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120(1/2)
第120章120
谁也没想到,短短半年内,乔钰会二度晋升。
不仅连跳数级,升任一品大学士,还一跃成为大商唯五的超品国公之一。
并非无人反对,奈何天朔帝理直气壮地表示:“乔爱卿功勋卓著,为大商立下汗马功劳,完全有资格破例升官加爵。”
天朔帝看向提出质疑的御史,似笑非笑:“乔爱卿没资格,难不成左爱卿就有资格了?”
左御史:“......”
我不过是觉得乔钰及冠之年封国公于理不合,合理发问,陛下您怎么还人身攻击?
文武百官:“......”
懂了,陛下是铁了心要大力提拔安远......安国公。
给他升官,让他位列公侯,还赐下不计其数价值连城的东西。
瞧那架势,恨不得把整个国库都搬空,所有东西一股脑塞给安国公。
下朝后,有人酸溜溜地说:“啧,乔钰还真是命好。”
“不是还有另一位信国公?”
“信国公有军功在身,又是陛下的伴读,自幼伴在陛下身侧,说他们情同兄弟也不为过,哪里是安国公能比的?”
“邓大人此言差矣,信国公乃是武官,常年镇守虎头关,左相......首辅大人次辅大人以及朝中诸多老臣虽是治世之能臣,但都年事已高,比起他们,乔钰身负大才,又多次为陛下出生入死,自然是陛下在文官中扶持亲信的最佳人选。”
“梁大人所言极是,虽然我也羡慕乔钰......好吧,其实有那么一点小嫉妒,不过陛下并非意气用事之人,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不过——安国公人呢?我怎么没看到他?”
“多半是去御书房,向陛下谢恩了。”
“哼,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狗腿子。”
邓大人日常发牢骚,冷不丁察觉有一道冷飕飕的视线落在他身上。
擡起头,就对上秦觉冰冷无机质的眼。
“邓大人,慎言。”
邓大人虎躯一震,打了个寒颤:“是是是,下官失言,次辅大人恕罪。”
秦觉眼含警告地睨他一眼,拂袖而去。
邓大人抹了把脸,额角悄然冒出冷汗,心里发虚地碎碎念:“明明是个文官,眼里的杀气怎么跟武官一样骇人?”
周围人:“......”
秦觉视乔钰如亲子,你在背后蛐蛐乔钰,他不瞪你瞪谁?
......
乔钰来到御书房,发现元宝也在。
“少傅!”
元宝正在用早膳,见来人立刻从凳子上跳下来,捏着御膳坊为太子殿下特别定制,一口一个的小笼包,蹬蹬跑到乔钰面前。
“恭喜少傅升官加爵。”元宝嗷呜一口吃掉小笼包,招财猫似的拱手,“恭喜恭喜。”
乔钰闪电般伸出罪恶之手,揪住小太子的包子脸,轻轻捏一下,又迅速放开。
没反应过来的元宝:“欸?”
刚才什么东西“咻”的一下飞过去了?
好像还啄了他的脸一下。
围观全程的商承策:“......”
他算是看出来了,钰弟看似沉着镇定,实则颇有几分孩子气,尤其对元宝的脸蛋情有独钟,一逮到机会就捏两把。
不过确实有点好捏,令人欲罢不能。
乔钰玩心大起,同元宝闹了会儿,让他赶紧去吃饭,这才走到商承策面前,语调轻快:“陛下,您可真是给了我好大一个惊喜。”
商承策温声道:“你和正青助我良多,这是你们应得的。”
乔钰一时语噎,没好气道:“即便如此,你也该提前跟我知会一声,当时我人都傻了,险些当众出丑。”
商承策促狭道:“若是提前告知钰弟,那就不叫惊喜了。”
乔钰:“......不过还是多谢陛下,顶着莫大的压力这么做。”
杜公公宣读圣旨时,他就在现场。
接旨的时候,乔钰明显能感觉到,无数非善意的目光落在他的身上,如芒刺在背,膈应得紧。
商承策微擡下颌,振振有词道:“你和正青是我的挚友,若是连这等殊荣都给不了你们,那我这皇帝做着又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换个人当皇帝。”
譬如元宝。
正埋头苦吃的元宝:“???”
又来了,后脖颈一凉的不祥预感。
四下里张望,宫人恭敬垂首,父皇和少傅正在谈话,并无其他人。
“一定是错觉。”
元宝咕哝,继续用膳。
“但不论怎样,官制改革还是按照计划顺利实施了。”商承策对此十分满意,“先从京城开始,然后再逐步改革地方官制,争取明年六月之前完成全面改革。”
乔钰觑了眼支起耳朵偷听的元宝,心中发笑,神色如常道:“八个月足矣。”
商承策忽然想到什么:“对了,海船造得如何了?”
