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向阳之路:从东海到天山 > 第156章 未竟的航拍

第156章 未竟的航拍(2/2)

目录

“快说说,你怎么说服这倔老头的?”我拉开椅子让他坐下。

巴合提别克自豪地说,“我就跟他掏心窝子!”

“我说:‘巴特尔阿卡(大哥),拍这个,不是给外人看热闹的!”

“是要让外面的人看看,我们哈萨克人的鹰有多威风!有多通人性!”

“拍好了,说不定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愿意学呢!’”

“我看有门儿,赶紧又说,‘这片子拍好了,全国人都能看到您的鹰!看到我们哈萨克人的本事!’”

“然后呢?他就答应了?”我追问。

“嘿嘿,没那么快!”巴合提别克摆摆手,“老爷子精着呢!他提条件了。”

“他说:‘拍可以,但只许拍我家附近那一片固定的草场和山头,别的地方不去!”

“没问题!”我立刻答应,这是基本尊重,“完全尊重老人家的习惯和鹰的习性!”

“你跟周导团队说清楚拍摄范围和禁忌,特别是他家毡房后面那片区域,绝对不要靠近拍摄。”

巴合提别克拍着胸脯,“放心!我懂!我跟组!寸步不离!”

“保证不让任何人惊了老爷子的宝贝鹰!也保证拍得漂漂亮亮的!”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芒。

看着他自信满满的样子,我也笑了:“行,那这事儿就交给你了!周导那边我去沟通拍摄细节。”

“对了。”我想起件事,“老巴特尔对拍摄时间有要求吗?比如鹰的状态最好的时候?”

“有!老爷子说了,最好是清晨或者傍晚,那会儿鹰最精神,光线也最好看!”巴合提别克补充道。

“他还特意说要穿他那套压箱底的老皮袍子,戴他那顶祖传的鹰帽!说要拍就得拍出咱们哈萨克人的精气神!”

“好!太好了!尊重传统,展现风貌,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我由衷地高兴。

这不仅是一次拍摄,更是对非遗文化的真诚致敬和有效传播,是“文化润疆”最生动的注脚。

巴合提别克在其中穿针引线,功不可没。

巴合提别克转身要走,去传达这个好消息,走到门口又想起什么,折了回来。

“对了晓阳,还有个事。早上赶去巴特尔老爷子家的时候,抄近路从厂区西边那条路来的,看见两个生面孔,不像本地人,在路边鼓捣无人机。”

“那机器样子挺新,个头不小,旋翼特别多,不像是咱们常见的那种小航拍机或者巡线用的。”

我的警惕性立刻提了起来。“无人机?地质测绘的还是搞摄影的?有证件吗?”

“没细看。”巴合提别克摇头,回忆着,“我赶时间,就顺口问了句他们是干嘛的。”

“说是南昌大学搞地质测绘的实习生,拍点地貌作业。”

“另一个赶紧把无人机收起来了,动作挺快。”

“行,我知道了。你忙去吧,拍摄的事盯紧点。”我立刻拿起内线电话,直接拨通保卫科。

“保卫科吗?我是技术支援办林晓阳。有员工反映,今天上午大约九点一刻左右,在厂区西侧外围,靠近三号门岗那条废弃土路附近,发现两名携带陌生型号无人机的可疑人员,自称南昌大学地质测绘实习生。”

“请加强该区域及厂区外围的巡查力度,特别留意类似携带专业无人机设备的人员,如有发现,务必严格核实其身份。今天这起,也请记录备案。”

老周想要的震撼画面,此刻在我眼里,只有一条清晰的界限,安全红线。

无人机?再新再贵,再冠冕堂皇的理由,也不能越界半步。

巴合提别克看到的,也许只是普通的测绘学生。但在这里,在能源命脉的关键节点上,警惕这根弦,永远松不得。

纪录片要拍好,文化要保护,但脚下的安全基石,更要守得固若金汤。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