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未署名的建议书(1/2)
我盯着电脑屏幕上最后一行字,光标闪烁,像是在催促。
这是我临调职前,要一份给领导的工作建议书,反复修改开头,这事儿说出去能被巴合提别克笑半年。
“就叫《关于建立边疆关键设施联防联控机制的若干建议》?太官方……”
我小声嘀咕着,删掉重写,“《牧民也是守护者:边疆设施安全新思路》?有点那味儿了,但还是不够劲……”
算了,再纠结下去,保洁都要来锁门了。
我心一横,噼里啪啦敲下最终标题,《边疆关键设施联防手册(试行建议稿)》,点击打印。
我没署名,也没写“建议人:林晓阳”。
这东西,写名字反而显得刻意。它更像是我这几年在西北分公司跑现场,亲眼看着那些戈壁滩上的泵站和管线后,脑子里自然而然长出来的念头。
第二天一早,我踩着点溜进孙主任办公室,把那份没署名的《手册》放在他桌角那一摞待阅文件的最上面。
“主任,早。这份材料,您有空看看?”
孙主任正埋头看一份报表,头也没抬地“嗯”了一声。
我心虚地退出来,一上午干活都心神不宁。
法务那边催着要一份合同审核意见,我愣是盯着屏幕看了十分钟,一个字没敲进去。
技术协调组的张工打电话来问牧民定居点光伏板调试的进展,我差点把日期报错。
直到下午快下班,桌上的电话响了。
“晓阳,你来一下。”孙主任的声音听不出什么情绪。
我深吸一口气,推开他办公室的门。那份《手册》正摊开在他面前。
“坐。”孙主任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揉了揉眉心,然后拿起那份《手册》,“这东西,你写的?”
我点点头:“是。就是……一点想法。”
他没立刻评价,手指点着其中一页:“这个‘培训周边牧民成为安全信息员’,具体说说。怎么个培训法?”
“让他们放牧的时候顺便当我们的眼线?会不会太理想化?”
我往前坐了坐,身体微微前倾。
“主任,不是理想化,是必须做,而且能做成。”我指着手册上的示意图。
“您看,咱们的管线、泵站,散布几百公里。靠我们自己的安保巡逻,成本高,覆盖难,总有盲区。”
“但牧民不一样,他们是这片土地的眼睛和耳朵。巴合提别克带我去过他家冬窝子,那视野,比我们的瞭望塔都好。”
“谁家新来了陌生人,哪片草场有车辙印不对劲,他们第一时间就能发现。”
孙主任没说话,摆摆手示意我继续。
“关键是培训内容要实在,不能搞虚的。”我语速快了点,“不是让他们去抓坏人,是教他们识别异常”
“比如管线附近不该出现的陌生车辆、可疑的测绘标记、试图接近围栏的可疑人员、或者设备附近有不明原因的震动异响。”
“就像上回阿勒泰那个泵站,要不是放骆驼的老马头觉得机器声音不对及时报了,等我们例行检查发现,损失就大了。”
“培训就教这些,配上简单明了的图册,用双语。安全奖励直接跟牧业补贴挂钩,实用,看得见。”
“双语?谁来培训?”孙主任追问,语气缓和了些。
“技术组的本地同事,像巴合提别克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他们懂技术,懂语言,更懂牧民的想法和习惯。”
“用他们的话讲,安全防护不能‘隔着毡房说话’。”
“而且,结合他们的文化习惯。比如,驯鹰人眼神好,观察力强,就可以重点培养。这本身也是对他们的尊重。”
孙主任目光又落回手册上,翻到另一页:“这个‘异常信息快速上报渠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