乔钰对答如流:“已经造好四十多条。”
商承策盘算了下:“照这个进展,明年六月应当可以出海。”
乔钰不置可否,又同商承策说几句,就去工部上值了。
改革伊始,升入内阁的七人继续负责原本手头的差事,待吏部安排好填补空缺的官员,双方再进行交接。
点完卯,乔钰打算去造船厂一趟。
造船厂在城外的护城河边,途中恰好撞上去安国公府送赏赐的宫人,乔钰就转道回家一趟。
途径杨柳大街,意外目睹萧鸿羲被马车撞死的全过程。
萧鸿羲之死并未在乔钰心底留在太多的波澜,他不会一味地沉溺在过去,如今大仇得报,该向前看。
未来很美好,不是吗?
“回去吧。”
乔钰吃着于福从烧饼摊买来的甜味儿烧饼,驱车扬长而去。
马车停在家门口,安远侯府的牌匾已经换成安国公府的。
乔钰和秦觉两个当家人不在,秦曦正指挥宫人和府里的仆从搬运御赐之物。
见到乔钰,秦曦颇为惊讶:“小叔,您怎么回来了?”
“去造船厂,顺道回来看看。”乔钰瞥见其中一件赏赐,眉梢微挑,“这是什么?”
秦曦跟着看过去,抿嘴笑:“陈公公说,宫闱局专门为后宫娘娘养的貍奴做了好些小衣裳,听闻咱们家养了许多小崽,杜公公就让宫闱局加紧赶制了小几十件,轮换着穿。”
乔钰上手摸,质地柔软,是上好的布料:“倒是别出心裁。”
说罢,擡手轻拍侄女的脑袋:“这些事情交给于祥就行,也别整天闷在家里,看书赏花绣花过于乏味,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出门散心。”
“出门在外若有人给你脸色看,也t别憋在心里,你是咱家唯一的姑娘,谁也不能让你受委屈。”
“哎呀,这些话小叔您都说了好多遍,我耳朵都快起茧子了。”话虽如此,秦曦笑容愈发灿烂,“小叔,我可以去找县主玩吗?”
乔钰如何看不出秦曦眼里的揶揄,没好气地看她一眼:“可以是可以,不过她每天比我还要忙,三天两头不见人影,这会儿多半不在家。”
秦曦笑眯眯:“好吧,那等县主回来,我再登门拜访。”
乔钰应好,叫来于祥,让他将赏赐登记入库,就去离家出城去了。
......
翌日,商承策任命原吏部左侍郎为吏部尚书。
吏部的动作很快,当天就安排好工部、户部、礼部和翰林院的空缺。
大多是从本部升任,譬如刘侍郎出任工部尚书,户部侍郎出任户部尚书,侍郎一职则由底下的官员填补上来。
傍晚下值回家,乔钰收到卢泰卢玮姗姗来迟的报喜信。
八月乡试,他二人皆榜上有名,顺利考取了举人功名。
信中还提及,他们将在九月中旬动身进京。
“九月中旬......也就这几天了。”乔钰叫来于祥,“让人把卢泰卢玮的房间仔细打扫一遍,缺什么都补齐了。”
“是,我这就去办。”
两日后,卢泰卢玮抵达京城,休整一日后回国子监继续读书,为来年二月的会试做准备。
乔钰抽空考校了他们,结果还算满意,只每旬布置一些功课,其余时间靠自觉。
截至月底,京官的调动才彻底完成。
其中孟元嘉升任工部侍郎,夏青榕则升任翰林院学士,实乃双喜临门。
任命下来的当天,乔钰和孟、夏二人好酒好菜,举杯相庆,喝得酩酊大醉,直至深夜时分才散去。
......
腊月下旬,京官改革顺利完成。
当日,天朔帝下旨,即刻施行地方官制改革。
驿使不敢耽搁,快马加鞭将天子旨意传往大商各地。
与此同时,天朔帝命大学士马同为钦差,于年后寻访各地,督查地方官制改革的进展。
腊月二十六,荣婵回京。
秦曦放下安国公府的账本,捧着黄氏做的吃食去了永宁县主府。
两个时辰后,秦曦笑容满面地回来,手里还多了好些零嘴儿。
“小叔,这是县主去外地谈生意带回来的。”秦曦献宝似的递到乔钰眼前,“小叔,我喜欢这个小婶。”
乔钰:“......”
乔钰不应声,秦曦也不在意,自顾自地问:“小叔,你和县主何时成亲?”
