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认证问题(2/2)
杨振宇的加盟像一股清泉注入了合作社。
他年轻,有活力,熟悉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理念。
他很快便帮助陈逸飞将杂乱的认证材料进行了归档和整理,大大提高了效率。
还针对合作社现有的管理流程,提出了一些小的改进建议,比如优化采购申请单、建立简单的客户信息档案等。
虽然都是细节,但让王建安感觉耳目一新,管理起来确实顺畅了不少。
然而“外来和尚”的到来也在合作社内部激起了一些微妙的波澜。
一些老社员,尤其是部分中层,对这个突然空降的大学生抱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抵触情绪。
怀疑他那些花里胡哨的表格和流程,是不是在瞎折腾?
这天,张泽安私下找到王建安,有些担忧地说道:“建安,这个小杨能力是有,想法也多。
但我们这摊子,人情往来、内部关系复杂,他一个外地来的学生娃,能摆得平吗?
别到时候好心办了坏事。”
王建安理解张泽安的担忧,这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沉吟道:“泽安舅舅,你的担心有道理,小杨有专业知识,这是我们缺的。
但他缺乏对本地情况和人际关系的了解,这也是事实。
所以我才让他先跟着陈老师,多听多看多学。
我们既要发挥他的长处,也要帮他补足短板。
以后涉及到具体执行和人员管理的事情,还是要依靠你们这些老骨干。
你们经验丰富,威望高,要帮着带带他,把好关。
我们要取长补短,可不能搞对立。”
听了王建安的话,张泽安点头道:“嗯,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放心吧,建安,只要是为了合作社好,我们这些老家伙肯定支持。”
就在杨振宇逐渐融入之际,市农业局的专家考察组终于如期而至。
带队的是市农业局质检科的一位副科长和一位省里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特邀的资深检查员。
考察进行了整整两天,极其细致和严格。
他们查阅了合作社初步建立起来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生产记录档案。
现场随机抽取了土壤、灌溉水样品,仔细检查了农药仓库、肥料堆放处。
甚至翻看了采购发票,核对投入品来源是否合规。
专家们问题犀利,不时指出记录中的不规范之处和潜在的风险点。
王建安、陈逸飞、杨振宇以及张泽安、张春城等人全程陪同,神经紧绷,小心翼翼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
得益于前期的强化整改和杨振宇带来的规范化整理,虽然过程磕磕绊绊,暴露了不少问题,但总算没有出现无法弥补的硬伤。
考察结束后的反馈会上,那位资深检查员面色严肃地总结了发现的问题:
生产记录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尤其是个别农户对标准的理解还存在偏差。
内检员制度尚未有效建立和运行。
投入品管理台账需要更加细化……
但同时他也肯定了合作社的优势:“你们的基础很不错,尤其是草莓的脱毒组培技术和精细化种植管理,走在了很多同类合作社的前面。
王经理和团队对认证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我们也看到了。
更重要的是你们有很强的执行力和学习改进的意愿。
只要针对我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认真整改,补齐短板,通过认证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这番话,让王建安等人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
虽然前路依然充满挑战,但至少方向明确,希望在前。
送走考察组,王建安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开会。
“专家指出的问题,就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陈老师,小杨,你们负责牵头,根据专家意见,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和时间表,一项一项落实到位。
泽安舅舅,春城,生产这块的整改,你们必须亲自抓,确保每个环节都达标。”
说完王建安看了一眼略显疲惫但眼神坚定的众人,语气放缓了些:“我知道大家最近都很辛苦,压力也大。
但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
彭县比我们先拿到证,不怕!
我们把基础打得更牢,到时候我们的认证含金量更高!
只要拿下这个认证,我们就有了和他们在同一平台竞争的资格!
眼前的困难都是暂时的,闯过去就是海阔天空!”
会议结束后,杨振宇主动留了下来对王建安说:“王总,我有个想法。
针对农户记录不规范和理解偏差的问题,光靠检查和处罚可能效果有限。
我想能不能设计一套更简单、更直观的记录表格,配上图示说明,甚至做成带勾选框的样式,降低填写难度。
同时我可以定期下到各个种植小组,给他们做面对面的小培训,用大白话讲解认证要求和记录的重要性。”
王建安眼睛一亮,赞赏地看着杨振宇:“这个想法好!小杨,就按你说的办!
需要什么支持,直接跟我说。
你能想到深入一线去解决问题,这非常好!”
看着杨振宇充满干劲离开的背影,王建安心中感慨这“外来和尚”带来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还有新的思路和方法。
他越发觉得人才引进这步棋走对了。
李家沟的未来就在于此:内部管理的夯实与外部新鲜血液的注入相结合。
前方的路依然不平坦,认证的征程才刚过半,整改的任务艰巨而繁琐。
但王建安心中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踏实和充满信心。
因为他知道,他的团队正在成长,正在学习,正在变得更加强大。
无论对手如何出招,只要自身根基稳固,不断进化,就总能找到破解之道。
李家沟合作社这艘航船,正迎着风浪,调整航向,坚定地驶向更深邃也更广阔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