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章 第 31 章(1/2)
第031章第31章
第二日一早,李长安就带着裴素来到了宁村,她第一个去的人家正是那家缺了耳朵的郎君之家。
此人名叫宁成,家中有足足一百五十亩地,在宁村算一个不大不小的地主,还读过书,能识字写字,属于良家子。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和这村的村正家有矛盾。本来他家中兄长瘸腿,按照大唐征兵的规矩,独子不征,虽说他家中有二子不算独子,可他兄长明显没法当家作主,情理上来说也不该征他。只是他家前几年因为嫁女之事和村正闹了矛盾,村正心存报复,就把他报给了官府,宁成也就不得不削了自己一只耳朵来躲避兵役。
这是破家之仇啊。
李长安一开始想通过村正来组织起宁村,只是那个村正仗着家里的女儿嫁给了县衙的县尉就完全不把她一个小儿放在眼里,李长安找上他,他还冷嘲热讽了一顿李长安。
把李长安都给气笑了。
在长安没人敢刁难她,一个小小的村正倒是对她冷嘲热讽。
李长安也动过念头往张九龄那里告上一状,将这个老头连同他那个当县尉的女婿一同收拾了。可最后还是没告状,毕竟她告状容易,一个真正出身底层的小吏想往上告状不容易。
她要实验的是一条人人都能走的路,而不是只有公主王孙才能走通的路。
所以李长安就选中了宁成,在村中有些名望,自己也年轻力壮朝气蓬勃,还读书识字,这样的良家子不但适合当兵,做乡官也很合适。
宁成见到李长安进来,匆匆迎了上来,李长安昨日就同他说了要改良农具,他早已经把自家的犁拿了出来。
宁成年纪轻轻,正是野心勃勃的年纪,在察觉到李长安对他表示友好之后宁成就立刻对李长安表了忠心机会难得,若是错过了李长安,他再想寻一个能和县尉对抗的靠山可不容易。
“这位是我家阿姊,你唤她裴大娘子即可。”李长安指着裴素道。
裴素只是冷淡地点点头,便弯腰去看那直犁去了。
“可有木工?”裴素指着犁比划了一下,“只需将这条直臂换作曲辕即可,你让木工拿块长木来,我给他标注一下。”
犁由许多部件拼接成,为节省成本只换一两个部件即可,不用全部新制。
一个拖着一条腿,长相和宁成有五分相似,只是神情微缩许多的男人拉着一条长木走了进来。
“我阿兄,有腿疾,家里便让他学了一门木匠手艺,日后也好有个营生。”宁成道。
二人在这边聊着天,那边裴素已经指挥着宁大郎制作曲辕了。
宁大郎虽说腿脚不好,木工本事却不错,紧赶了两个时辰就将新犁改好了。
宁成又带人将曲辕犁搬到自家地头,套在了牛身上,他捋起自己的裤腿和袖角,就亲自赤着脚扶着犁下了地。
“咦?”宁成是种地的老把式了,一上手就感觉到了不同。
省力许多,也灵活许多。
裴素又叫宁成接下来一头牛,只用一头牛耕种,宁成依言照做。只用一头牛,他一个人,竟然也能推得动此犁。
先前犁地需要两牛三人,如今却只需要一牛一人,足足能省下一半的人力牛力!
他推着犁在地里转了三圈,才恋恋不舍从田中跳了出来,欣喜若狂:“有牛力相辅,我一人便能推得动此犁。”
“若是没有牛,两个壮年人也足以推动此犁。”宁成喜笑颜开。
先前需要三人才能推动犁,且到了地头便要将犁擡起来调转方向,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力气,这曲辕犁省时省力,宁成爱不释手。
李长安问宁成:““你可有把握十日内让整个村子都用上新犁?”
宁成笑道:“只需要换一根辕便能省下一大半的力气,这样的好事某只要漏些口风,乡邻必然会上门来求,某看,三日内宁村八十二户就能都用上新犁!”
李长安提点宁成:“这件好东西,你有村正没有,你要用好这一点。”
宁成若有所思。
果然没用多长时间宁成家中的门槛就被踏破了。
一个村子里面的田地都连在一起,宁成一家子在地里劳作的时候左右两边的农户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旁人都用两头牛,三个人,没有牛的就需要五个人拉犁,只他家一个人一头牛就能拉得动犁。
连那个瘸腿的瘸子都能赶着牛翻地哩!
