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唐]大唐长安 > 第030章 第 30 章

第030章 第 30 章(1/2)

目录

第030章第30章

均田制其实已经是一个十分完善的制度了。

均田制自北魏冯太后起开始实施,朝廷将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朝廷缴纳租税,百姓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拥有权,已经近似于田地国有化了,这个政策遏制土地兼并,能使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府兵制就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选良家子作为府兵,免税,若是立下功劳还能授勋,太宗时期短短数年内大唐由隋末的弱小恢复到能够连年发起灭国战争就是多亏了这个制度。人人想要立下功勋,想要获得更多的田地。

正如《木兰诗》中一般,花木兰的父亲就是军户,花木兰替父从军就需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也就是府兵自备马匹和兵器出征,立下战功后又可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获得授勋,实现阶级跨越。

不过再好的政策也有空子。均田制中分给百姓的田地为一人百亩,其中八十亩田地百姓死后就要归还给朝廷。而考虑到桑树果树种植需要很长时间方能收获,所以另外二十亩在百姓死后不会收回去,会留给他的后代,也就是永业田。

只是唐之前连年战乱,人少地多,用这个政策合适,可大唐如今建国百年,境内的土地早就分完了。一代人有二十亩永业田,只需要五代人,就能留下一百亩的永业田,大唐的耕地就这么多,从贞观到开元人口翻了三倍,耕地可翻不了三倍。

而且大部分大唐人实际上是分不到二十亩永业田的,或许偏远地方之人能多分些,可人口稠密的州县根本没有那么多田地可分。

可若只是这么简单,顶多就是百姓分不到土地罢了,如何又会涉及世家土地兼并呢。

李长安晃了晃脑袋,她翻了一整日的田地薄册,看得头晕眼花的。

整个荆州三分之一的耕地居然都在世家大族手下,还大多不是本地的世家大族,而是外来的关陇贵族,五姓七望一家没少。大唐才建国一百来年,关陇地区贵族的手居然已经伸到了位于南方地区的荆州。

世家大族能够进行土地兼并还得从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说起,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平民多数都依靠着世家大族活命,他们自愿做世家大族的奴隶,住在世家的碉堡中给世家大族做私兵抵抗胡人。

杨坚为了能够编户齐民,也就是安定流民,所以下达了一道旨意允许奴婢授田,也就是奴婢也能分到田地。

世家大族就钻了这个空子,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势保证他们的每一个奴婢都能分到足额的好田,若是奴婢死了,则再由其他奴婢顶上。普通平民不一定能分到足额的田地,世家大族的奴婢却能分到最好的田地,甚至他们还不用缴纳税赋……累代积累之下,这片土地上最好的田地就都到了世家手中,形成了土地兼并。

到了开元年间,一方面是世家和权贵土地兼并,另一方面是大唐人口增多土地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再有一点就是对外扩张已经到了这个时代所能到达的极限,没有军功可立,唐朝的科举也还不够公平,平民的上升通道被堵死……

难怪后世分析,安史之乱并不是普通谋逆的战乱,而是一场大唐内部的博弈呢。

李长安和沈初熬了一夜,也没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这件事。目前来看最好的方法是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加上引进粮种能保证人口上限提高到一亿五千万人,只是知道容易,做起来却难,世家大族必然会拼尽全力阻碍这项政策。

“天下百姓,何其难啊。”沈初顶着一双熊猫眼哀叹了一声。

他显然十分失望,哪怕是学富五车、满腹诗书,可这些书中的知识在现实面前却毫无用处。

沈初竟然也升起了心灰意冷之感,他叹道:“百无一用是书生。”

李长安无语的瞥了沈初一眼,毫不客气:“老师莫不是这段时间学写诗学的走火入魔了?”

“什么都不做才百无一用。”李长安摸了摸下巴,“只要我们师徒齐心,一起匡扶社稷,老师您日后必定能入凌烟阁,便是书生也能搏一个万户侯。”

“往后的事情往后再说,老师您现在就是愁死也一点用处都没有,您又不是杜甫,杜甫忧愁人家能写流传千古的好诗,您忧愁就只能晚上睡不着……”李长安小声道。

沈初怒视李长安,咬咬后槽牙,觉得自己上辈子是个杀猪匠,这辈子才会摊上李长安这样的学生。

现在这种国家政策李长安有再好的办法也不管用,当务之急是她先积累一点基层经验,知道天下百姓需要什么,要如何去解决。

李长安找到了正在写书的张九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你想去当村正?”张九龄从纸堆中擡起头,诧异的看着李长安。

李长安纳闷道:“难道当村正还要限制籍贯吗?还是限制性别?”

