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专门给领导挖的坑【大章 求票】(1/2)
“林默,”李振华大手一挥,兴致勃勃。
“走,带我们去你的车间看看!看看这些产品是怎么从图纸变成实物的!”
李振华显然不满足于只看成果展示,来都来了,自然更想深入了解红星研究所的生产一线。
“对,”王军也推了推眼镜,脸上带着好奇。“刚刚提到的那个实时传输系统和激光制导的核心部件,我很想看看它们在生产过程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首长们,请随我来。”林默点点头。
一行人离开靶场,浩浩荡荡地返回研究所核心厂区。
林默亲自担任向导,首先带领大家来到了“启明星”微光夜视仪的生产车间。
车间门口挂着醒目的保密标识,有持枪警卫站岗。
进入内部,需要经过一道风淋室,除去灰尘。
车间内灯火通明,但光线经过特殊处理,避免影响对光极其敏感的微光管测试。
放眼望去,工人们都穿着统一的防静电白色工装,戴着口罩和手套,在各自的工作台前聚精会神地操作。
有的在精密装配像增强管的核心组件,有的在调试电路板,有的在利用专用设备进行光电参数测试。
整个车间非常安静,只有细微的工具声响和仪器运行的嗡嗡声。
“各位首长,这里是微光夜视仪的核心组装区。”
林默低声介绍,以免打扰工人,“我们采用了分级净化的设计,核心部件如像增强管,高压电源模块的装配在最高洁净等级的子区域内完成,并且所有关键工序都有详细的工艺卡片和质检记录。”
李振华和王军放轻脚步,仔细观看着工人们的操作。
年轻的女工在显微镜下,用比头发丝还细的金属丝进行焊接,老师傅们用精密仪器校准着光学透镜的焦距。
测试台上,夜视仪接上模拟光源后,显示器上呈现出清晰的绿色夜景图像。
“这些工人……技术水平很高啊。”王军副部长轻声赞叹,他看到不少工人看起来非常年轻,但手法却异常沉稳老练,明显是经过专门的培训。
林默解释道:“一部分是原红星厂的老技师,经验丰富,另一部分是我们从新招的大学生和技校生里选拔培养的,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快。”
“所里实行‘师徒制’和定期技术培训,秦老和我们几个技术骨干也会经常下来指导。”
秦怀民在一边补充道:“微光夜视仪涉及光学,电子,真空物理等多个领域,对工艺要求极高。”
“我们也是在摸索中不断改进工艺流程,比如这个高压包绕制工艺,就是八级钳工王铁柱同志带着徒弟们攻关改进的,良品率提升了近三成。”
跟在队伍后面的雷参谋,原本心里还对林默如此年轻就担此重任存有一丝疑虑。
此刻看着眼前这先进的生产场景和工人们专注投入的状态,忍不住低声对旁边的余参谋说:
“老余,看这架势,这林默……的确非常有能力啊,别的不说,这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就不是一般人能搞起来的。”
“说句实在的,反正换我上去,肯定抓瞎。”
余参谋深以为然地点点头,目光扫过车间里那些他叫不出名字的精密仪器和工装夹具,感慨道:“是啊,光有想法不行,能把想法落地,变成稳定可靠的产品,这才是真本事。”
“刚才那个演示……现在看到这生产现场,我算是有点明白,他们为什么能搞出来了。”
两位资深参谋的态度,在目睹了车间的井然有序和技术工人的专业素养后,悄然发生了转变。
从最初的审视,怀疑,开始转向认可。
接着,林默带领众人来到了“点睛”激光半主动制导系统的生产与调试车间。
这个车间的保密等级更高,进入核心区域甚至需要临时申请权限。
车间内划分了几个功能区,包括激光器组装,光学镜头研磨与镀膜,导引头精密装配以及综合测试区。
在激光器组装区,技术人员正在惰性气体保护环境下,小心翼翼地将激光晶体,泵浦源等核心元件装入特制的金属外壳内。
旁边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精密的光学调整架和能量测量仪器。
“激光的稳定性,光束质量和寿命是关键。”
林默指着一台正在测试的激光指示器样机介绍道。
“我们采用了特定的谐振腔设计和冷却方案,确保输出功率稳定,发散角小。”
“目前实验室样机的连续工作时间已经超过总部要求的标准。”
在光学镜头研磨区,几位老师傅正在操作研磨机,他们负责加工导引头内部复杂的棱镜和透镜。
“这些光学元件的面型精度和光洁度要求极高,直接影响到制导精度。”林默解释道,“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老师傅的手艺和经验,但我们正在尝试引入更精密的数控设备来替代部分人工。”
最让领导们感兴趣的是导引头精密装配区和测试区。
在这里,经过培训的工人将加工好的光学元件,激光探测器,信号处理电路等集成到不到一个暖水瓶大小的导引头壳体内。
装配完成后,会送到隔壁的测试区,模拟导弹飞行过程中的各种动态条件,测试导引头的捕获,跟踪和抗干扰性能。
李振华在一台正在进行抗干扰测试的设备前站了半天,看着屏幕上代表目标的信号点在模拟的复杂背景和干扰中依然被牢牢锁定,忍不住问道:
“这个抗干扰能力,能达到实战要求吗?”
