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产能危机(2/2)
订单如同雪片般从四面八方飞来,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尹彬和负责销售的团队忙得脚不沾地,但脸上却洋溢着痛并快乐着的笑容。
然而合作社内部的气氛却与外部的火热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产能,尤其是高品质草莓的产能,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极限。
张春城带着技术员们像呵护眼珠子一样伺候着那些娇贵的草莓。
但作物的生长有其自然规律,无法像机器一样无限提速。
每天能采收的特级果和一级果就那么。
面对林老板、吴老板不断追加的订单,以及棚鲜生自身门店和机关渠道嗷嗷待哺的需求,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
张春城找到王建安:“建安,真的没办法了!我们自己店里这个月销量涨了快四成!
就是把所有秧苗的潜力都榨干,也变不出那么多果子啊!”
王建安看着桌上堆积的订单和不断闪烁的来电显示,眉头紧锁。
他何尝不知道产能是瓶颈,但市场的机遇稍纵即逝。
如果现在无法满足需求,那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渠道可能就会转向他人,认证带来的先发优势将大打折扣。
“春城,这段时间辛苦你了,新的大棚已经在改建了,下半年大棚数量上去了,每个大棚都不需要这么这么高的产量了。”
就在王建安为产能扩张殚精竭虑之时,杨振宇这边出现了些问题。
杨振宇满脑子都是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他看到合作社在快速扩张中,管理依然带着浓厚的“人情”色彩和粗放痕迹,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他急于做出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重新规范了采购流程,要求所有采购必须有三家以上比价,并由他参与审核。
引入了严格的报销制度,要求每一张发票背后都必须有详细的说明和附件。
甚至对生产部门的物料领用和工具管理提出了标准化要求,要求建立台账,定期盘点。
这些制度本身并没有错,甚至是规范化管理的必经之路。
但杨振宇推进的方式过于急切和刚性,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缓冲。。
矛盾很快爆发了。
张春城手下一个得力干将,因为抢修灌溉管道,急需一批零配件。
按照老习惯,他直接去找相熟的供应商先拿了货,准备事后补手续。
但到了杨振宇那里报销时却被卡住了,理由是“未走采购流程,缺乏比价单”。
那个火爆脾气的社员当场就炸了:“大棚里的苗都快旱死了!等你走完流程,黄花菜都凉了!
你一个坐办公室的娃娃,懂个屁的生产紧急!”
杨振宇也毫不退让,坚持原则:“制度就是制度!如果每个人都以紧急为借口跳过流程,
那制度就形同虚设,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和腐败风险!”
两人在财务室门口吵得面红耳赤,引得不少人围观。
消息很快传到了张泽安那里。
张泽安本就对杨振宇这个“空降兵”有些看法。
觉得他有些“不接地气”,这次更是觉得他不懂变通,伤了老伙计们的心。
他找到王建安,语气颇为不满:“建安,这个小杨,本事是有点,但也太不把老同志放在眼里了!
就知道抠条条框框,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
再这样下去,谁还敢放手干活?人心都要散了!”
几乎同时杨振宇也带着委屈和困惑找到了王建安:“王总,我推行这些制度,都是为了合作社好,为了堵塞漏洞,提高效率。
可是、找麻烦,我感觉工作很难开展。”
王建安看着眼前这两个人,一个是为合作社立下汗马功劳、代表着经验和人情的老臣。
一个是充满锐气、代表着规范和未来的新锐。
他意识到合作社发展到这个阶段,新旧观念、不同做事方式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处理不好内耗将严重拖慢发展的脚步。
他没有急于表态支持哪一方,而是先分别安抚了张泽安和杨振宇,让他们先冷静下来。
晚上王建安把陈逸飞请到家里深入地讨论这个问题。
王建安虚心求教:“陈老师,现在的局面,你怎么看?”
陈逸飞沉吟片刻说道:“王经理,这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典型阵痛。
杨振宇提出的规范化管理方向是对的,是合作社从小农经济思维走向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
但他忽略了变革的艺术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而张叔他们代表着合作社的根基和执行力,他们的经验和威望不可或缺,但固有的习惯也确实需要引导和改变。”
王建安追问:“那该怎么办?”
陈逸飞建议道:“需要你来做好这个‘翻译官’和‘粘合剂’。
首先,你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规范化管理的大方向,肯定杨振宇工作的价值和初衷,这是原则问题,不能模糊。
其次,要帮助杨振宇理解合作社的‘厂情’,教会他如何更灵活、更有技巧地推进变革。
最后,要做好老骨干们的工作,让他们明白,规范化不是不信任,而是为了合作社更健康、更持久地发展,是为了保护包括他们在内的所有人的长远利益。”
王建安深以为然。
第二天,他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高层会议,只有张泽安、陈逸飞、杨振宇和他四人参加。
会上王建安首先肯定了杨振宇近期工作的积极意义,强调规范化管理是合作社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张泽安必须带头支持。
然后他对杨振宇说:“振宇,你的想法很好,但方法可以更优化。
合作社不是外企,我们这些人是一起从泥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讲究的是信任和情分,当然现在也要讲规矩。
以后涉及到可能影响生产的制度调整,必须先和泽安舅舅、春城他们充分沟通,找到既能坚持原则,又不影响效率的办法。”
杨振宇是个聪明人,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诚恳地向张泽安表示了歉意,并表示会调整工作方法。
张泽安见王建安既维护了原则,又给了自己足够的尊重,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大半,表态会支持杨振宇的工作,但希望以后多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