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1992:从养猪开始 > 第190章 攻坚克难

第190章 攻坚克难(1/2)

目录

柳林分厂投产的日子定在月底,整个合作社都笼罩在一种紧张而兴奋的氛围中。

王建安亲自拟定了详细的投产方案,将任务分解到人,时间精确到小时。

这份方案考虑了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出库的每一个环节,甚至包括了应急预案。

投产前一天,王建安带着核心团队再次来到柳林分厂进行最后检查。

夕阳的余晖洒在崭新的厂房和设施上,白色的墙面映照着金色的光芒,显得格外壮观。

厂区内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清洁和设备检查。

周建军嗓子有些沙哑,但精神亢奋,带着王建安逐一确认每一个环节。

从待宰区的通风系统到屠宰车间的温度控制,从分割包装区的照明亮度到冷库的制冷效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建安哥,屠宰线又空载运行了三遍,各部位运转平稳,噪音在正常范围内。

刀具、挂钩、包装材料全部按照清单清点到位,都有10%的备用量。

待宰圈已经用食品级消毒剂彻底消毒过了,通风系统运行良好。

今天下午刚运来的五十头待宰猪,兽医已经逐一检查过,状态都很好,没有发现异常情况。

污水处理站和冷库也最后检查了一遍,各项参数都在正常范围内。“

周建军汇报着,眼神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王建安露出满意的神色,拍了拍周建军的肩膀:“好!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

告诉大家,今晚好好休息,养足精神,明天打硬仗。

食堂要准备好充足的夜宵和明天的早餐,保证大家的体力。“

当晚王建安住在柳林镇上的小旅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生产测试,更是一次对合作社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团队战斗力的全面检验。

直到凌晨两点,他才勉强入睡。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柳林分厂已是灯火通明。

厂区门口挂上了红色的横幅:“热烈庆祝李家沟合作社柳林分厂正式投产“。

虽然没有邀请太多外界嘉宾,但闻讯赶来的柳林镇胡镇长和几位干部,以及一些好奇的周边村民和潜在客户,还是让现场显得颇为热闹。

工人们穿着崭新的工作服列队站在厂区广场上,等待着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简单的投产仪式后,随着王建安一声令下,第一批待宰猪被赶入通道。

整个流程在周建军的指挥下,严格按照在保镇分厂成熟运行的规程进行。

新招聘的工人们虽然略显紧张,动作有些生涩,但在保镇老师傅的带领和指导下,操作基本规范,生产线平稳运行。

看着第一片白条肉顺利下线,经过检疫员仔细检查后盖上合格的蓝色印章,被送入预冷库,

在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胡镇长握着王建安的手,连声称赞:“王经理,了不起!这才几个月时间,一个现代化的屠宰厂就建起来还投产了!

这下我们柳林老百姓吃放心肉有保障了!

我们镇政府一定会全力支持你们的发展。“

王建安谦逊地回应着:“谢谢胡镇长的支持,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我们一定会严把质量关,为柳林百姓提供放心的肉品。“

随着生产持续进行,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新工人对流程不熟练,导致生产线个别环节出现拥堵。

在分割工序,一个年轻工人因为对刀具使用不熟练,操作速度明显慢于其他工位,导致传送带上出现了堆积。

周建军立即调配了一名熟练工前去支援,同时让班组长在现场进行指导。

在包装区,新工人对包装标准理解不一致,有的包装过于松散,有的又过于紧绷,影响了产品的外观一致性。

更大的麻烦出现在下午。

一台用于提升胴体的电动葫芦在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后突然卡顿,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生产线上顿时出现了混乱,后续工序被迫中断。

维修人员立即赶到现场排查,发现是轨道上有异物导致运行受阻。

虽然故障在十五分钟内被排除,但也造成了近半小时的停产,直接影响了当天的产量。

这暴露出在新设备磨合期,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还存在疏漏。

分割车间里,一个本地新工人对下刀部位把握不准,导致一块后腿肉出肉率偏低,被负责质检的老师傅当场指出。

新工人觉得在众人面前被指责很没面子,情绪激动地辩解道:“我一直都是这么切的!在以前那个屠宰点也没人说不对!”

老师傅则坚持标准:“在李家沟就要按李家沟的规矩来!这一刀下去,至少损失半斤肉!”

两人争执不下,影响了车间的工作氛围。

周建军和马小军像救火队员一样,在生产线上来回奔波,解决问题,安抚情绪。杨

振宇则拿着记录板,密切监控着整个流程的衔接和数据记录,及时指出不顺畅的环节。

他注意到,由于新老工人配合生疏,工位之间的物料传递经常出现等待,进一步影响了整体效率。

第一天生产结束,清点成果:宰杀生猪四十八头,由于效率问题和设备小故障,比原计划的五十头略有差距。

产出白条肉符合标准,但综合出肉率比保镇分厂平均水平低了约零点五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同样的投入,产出略少,成本相应增加。

更让人担忧的是,由于操作不熟练,当天的次品率达到了3%,远高于保镇分厂1%的控制标准。

当晚的总结会上,气氛没有投产时那么热烈,多了几分凝重

车间的灯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

周建军首先做检讨:“今天的问题,主要责任在我。

对新工人的培训还是不到位,只注重了单项技能,没有充分进行流水线协同训练。

应急预案考虑不周,对设备的磨合期困难预估不足。

量管理上,对新老员工的配合问题预见不够。“

马小军也补充道:“本地工人和保镇来的老师傅之间,配合还是有点生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