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财富自由,从教人填志愿开始 > 第44章 一篇报道

第44章 一篇报道(2/2)

目录

旁边的男生也跟着说:“我上次生病缺了课,陈校长亲自给我补的数学,还说‘落下的知识点一个都不能少’,当时我就觉得,这机构没选错!”

网络上,有个ID叫“理性吃瓜君”的用户突然在评论区质疑:“这么吹是不是收了广告费啊?现在的媒体不都这样,拿了钱就写软文!”

这话刚发出去,立刻被几十条回复淹没,“陪读妈妈李姐”直接晒出截图:“我去年投诉过其他机构乱收费,江南日报社还帮我跟进过,最后退了钱,这报社从不拿读者当傻子!”

“晨光里的向日葵”也补刀:“我查过陈如轩的公益记录,去年给山区学校捐了500套图书,今年又开了三个免费的暑假班,这些都是有官方报道的,不是靠报社吹出来的!”

“理性吃瓜君”没再回复,评论区里的讨论却更热烈了,有人开始分享自己被不良教培机构坑过的经历,对比之下,更觉得陈如轩的机构难能可贵。

“之前报过一家机构,交了一万多,老师上课总玩手机,想退费还扣了我50%的违约金,要是早有江南日报社的报道,我也不会踩坑!”

“是啊!现在能有媒体敢说实话、推荐真靠谱的机构,太不容易了,必须给江南日报社点个赞!”

林小雅坐在办公室里,编辑拿着平板跑进来,声音里满是兴奋:“林副总编!您快看!报道发布才两个小时,阅读量已经破十万了,评论区好评率99%,还被本地的‘江南生活通’‘都市快报’好几个大V转发了!”

林小雅接过平板,看着满屏的正面评论,嘴角忍不住上扬,她想起写报道时,特意去机构蹲了三天,看到老师陪着学生改作业到深夜,看到陈如轩亲自给家长讲课程规划,就知道这篇报道没有写错。

正看着,她的手机响了,是市教育局的刘科长打来的:“林副总编,你们今天发的关于陈如轩的报道,我们局里的人都看了,写得很真实!现在教培行业需要这样的标杆,以后你们多挖掘些这样的正面典型,我们教育局也会全力支持!”

挂了电话,林小雅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街道上往来的人群,突然看到两个家长正拿着江南日报,指着社论的部分讨论着什么,脸上满是认可的神情。

她想起早上编辑问她“为什么这么郑重”,现在终于有了更清晰的答案——媒体的意义,就是把真实的美好传递出去,帮市民找到值得信任的人和事。

下午三点,报道的阅读量突破了十五万,#江南日报推荐教培标杆#的话题悄悄爬上了本地热搜榜,排在第十位。

热搜陈如轩机构的试听,希望孩子能遇到好老师”,有人说“感谢江南日报社,帮我们避开了教培的坑”,还有人说“要是每个行业都有这样的标杆,咱们老百姓的日子就更省心了”。

陈如轩本人也给林小雅发来了消息:“林副总编,谢谢您和报社的认可,我们一定会更用心做教学,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林小雅回复:“这是你们用实力换来的,我们只是做了媒体该做的事。”

傍晚时分,报社的走廊里传来编辑们的欢呼声,原来报道的阅读量已经破了二十万,还被省教育厅的官方账号转发了,配文:“教培行业当以‘用心’为先,为江南日报社的真实报道点赞!”

林小雅走过去,看到编辑们围着电脑,兴奋地讨论着评论区的留言,有人说“今天接了好几个读者的电话,说要订全年的报纸”,有人说“还有其他行业的企业联系我们,想做真实的品牌报道”。

总编辑也走了过来,拍了拍林小雅的肩膀:“小雅,这篇报道做得好!不仅提升了报社的公信力,还帮市民解决了‘找靠谱教培’的难题,这才是我们江南日报社该有的样子!”

林小雅笑着点头,心里满是成就感,她知道,这篇社论的意义,不止是宣传了一个行业标杆,更是让市民看到了媒体的温度——不吹捧、不盲从,只把真实的美好,送到大家眼前。

晚上,林小雅下班回家,路过小区门口的水果店,老板看到她,笑着打招呼:“林副总编,今天看了你们报社写的陈如轩的报道,我已经给我家闺女报了他们的英语班,谢谢你啊!”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