“这倒没有。”张九龄表情微妙。

只是旁人都是拼了命的往上爬,李长安这等放着正一品的公主身份不用,反而想要当一个不入流村正的人,张九龄活了六十年,也是头一回遇见。

“村正也需要登记在册。”张九龄提醒李长安。

她总不能拿着公主的身份证明去官府登记。

李长安迅速改口:“哦,不是我想当村正,是孟浩然想当村正。”

张九龄:“……”

梦想是隐居田园,睡到自然醒的孟浩然会想当村正?那可是个懒得连幕僚都不想当的家伙。

“孟浩然不也写过‘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嘛,可看孟夫子还是有为官之意的。“李长安振振有词。

“老师在此等我一会,我这就去问孟夫子愿不愿当村正。”

两个时辰之后,李长安就拉着迷迷糊糊的孟浩然回到了张九龄的书房。

张九龄看着一脸懵懂的孟浩然,揉了揉眉心:“你怎么也陪她胡闹。”

“大鹏年少,亦有忧国忧民之志,我又岂有推脱之理?”

也不知道李长安到底给孟浩然说了什么,孟浩然语气激昂,面上还带着慷慨之色,仿佛不是让他去当一个小小的村正,而是让他去当大唐的宰相一般。

张九龄沉默了,他答应了孟浩然的请求,随意找个了借口打发了孟浩然,把李长安留了下来。

“他性格单纯,你莫要欺负他。”

李长安大惊失色:“这可是孟浩然,我敬仰都还来不及,怎么会欺负他呢?”

从《春晓》到《过故人庄》,这可是她从小背到大的诗人。

张九龄狐疑的看了李长安一眼,勉强相信了她,挥挥手让她离开了。

最后孟浩然也没有成为村正,而是成了一个县令。

唐朝施行科举制和察举制并用,太宗曾下诏,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可以举荐人选出任县令,所举荐的县令也属于高级官员的政绩之一,若是所举荐的县令犯了罪,举荐人还要被连坐。

荆州是上州,荆州长史是从五品上的官职,正好能有权力举荐县令,加上荆州刺史是张九龄的熟人,所以任命孟浩然为县令一事颇为顺利。

这位荆州刺史说起来李长安也认识。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就是出自李白写给这位荆州刺史韩朝宗的自荐信《与韩荆州书》。

只是这位韩荆州以举贤才闻名,最后却也没有举荐李白。

孟浩然也不知道自己本来只打算做个村长,为何最后却成了县令。

本来自由自在的做着幕僚,忽然就成了终身制的大唐官员。

直到走进衙门的时候,孟浩然依然是懵懵的。

他怀里揣着李长安塞给他的大唐基层官员技能指导书目前张九龄只编好了

第一章的第一句,他曾给族中幼年弟妹开过蒙,八岁开蒙的弟妹一日能认识这一句话中的所有字就算不错了。后来他知道李长安已经识字以后改了规划,打算教李长安熟读学而篇的前三章。

只是某人并不是真小孩,在颜真卿教她念过一遍之后李长安就告诉颜真卿她之前已经学完了《论语》,会读会背知道文章意思的那种。

于是颜真卿问李长安学过什么。

“《论语》会读会背,《诗经》会读大部分会背,《尚书》看完了但是只会背一部分句子……”李长安数着。

其实她会的更多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发展脉络、词的发展脉络,各类文学体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以及它们的意义……这些东西。毕竟她学的学科叫做古代文学史而不是儒家经典文学。

颜真卿沉默了。

他看着面前的小姑娘,真情实感发问:“公主到弘文馆中寻我等是想要学习什么呢?”

“我阿娘觉得我字写得跟狗啃的一样。”李长安沉痛道。

然后颜真卿就看到了李长安狗啃一样的字。

颜真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于是颜真卿就自己写了一行字,再让李长安照着他的字临摹,李长安写的十分认真,只是一天下来进步不大。

李长安:颜真卿当我老师我能赖着他一辈子!要是进步太快往后他觉得我能出师了怎么办?在我把他全家男女老少祖孙三代都搞到手之前我是绝对不会出师的!