田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地里能省一点力就能多种几亩地,就能吃饱肚子。眼见着宁成一家子都翻完十亩地了,自家连三亩都没翻完,哪能不心急。
宁成也没藏着掖着,直接就说了这是李娘子教他兄长做的新犁,据说是长安那边的新东西,叫做曲辕犁。
于是第二日,和宁成家关系最近的几户人家就换上了新农具,李长安身边也多了几个人。
又过了几日,村子里大部分人都用上了新犁,只有几户和村正关系最好的人家还观望着。
李长安走访起来更加顺利了,宁村的村民对她态度尊敬了许多,也愿意和她说些私密之事了。
她成为了宁村的“自己人”。
李长安也终于整理好了详细的宁村籍册。
宁村,位于荆州江陵城二十里外,属下县漳县,有八十二户人家,三百三十一人,其中有八人是隐户,有二十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其中七人无子女,有寡妇八人,其中六人有子嗣,两人没有子嗣。田地两千二百四十二亩,其中一百三十一亩是桑田……
要治理好一个地方,首先要先了解这片地方上的人,让他们知道你是可以信赖的,这样你要开展工作,才能开展起来。《基层管理手册·
第一章的第一句,他曾给族中幼年弟妹开过蒙,八岁开蒙的弟妹一日能认识这一句话中的所有字就算不错了。后来他知道李长安已经识字以后改了规划,打算教李长安熟读学而篇的前三章。
只是某人并不是真小孩,在颜真卿教她念过一遍之后李长安就告诉颜真卿她之前已经学完了《论语》,会读会背知道文章意思的那种。
于是颜真卿问李长安学过什么。
“《论语》会读会背,《诗经》会读大部分会背,《尚书》看完了但是只会背一部分句子……”李长安数着。
其实她会的更多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发展脉络、词的发展脉络,各类文学体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以及它们的意义……这些东西。毕竟她学的学科叫做古代文学史而不是儒家经典文学。
颜真卿沉默了。
他看着面前的小姑娘,真情实感发问:“公主到弘文馆中寻我等是想要学习什么呢?”
“我阿娘觉得我字写得跟狗啃的一样。”李长安沉痛道。
然后颜真卿就看到了李长安狗啃一样的字。
颜真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于是颜真卿就自己写了一行字,再让李长安照着他的字临摹,李长安写的十分认真,只是一天下来进步不大。
李长安:颜真卿当我老师我能赖着他一辈子!要是进步太快往后他觉得我能出师了怎么办?在我把他全家男女老少祖孙三代都搞到手之前我是绝对不会出师的!
如此又过了三个时辰,中间李长安还在颜真卿家中吃了一顿饭,颜真卿对自己这个新学生颇为赞赏,特意给李长安亲手熬了碗茶汤。
颜真卿钟爱吃茶,还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传世。李长安一边回想着她知道的东西,一遍痛苦地咽下了这碗加满了花椒和盐的茶末汤,还要含着眼泪夸好喝。
直到天色将黑,李长安才依依不舍地起身告辞,临走之前还摸出了一张白纸眼巴巴看着颜真卿。
“我听闻常有师长给后辈赠言勉励,老师可否赠我一言?”
颜真卿耳尖又红透了,大唐读书人之间的确有这个相互赠诗赠文勉励对方的习惯。
他也不好意思辜负李长安期盼,干脆接过李长安递过来的毛笔,沾满墨水,一挥而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以孔子之言赠刚开蒙的学生,再恰当不过。
“还要写上‘赠李长安’,还有署名和印章。”李长安看着颜真卿署名,又盖上了他的私印,欢呼一声,等墨迹全干了以后才小心翼翼将此页纸夹在书中放入书包里。
这是颜真卿的亲笔to签啊!
直到回到长清殿,李长安依然高兴的晕乎乎的,直到在长清殿中看到了一个身着紫袍、面有美髯的中年男子,她脸上的笑容才骤然消失。
这个人她在除夕夜宴上见过。
李林甫,现在大唐的中书令,也是实际上的第一实权宰相。
先前李长安只知道“野无遗贤”这样的荒谬事和他有关,上次她在沈初那里狠狠补了一番目前的要紧人物历史,对李林甫才忌惮起来……虽然说现在她忌惮李林甫也没什么用。
能臣奸相,和秦桧一个评价。
这个时间点他来找武惠妃也只可能是为了一件事废太子。
武惠妃不可能放弃废太子,武惠妃和太子李瑛之间如今已经是你死我活的局面了,这么多年武惠妃一派势力和太子李瑛一派势力水火不相容,二人已经数不清给彼此下了多少绊子。
如今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太子李瑛若是上位,武惠妃一派必死,武惠妃若是成功废太子,太子一派的官员也必定被全部处置。
对武惠妃想要废太子这个想法李长安是完全赞成的,都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难道还要临阵犹豫放虎归山吗?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李长安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她也不会因为知道武惠妃会因杀三王梦魇就试着劝她不要做此事。
只是废太子也未必要取对方性命嘛,尤其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过关的情况下。李长安觉得武惠妃未必不愿意停在“废为庶人”这一步,毕竟前面有李承干的例子,废为庶人已经和皇位没关系了。
那到底其中是哪步出了问题,使武惠妃促成李隆基赐死三王呢?