乔钰整理书架的手微顿,缓声道:“不急,等她有时间。”
无论男女,本质都是慕强的。
荣婵有一颗强大而又温暖的心,能力手段样样不缺,尤其在接手荣氏之后,荣氏的商业版图在她手里扩大了足足三倍有余,不过略施小计,就让那些对荣氏虎视眈眈,试图吞掉这块肥肉的人不敢再轻举妄动。
荣婵身上有许多闪光点,聪明、勇敢、善良、沉着冷静......这些都是她最吸引乔钰的地方。
眼下荣氏正值更上一层楼的关键时期,荣婵整日奔波,时常不见人影,有荣安这个全能管家随行照顾,也还是日渐消瘦下去。
荣婵绝非为了儿女私情放弃事业的那种人,乔钰亦然。
两人都还年轻,日子还长呢。
先立业后成家不好吗?
秦曦有些失望,不过很快接受了这个事实,将零嘴儿分一半给小叔,美滋滋离开。
......
腊月三十,除夕。
等到晚上,乔钰把荣婵也喊来了。
饭厅内燃着炭盆,丰盛的酒菜摆满整张饭桌。
四人围桌而坐,热热闹闹吃年夜饭。
吃饱喝足,就开始守岁。
茶水瓜子花生备好,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时间过得也快。
子时将近,外面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竹声。
十五只崽穿着宫闱局出品的小袄子,喵喵汪汪叫个不停,催促铲屎官赶紧把门打开,他们要出去撒欢。
乔钰打开门,十五道残影闪过,眨眼间不见了踪影。
“小叔,我们也放鞭炮吗?”
“放,怎么不放?”
仆从取来爆竹,乔钰亲手点燃。
在璀璨的火光中,天朔三年如期而至。
......
因着天朔帝的强硬态度,纵使百官仍有微词,官制改革还是顺畅无阻地推广下去。
根据马同的反馈,地方官员对官制改革接受良好,目前一切顺利。
转眼到了四月,三年一度的殿试落下帷幕。
——去年的会试是新帝登基后的恩科。
卢泰高中榜眼,入翰林院任职。
卢玮略次些,二甲第一,赐进士出身,入礼部任职。
卢玮因此萎靡不振,乔钰安慰道:“去了礼部好好干,照样可以升官加职。”
思及乔钰的升迁之路,卢玮重拾信心,与兄长踏上回乡之路。
六月上旬,大商首次改革完美收官。
上至京城,下到地方,全面施行新官制。
“或许有朝一日,新官制会出现弊端,但目前看来,还是优于原本的官制。”
乔钰赞同对商承策的观点:“真要出现弊端,那也是你我百年之后的事情了,只管交给后人头疼便是。”
“钰弟言之有理。”商承策话锋一转,“一百二十艘海船建造完毕,依钰弟看,谁最适合率领船队出海?”
乔钰沉吟片刻:“年纪大的受不得海上颠簸,年纪小的应付不了突发状况,那就只有......”
四目相对,商承策露出好整以暇的微笑。
乔钰反手指向自己:“......我本人?”
商承策收敛笑容:“若是钰弟不愿......”
乔钰面无表情:“陛下您何时这样做作了?您还是直接一点,我鸡皮疙瘩都快起来了。”
商承策:“......”
杜公公:“噗——”
笑过之后,杜公公忙跪下认错。
商承策摆摆手,不与他计较,只语气无奈地说:“是我之过,钰弟请见谅。”
乔钰轻哼。
不过就算商承策不说,乔钰也会自请出海,去寻访各国,去见识更为广阔的世界。
而且荣婵有意开辟海外贸易,乔钰不放心她。
“陛下打算何时动身?”
“下月。”
“好,我答应了。”
-
七月初八,天朗气清,万里无云。
安国公携航海军一万人,船员近千人,商贾二百余人,在天朔帝的目送下登上停泊在护城河上的远洋船只。
一百二十艘船自护城河顺流而下,杭州府入海,一路乘风破浪,披荆斩棘,跨越海洋驶向未知的远方。
此番出海,一去就是两年。
乔钰带着他的船队寻访各国,走遍无数个国家、部落。
见过海市蜃楼,见过长河落日,见过大漠孤烟,也见过各种肤色,或友好或排外的外国人。
曾与皇帝同桌吃饭,也曾与野人抢食。
走过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也走过草木丰盛的千里沃野。
兴平五年,七月盛夏时节,远洋船队满载而归。
不仅带回诸多产量惊人的作物,还带回来数以千计来自各国、各部落的使者。
船只靠岸,乔钰安排精通各国语言的士卒接待外国使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