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一篇报道(1/2)
江南日报社大楼内,林小雅正在亲自撰写一篇关于陈如轩的个人报道文。
“林副总编,平常也没见你这么郑重地亲自上手啊。”
“这个不一样,陈如轩现在是江南市教培行业的领军人物,咱们社这几年很少宣传这些。”
林小雅深知,陈如轩能快速发展崛起,并且在这个行业独占鳌头,十分具有宣传意义。
随后她输完最后一个字,对着一旁的编辑道:“把这篇社论发到咱们的账号上。”
编辑的手指刚点下“发布”键,江南日报社官方账号的后台就跳出了第一条阅读记录,红色数字像春天的新芽,蹭地往上冒。
不到一分钟,评论区里就多了第一条留言,是网名叫“陪读妈妈李姐”的用户:“终于看到报社写陈如轩了!我家娃在他机构学了半年,数学从及格线提到了80多分,老师真的很负责!”
这条评论刚冒头,底下就跟着叠了楼,另一个ID“晨光里的向日葵”很快回复:“+1!我之前对比了五家教培机构,就陈如轩这里敢承诺‘不满意一周内全额退费’,我当时还怕有套路,结果真退过一次试听费,一分没扣!”
写字楼里,刚结束上午会议的张女士点开朋友圈,同事转发的这篇社论正好弹出来,标题《从一线教师到行业标杆:陈如轩和他的“用心教培”路》格外醒目。
她快速往下划,看到报道里写陈如轩放弃重点中学的编制,从零开始办机构,第一间教室只有20平米,却坚持“每个孩子都要有个性化教案”,突然想起上周接孩子时,机构老师拿着手写的学情分析跟她细聊,眼眶一下子热了。
张女士立刻把报道转发到家长群,附言:“之前总有人说教培机构只认钱,看看这篇,陈如轩是真的在做教育!”
群里瞬间炸了锅,“可乐妈妈”秒回:“我家娃上周参加了他们的公益作文课,老师免费改了三篇作文,还送了手写的写作技巧笔记,当时就觉得这机构不一样!”
“轩轩爸爸”也接话:“你们注意到没?报道里说陈如轩每年拿利润的10%做公益课,专门帮留守儿童补课,我家小区旁边的社区服务中心,每周六都有他们的老师去上课!”
地铁2号线上,刚毕业的上班族小林刷到这篇社论,忍不住跟旁边的同事吐槽:“之前我妈总催我报教培班考公,我怕被坑一直没敢报,现在看陈如轩这机构,居然有‘未上岸全额退学费’的承诺,要不我也去试试?”
同事凑过来看了两眼,突然拍了下大腿:“哎!我表哥就是在他那报的面试班,去年上岸了市教育局,说老师全是有体制内经验的,讲得特别实在,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套路!”
小区的长椅上,退休教师王大爷戴着老花镜,翻着刚送到的江南日报纸质版,社论就登在第三版的显要位置。
旁边下棋的老周凑过来问:“老王,看啥呢这么入神?”
王大爷指着报道里的句子念:“‘教培不是卖课程,是帮孩子找方向’,这话讲得在理!现在好多机构就知道推高价课,陈如轩这小伙子,我之前在社区听过他的公益讲座,讲怎么帮孩子培养学习习惯,全是干货,没一句虚的!”
老周立刻接过报纸:“真这么好?我孙子明年要升初中,正愁找不着靠谱的辅导班,回头我让儿子看看这篇报道!”
陈如轩教培机构的前台,客服小吴刚挂了一个咨询电话,又有新的来电打进来,她笑着跟旁边的同事说:“今天电话快被打爆了,十个有八个都说‘看了江南日报社的报道来的’,还有人直接问‘报道里说的个性化教案,现在能预约吗’!”
同事手里拿着打印好的社论,正被来上课的学生围着看,初三的小敏指着报道里的照片说:“你们看!这是我们班主任李老师,报道里说她为了帮我补物理,每天下班留到晚上八点,真的超感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