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新厂规划(2/2)
王建安赞赏地看了两人一眼。
周建军在实践中成长,已经有了主动开拓的战略眼光和风险意识。
而杨振宇则能迅速从专业角度给予支持,将想法系统化、数据化。
这种经验与专业、实干与规划的结合,让他对未来的扩张充满了信心。
“好!这个想法很好!振宇,这个市场调研和分析的任务就交给你牵头,建军全力配合。
把周边几个潜力乡镇,特别是柳林和河口的情况摸清楚,尽快拿出一份初步的可行性方案和比选报告来。”
“没问题,王总!”
“要得,建安哥!”
两人异口同声,眼神中都充满了干劲。
王建安接着说道:“在新的分厂或屠宰点建成之前,我们也要想办法挖掘现有产能的潜力,能多消化一点订单是一点。
建军,你看看车间里还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工序?能不能再提点效率?
哪怕是节省几分钟,积累起来也不得了。”
周建军指着屠宰车间里的流水线,显然也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也正琢磨这个。
比如这条分割线,有几个环节,像胴体转移、内脏处理,衔接还可以更紧凑一点,调整一下工位布局,估计能省下不少时间。
另外,我想在厂里搞个技能比武和劳动竞赛,激发一下大家的干劲,也让熟练工带带新手,相互学习提高,对表现好的给点奖励。”
王建安肯定道:“可以,这个想法好!具体方案你拿,奖励标准跟泽安舅舅商量,报给我看。
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为了抢速度出事故。
另外,质量控制这块绝不能放松。
我们现在是‘规范化示范单位’,这块牌子比什么都金贵。
尤其是同步检疫环节,必须盯死了,一颗章都不能错,所有记录必须完整可查。”
周建军郑重保证:“我晓得,建安哥,你放心,这块我亲自抓,绝不出纰漏。
每个班次的检疫记录我都抽查。”
随后,王建安和杨振宇在周建军的陪同下,又去仔细查看了新建的冷库运行情况和污水处理设施。
王建安特意询问了制冷机的耗电情况和维护周期。
叮嘱周建军一定要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确保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对于污水处理池,他再次强调:“环保是红线,处理后的水质必须达标才能排放,这方面的投入和监管不能打半点折扣。
这不仅是责任,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长远发展。”
离开保镇分厂时,已是傍晚时分。
夕阳给现代化的厂区镀上了一层金光,与记忆中周老幺那个破败肮脏的屠宰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返回李家沟的车上,王建安的脑子已经开始飞速运转。
扩张需要钱,建新厂、买设备、买新车……这又是一笔巨大的投入。
虽然合作社现在有“龙头企业”的项目扶持资金和自身稳定的现金流,但面对这新的扩张计划,资金缺口依然不小。
他需要尽快筹措资金。
“看来,又得去找信用社的刘主任聊聊了。”
王建安揉了揉眉心对身旁的杨振宇说道,“好在我们现在有‘龙头企业’和‘规范化示范单位’两块牌子。
经营状况和信用记录也都良好,财务报表比以前规范多了,再申请一笔用于扩张的专项贷款,应该问题不大。
不过这次金额可能不小,得好好准备。”
杨振宇立刻回应道:“王总,我明白。这次我们可以借鉴申请龙头企业项目的经验,做一个更详尽的商业计划书。
把市场前景分析、扩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体的投资预算、清晰的盈利预测、以及可靠的还款来源和风险应对措施都写清楚。
附上我们合作社近几年的良好业绩和财务报表。
这样更能展现我们的专业性和还款能力,说服信用社。”
王建安对杨振宇的快速反应和思路很是满意:“嗯,你想得也很周到。回去我就找人做这一块。”
王建安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但大脑并未停止思考。
除了资金,人才也是关键。
新的分厂或屠宰点一旦确定建设,需要可靠的负责人。
周建军成长起来了,能力有目共睹,但保镇分厂这边离不开他。
几天后,杨振宇和周建军那边的市场调研有了初步结果。
他们重点考察了地理位置优越的柳林镇。
柳林镇现有肉品供应主要依赖流动私宰户和从县城远距离运输。
品质和供应稳定性均无保障,当地商户和居民对建立正规屠宰点呼声较高。
初步接触,镇政府对引入李家沟合作社这样的规范化企业也表示欢迎,可能在用地和政策上提供一定支持。
随后一份包含详细数据和分析的《关于在柳林镇设立第二分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摆在了王建安的案头。
报告从市场容量、猪源保障、投资估算、运营成本、预期收益、投资回收期、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结论是在柳林镇设立一个中等规模的分厂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预计两年内可收回投资成本。
王建安仔细审阅着这份报告,眼中光芒闪动。
报告数据翔实,考虑问题也比较全面。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李家沟合作社的招牌在柳林镇竖起。
随后合作社核心成员一起开会,大家一起讨论了这个计划。
会上杨振宇再一次详细饿介绍了新建分厂的必要性以及建成后的收益。
最后大家一直同意新建分厂。
杨振宇负责具体规划与协调,周建军负责技术及生产衔接。
张泽安负责与柳林镇政府的正式接洽。
王建安则负责贷款申请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