听着首长发问,负责测试的技术员有些紧张,但还是站起来连忙回答:
“报告首长!根据我们目前的测试数据,在模拟的主要干扰模式下,系统均能有效识别并稳定跟踪目标,满足设计指标!”
闻言,李振华点点头。
王军则是更关心生产规模:“林默,这样的导引头,目前月产能达到多少?”
林默如实汇报:“由于部分精密部件还依赖手工和少量关键进口设备,目前小批量试生产的月产能大约在50套左右。”
“我们正在全力攻关相关部件的国产化和生产工艺的优化,计划在明年年中将月产能提升到200套以上,以满足‘风暴’火箭炮改型和其他潜在平台的需求。”
李振华沉吟片刻,对身边的秘书低声交代了几句,显然是在考虑如何协调资源,支持红星所扩大产能。
最后,林默带领大家来到了实时图像传输系统的研发与小型化试产区域。
这里与其说是车间,更像是一个放大版的实验室。
桌子上摆满了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各种电子测试设备,线路板和元器件散落在工作台上。
一群以李卫国,赵志刚,陈建军为首的年轻技术人员正在激烈地讨论着什么,黑板上画满了复杂的信号流程图和数学公式。
“首长,实时传输系统目前还处于工程样机阶段,正在进行小型化和可靠性提升攻关。”
林默介绍道,“核心的压缩算法,调制解调模块已经实现了初步的集成化,但距离真正的装备化、批量化还有一段路要走。”
陈建军看到领导们过来,有些紧张地拿起一块比巴掌略大的电路板,上面集成了几块当时看来体积不小的芯片和一些分立元件。
“首长,这是我们最新设计的第二代图像压缩与传输模块的工程样板,相比第一代,体积缩小了40%,功耗降低了25%,在同样带宽下,图像清晰度还有所提升。”
李振华接过那块沉甸甸的电路板,端详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元件和走线,虽然看不太懂,但能感受到其中凝聚的技术含量。
“好,好啊!就是要不断缩小体积,降低功耗,才能装到无人机上,才能实用!”他转向林默,语气郑重,“这个项目,必须加快!需要什么支持,直接打报告!”
王军看着对李卫国和赵志刚正在调试的一套多屏幕显示终端来了兴趣,那上面正分屏显示着来自不同模拟信号源的图像数据。
“这就是你们未来指挥所的雏形?”他问道。
“可以这么理解,王副部长。”林默点头。
“我们设想,未来的指挥中心,应该能同时接收并处理来自无人机、地面传感器,侦察兵等多种信息源实时回传的数据,形成统一的战场态势图,辅助指挥员决策。”
王军听得眼神发亮,连连点头:“信息融合,态势感知……林默,你脑子里装的东西,比我们很多人走得都要远啊!”
一连串的车间参观下来,领导们脸上的赞叹之色越来越浓。
他们看到了不仅仅是几件先进武器,更看到了一套从研发、试制到小批量生产的完整创新体系。
就在一行人沿着厂区主干道走向下一个预定参观点时。
路过了一片被高大围墙圈起来的区域,里面有几栋厂房正在加紧施工,脚手架林立,还能听到里面传来的施工机械声。
这个区域的安保明显更加严密,入口处不仅有警卫,还有专门的登记和检查岗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