无非就是有的烟多点有烟少点,何必对这无关紧要的燃料那么较真。
还有的人更是觉得自己那几十年的“手感”完爆李胜的配方,直接随意地将生石灰铲到高炉里。
如果只是一个环节产生了些许误差,可能结果还不会太严重。
但是如果大部分环节都出现了问题,那结果可就大不一样了。
在杨兴的指挥下,很快那几座新建的高炉便成功运作了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