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碰壁(2/2)
然而当他们炼出第一炉铁水时,积攒的问题便暴露无遗,让原本洋洋自得的杨兴等人泄了气。
一口刚刚铸成的铁锅已经冷却完毕,被一名头发花白的老铁匠拿在手里,正在向众人炫耀。
然而他只是习惯性地用铁钳在锅沿上轻轻一磕,意外便发生了。
只听到“邦——”一声清脆的响声,那口看起来很厚实的铁锅便应声而裂,一道长长的口子贯穿了整个锅底。
“这……这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么脆……”
老铁匠目瞪口呆地看着手中几乎要断成两半的铁锅,老脸涨得通红。
另一边,几把新出炉的铁锹也是同样的问题。
在试用的时候,仅仅挖了几下混杂着碎石的硬土,锹刃便无一例外地卷了口,有的还直接崩裂变成了几块废铁。
这些铁器不光杂质极多,而且品质和预期的相差甚远,还不如龙口营地最初试验时淘汰下来的那些次品。
问题出在哪里……杨兴百思不得其解。
杨兴有些不信邪,他从李胜那里借来沙漏和秤,亲自指挥让所有人严格按照铁伯教的流程操作。
这一次炼出的铁水品质果然好了许多,但与龙口营地产出的那般坚硬耐用的铁器,终究还是还差了一筹。
这个年代完全没有标准化生产的概念,杨兴的亲自下场虽然有了些作用,但是那关键的部分却仿佛一道天堑,让杨兴完全摸不着。
李胜很早就向铁伯等人交待过,技术可以毫无保留地教,但是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却不能透露,这才是李胜真正的核心技术。
所以当杨清源试图向铁伯套话的时候,得到的就只是模模糊糊的敷衍之语。
看起来豪迈的铁伯摸着自己的胡须,直接装傻充愣地说道:“杨大人,这炼铁也是一门手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很多东西都是全凭手感,能出什么铁全看祖师爷赏不赏脸哟。”
从铁伯这里套不出什么话,他又试图去私下收买那些负责具体流程的役工。
可是大部分役工其实也不了解,他们就只是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事情,真正的核心原理都掌握在李胜和铁伯等少数人手里。
见到软的不行,杨兴决定来点硬的,看看能不能找几个软骨头逼问一下。
于是在杨兴的授意下,几个监工挑了些看起来软弱的役工来逼问,甚至有人还对役工进行拳打脚踢。
当然动手这件事情杨兴是不知道的,毕竟现在还要供着李胜,所以他只是让监工们恐吓一下,并没有让他们动手。
这件事被赵老三等人知道了后,当晚便带着几个膀大腰圆的壮汉,将那名动手的监工堵在茅厕里“友好”地交流了一番。
那名动手的监工自然也知道这事压根没法说出去,自己这顿打完全就是自己招惹的。
所以第二天当杨兴问起来的时候,那名鼻青脸肿监工只得推说自己晚上起夜不小心摔了,不光是脸先着地,还反复摔了好几次,所以才摔得这么有节奏。
目前所有能用的招都用过了,至于更激烈的那些手段,除非是打定主意和李胜撕破脸了,不然杨兴也没把握去做。
但是对于自己等人炼铁失败的事情,杨兴也压根没法把锅甩到李胜头上。
毕竟人家可是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现场操作的,完全没有隐瞒的空间,所以这事还真就只能怪自己手底下那些人技术不行。
一时间,杨兴竟是束手无策。
他只能将自己的观察和困惑,原原本本地写在密信中,派人快马送往总管大帐。
“……其法看似简单,人人可学。”
“然其核心,在于一种名为‘格物’的量化之法,尺寸、时机、配比等皆有定数,毫厘之差,谬以千里。”
“此定数似乎只存于李胜一心之中,由其亲信执行,旁人难以窥其万一。职下窃以为,欲得其法,必先得其人……”
好在杨清源倒也没因为这事责骂杨兴,只是让他尽快学会核心技术,这让杨兴稍稍松了口气。
就在杨兴和一众官方工匠为那“毫厘之差”抓耳挠腮之际,颍水工地之外的世界却悄悄发生了变化,正在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坏。
李胜等人抵达颍水已经有月余,秋老虎的尾巴渐渐远去,秋收的季节也到了。
但是这连年的大旱天灾,让今年的收成惨淡到了极点。
很多颗粒无收的地方都在等着朝廷的赈济,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救济粮却是迟迟未到。
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饥荒,如同无形的瘟疫开始在大梁的各个郡县疯狂蔓延。
最初颍水工地上的役工们也没放在心上,反正工地这里还能按时提供粮食,虽然吃不太饱但是不至于饿死。
偶尔从工地外传来一些零星的消息,但都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只激起些许涟漪便平静下来。
“听说隔壁县的米价已经涨到天上去了,一斗米要一两银子!寻常人家一年的收成都换不来几口吃的……”
南区的工地上,一名正在挖河的役工跟旁边人闲聊道。
“何止啊……”旁边另一名皮肤黝黑的役工接过话茬,声音都在发颤。
“俺老家就在隔壁县,前几天俺娘托人来说,已经开始有饿死的人了,十里八乡全是拖家带口的流民,还让俺也小心点呢……”
渐渐的,消息变得越来越恐怖。
一支负责去勘探测绘河道的队伍回来后,带队的校尉脸色煞白,一连几天都水米不进,夜夜被噩梦惊醒。
据他私下里对亲信说,他们在一个被废弃的村庄里,看到了几口架在火上的土锅,锅里翻滚的不是什么草根树皮,而是人的骨头。
恐慌,如同潮水般在数万役工中蔓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