如此又过了三个时辰,中间李长安还在颜真卿家中吃了一顿饭,颜真卿对自己这个新学生颇为赞赏,特意给李长安亲手熬了碗茶汤。

颜真卿钟爱吃茶,还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传世。李长安一边回想着她知道的东西,一遍痛苦地咽下了这碗加满了花椒和盐的茶末汤,还要含着眼泪夸好喝。

直到天色将黑,李长安才依依不舍地起身告辞,临走之前还摸出了一张白纸眼巴巴看着颜真卿。

“我听闻常有师长给后辈赠言勉励,老师可否赠我一言?”

颜真卿耳尖又红透了,大唐读书人之间的确有这个相互赠诗赠文勉励对方的习惯。

他也不好意思辜负李长安期盼,干脆接过李长安递过来的毛笔,沾满墨水,一挥而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以孔子之言赠刚开蒙的学生,再恰当不过。

“还要写上‘赠李长安’,还有署名和印章。”李长安看着颜真卿署名,又盖上了他的私印,欢呼一声,等墨迹全干了以后才小心翼翼将此页纸夹在书中放入书包里。

这是颜真卿的亲笔to签啊!

直到回到长清殿,李长安依然高兴的晕乎乎的,直到在长清殿中看到了一个身着紫袍、面有美髯的中年男子,她脸上的笑容才骤然消失。

这个人她在除夕夜宴上见过。

李林甫,现在大唐的中书令,也是实际上的第一实权宰相。

先前李长安只知道“野无遗贤”这样的荒谬事和他有关,上次她在沈初那里狠狠补了一番目前的要紧人物历史,对李林甫才忌惮起来……虽然说现在她忌惮李林甫也没什么用。

能臣奸相,和秦桧一个评价。

这个时间点他来找武惠妃也只可能是为了一件事废太子。

武惠妃不可能放弃废太子,武惠妃和太子李瑛之间如今已经是你死我活的局面了,这么多年武惠妃一派势力和太子李瑛一派势力水火不相容,二人已经数不清给彼此下了多少绊子。

如今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太子李瑛若是上位,武惠妃一派必死,武惠妃若是成功废太子,太子一派的官员也必定被全部处置。

对武惠妃想要废太子这个想法李长安是完全赞成的,都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难道还要临阵犹豫放虎归山吗?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李长安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她也不会因为知道武惠妃会因杀三王梦魇就试着劝她不要做此事。

只是废太子也未必要取对方性命嘛,尤其是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不过关的情况下。李长安觉得武惠妃未必不愿意停在“废为庶人”这一步,毕竟前面有李承干的例子,废为庶人已经和皇位没关系了。

那到底其中是哪步出了问题,使武惠妃促成李隆基赐死三王呢?

李长安觉得十之八九和李林甫脱不了关系。李林甫还有一个外号叫做“破家宰相”,就是说他这个人心理变态,成天琢磨着怎么把别人全家都杀了,从历史记载上看他的确也是这么干的,做宰相十九年迫害了数不清的忠良。

“唉。”李长安叹了口气,只觉得发愁,她猜测归猜测,可目前也没有能力干涉得了武惠妃的想法。

武惠妃对她目前也只当做逗乐的小宠物养,金钱什么的从指缝里漏一点出来拿着逗逗她无妨,可大事上肯定不会听她的意见的。

算了,她发愁也没用,她还是先想办法把自己的茶叶卖好吧,若是她有机会改一下武惠妃的命运那就尽力,没机会也没办法,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李长安转念一想,摇头不再猜测李林甫今日来此的目的。

回到自己的寝殿,李长安珍重的将那一沓颜真卿送给她的颜真卿手写版儒家经典放到了书架上,又把夹着to签的那本《论语》放回书包,再从多宝盒里拿出武惠妃送她的那三十亩茶树田地契,打算明日出宫去找沈初。

也不知道她老师知不知道怎么提高茶树收成……大学教授会种地很合理吧?

“阿嚏。”

升平坊内一处宅院中,柳树刚冒新芽,正月的风还有些寒冷,一个正蹲在地里身着胡服的女子被寒风吹得一激灵,站起身从一侧的月牙凳上拾起了自己带着毛边的猩红斗篷,披在了肩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