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研究框架(2/2)
张俪探头进来:“林所,上海大学能源安全研究所有合作意向,想共同培养复合型人才。”
“好事。”我收起笔记本,“明天你联系人事部,设计个校企联合培养方案。记住要侧重实战,学员必须到新疆轮岗半年。”
说罢,我看见玻璃窗上自己的倒影。那些曾经散落在戈壁滩上的珍珠,正被新时代的红线缓缓串起。
第二天一早,我刚到办公室就接到紧急通知。集团要听取研究所初步框架汇报,时间定在上午十点。
我立即召集核心团队。“赵万里,把动态模型演示版准备好。王亮,合规评估的初步结论整理出来。刘涛,防护方案要具体到每个风险点。”
九点五十分,我们带着材料走进会议室。
马总和其他几位高管已经在线上。我坐下开始汇报。
“研究所的框架设计遵循三个原则:前瞻性、系统性、实战性。”我切换着PPT页面。
“比如在供应链风险模块,我们不仅关注传统断供风险,还新增了数字供应链安全评估。”
马总打断我:“数字供应链具体指什么?”
“包括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第三方软件漏洞、云平台数据泄露等。”
赵万里接话,“我们正在构建一个模拟攻击测试环境,提前发现隐患。”
王亮补充案例:“上周我们就发现一家欧洲供应商的远程维护软件存在后门,及时切断了连接。”
马总点头示意继续。我切换到关键设施防护部分。
“针对物理防护盲区,我们提出‘天地一体’方案。无人机巡线结合人工智能识别,已经在新项目试点。”
“成本如何?”集团财务总监问。
“比传统光纤铺设节约百分之六十。”刘涛调出数据,“而且响应速度提升三倍。”
汇报结束后,马总总结说:“框架很扎实,但要加快落地。集团下半年有几个重大项目要推进,需要你们的风险评估报告。”
回到办公室,我立即重新分工。“赵万里带队攻关数字供应链安全,王亮负责国际合规研究,刘涛完善防护方案。两周后我要看到第一阶段成果。”
下午,我们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二十多名来自不同部门的同事坐满了会议室。我让每个人简要介绍专业背景和研究设想。
来自战略部的同事提出:“应该建立风险预警指数,像天气预报一样定期发布。”
赵彤也建议道:“可以编写跨国投资合规指南,用案例教学的方式。”
老工程师韩昌明也接道:“最重要的是培养人!要办实战培训班,让年轻人都会处理突发情况。”
我记录下每个建议:“好,我们就按这三个方向推进。战略部牵头做风险指数,赵彤编写指南,韩工设计培训课程。”
会后,张俪提醒我:“林所,上海大学的教授约了下午三点谈合作。”
在接待室,能源安全研究所的李教授开门见山:“我们有很多理论成果,但缺乏实践场景。希望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
“我们可以提供真实案例和数据。”我回应道,“但需要学校在风险评估模型上给予支持。”
我们当场敲定了合作意向: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学校提供建模支持,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傍晚,我收到新疆分公司发来的巡线报告。
巴合提别克在邮件里写道:“山区信号差,建议开发离线预警功能。另外发现新型测绘设备,已取样寄往研究所。”
我立即转发给技术部:“研发离线预警工具,分析新型设备特征。”
临下班前,庄总来电询问进展。我汇报了当天的工作:“框架已经搭建,团队开始运转,校企合作也启动了。”
“很好。”庄总说,“但要记住,研究所的价值不在于写出多少报告,而在于真正帮一线解决问题。”
挂掉电话,我在工作日志上写下明天的重点:深入一线调研,确保研究方向贴近实际需求。
窗外,陆家嘴的霓虹次第亮起。这座城市的能源命脉,需要最坚实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