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江南债券(1/2)
四月初,王安石指礼部,担科举事。
从熙宁元年回京,到熙宁三年四月,一共经历了将近二十六个月,王安石终于摸到了自己最需要的权力。
尽取南士,这是他获得支持时给出的承诺,也是自己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
让朝堂尽江西,或者尽江南,是唯一能掌控朝堂,进行理想改革的办法。
礼部尚书张方平迟滞于西北战事,今年的恩科,终于轮到王安石了。
然而,他现在要忙的,是另一件大事。
发债!
准确的说,是改革,是要改变江南的政治生态。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一份总额度高达两千万贯的超级商业计划诞生了。
上至宜昌,下至淞江,南到珠江,北到太湖的一份长江经济带构想方案,呱呱坠地。
从粮食生产,到酒水酿造;从矿山开发,到兵器制备;从桑蚕养殖,到丝绸出海;从茶种改良,到茶饼贩运。
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指导。
他准备仿照李长安的财经汇,组织一个长江汇。
以南国商业巨头为主体,拉拢和吸纳一些中小商家,组成一个主导经济带建设运行的商业组织。
商会主要负责这么几件事儿:一,统一市场,降低内耗型竞争;二,建立行业协会,形成指导性力量;三,改善商业效率,加快南方商业发展,形成对北国经济的碾压领先。
消息散布开之后,世人再一次把王安石放到了视觉焦点之上。
这个“雄伟”的男人,又要发力了。
发债这事儿有两个人比较熟,一个是李长安,另一个是吕惠卿。
可惜这两个人都跟他不是一个阵营,甚至有一个还算是“政敌”,所以这次他委托给了陈升之。
三司使,户部尚书,这点事儿应该难不住你吧。
陈升之,本名陈旭,字旸叔,建州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市)人。
景祐元年(1034年),考中进士,出任封州、汉阳军通判,出任监察御史、右司谏,起居舍人,出任知瀛州,真定府,迁枢密院直学士、开封尹、枢密副使。
熙宁元年,出任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
本来,他也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上,他要挂镇江节度使衔儿,死于扬州知府任上。
可本时间线多了一个李长安,王安石最酷烈、愚蠢的政策还没有来得及展开,就被李怼的差点失去相位。
所以,他也就没有出京。
事实上,他比王安石还大十岁,是正经的老前辈。根据官场习惯,王安石根本没资格指挥他做事。
可王安石会玩儿,人家养望三十年,圣人在世。
就跟张载一样,虽然没有官儿,也没爵位,但大宋所有的读书人见了他,都得自觉让上三分。
宗师之尊,儒家之圣,这是孔门的规矩。
王安石的委托,让陈升之非常为难。
无论是他的出身,还是当官后历任的职务,他都跟王安石的南国旧党交集不深。
用这么一份十年计划去说服人掏钱,他自认为并没有那个本事。
官员劝捐,从来是以名望或者权力进行交换,可两千万贯,他根本想不出要交付给商人们什么。
有心推脱,但王安石非常诚恳。
无奈,他只能舍了脸面,深夜来拜访李长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