李长安觉得十之八九和李林甫脱不了关系。李林甫还有一个外号叫做“破家宰相”,就是说他这个人心理变态,成天琢磨着怎么把别人全家都杀了,从历史记载上看他的确也是这么干的,做宰相十九年迫害了数不清的忠良。
“唉。”李长安叹了口气,只觉得发愁,她猜测归猜测,可目前也没有能力干涉得了武惠妃的想法。
武惠妃对她目前也只当做逗乐的小宠物养,金钱什么的从指缝里漏一点出来拿着逗逗她无妨,可大事上肯定不会听她的意见的。
算了,她发愁也没用,她还是先想办法把自己的茶叶卖好吧,若是她有机会改一下武惠妃的命运那就尽力,没机会也没办法,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李长安转念一想,摇头不再猜测李林甫今日来此的目的。
回到自己的寝殿,李长安珍重的将那一沓颜真卿送给她的颜真卿手写版儒家经典放到了书架上,又把夹着to签的那本《论语》放回书包,再从多宝盒里拿出武惠妃送她的那三十亩茶树田地契,打算明日出宫去找沈初。
也不知道她老师知不知道怎么提高茶树收成……大学教授会种地很合理吧?
“阿嚏。”
升平坊内一处宅院中,柳树刚冒新芽,正月的风还有些寒冷,一个正蹲在地里身着胡服的女子被寒风吹得一激灵,站起身从一侧的月牙凳上拾起了自己带着毛边的猩红斗篷,披在了肩上。
她看着面前长势正好的麦芽,沉思不语。
这是她上年九月下旬种下的冬小麦,如今才刚刚冒出一点绿芽来。
地方太小了,只有这么一点地方种小麦,根本没有充足的样本。
她在西郊倒是还有个庄子,只是那庄子面积也不大,且那庄子要供应她和妹子二人的日常花销,轻易动不得……
“阿姊。”
就在她沉思间,一道欢快的声音打破了她的思绪,裴素扭头看向来人。
来人亦是一个约莫二十五岁的青年女子,长相和裴素有八分相似,只是身材要圆润上一些,这是她的同胎妹子,裴芸。
裴芸手上端着一盘馒头,笑嘻嘻看着自己的双胞胎姐姐:“舅父让我们明日随他去长安郊外踏青。”
裴素冷哼一声。
“踏青是假,给你我相一个夫婿是真吧。”
她们过来之后的这五年,那个名义上的舅父陈升就一直琢磨着将她们嫁出去换两门好夫婿,最好能凭着“裴”这个好姓氏找两个能替他儿子谋官的好亲家。
五年前这破落户老头甚至要将两个如花似玉的侄女同送给一个名为吉温的奸佞之辈做妻妾,气得这一双年华正好的姐妹喝药自杀,这两个躯壳中才换了魂魄,也就是仗着父母早亡欺负两个孤女罢了。
“已经推脱了两回了,总不好再推脱。”裴芸叹了口气。
阿姊和她都不擅长人际周旋,偏偏穿到这样复杂的家庭,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第一回看到玉真公主的孩子。
没错,玉真公主虽然已经出家为道了,但是个人的私生活丝毫不受影响,不但有情人,还有两个儿子。
玉真公主的情人还是挺出名的,他叫张果,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平平无奇,可等他老了以后……世人尊称其为“张果老”,就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也是个道士。
“倜儿打小就羞涩不敢见人。”玉真公主看着张倜忙不叠跑开的背影无奈道,口中说的虽是责怪之语,可脸上却带着宠溺。
却又转而捏了捏李长安的脸:“安娘今日怎得空来找姑母?”
李长安乖乖站着,任由玉真公主捏她的脸:“姑母,我想出长安玩一趟。”
“想去哪儿玩?”玉真公主笑道,“我在王屋山还有一处道场,那儿离长安离得远些,我带你去那可好?”
“我要去荆州。”李长安眨眨眼。
玉真公主没有问为什么要去荆州,只是想了想道:“那你带足人手便可,若是阿兄问起来,我便说你是去荆州为我寻一卷道经。”
玉真公主是个妙人,她怕麻烦,也懒得刨根问底,总归现在大唐对公主的要求已经很低了,只要不造反就行,嚣张跋扈多情随心所欲一些都不叫个事。
她自己都常年在外游历四方不愿待在长安城,所以玉真公主也只当李长安也是如她一般厌倦了长安城,想出去散散心罢了。
至于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玉真公主也不想问明白。
有了正大光明的借口,李长安就快快乐乐的奔向了荆州。
荆州是个好地方,上溯巴蜀,下可去扬州,乃是唐代贯穿南北的咽喉,它在大唐还有另外一个别称叫做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的确是山多水多,就是怎么没听到猴叫呢。”李长安站在甲板上,对坐在她身侧的沈初道。
她还想听听两岸猿声啼不住呢。
她不是一个人来找张九龄的,而是拖家带口把沈初和裴家姐妹都给带了过来。
荆州就很适合种粮食,唐朝的气候湿润温暖,江陵已经算是江南之地了。正好张九龄在此做长史,裴素裴芸在这边改进粮种,有张九龄罩着也方便些。
至于沈初,则是李长安专门把他拉过来上考前辅导班的。
明年就是科举年,张九龄曾担任过数次科举主考官和出题人,属于是大唐版的顶配肖秀荣了。现在的科举考试一次也就录用二十来个人,报录比极低,为了确保自家老师一定能考上,李长安可谓是费尽了心血。
“老师,你可一定要考上进士,才对得起我这些年含辛茹苦的付出啊。”李长安稚嫩的小脸上露出了沧桑的表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