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小神医寻亲记 > 第 85 章

第 85 章(1/2)

目录

第85章

江叔珩才刚回安泉县的时候,就已经叫江道派人去渝州找姜朔,一找大半年,期间一直有收到江道每有一点线索就送回来的回音,最后查到渝州疑似其老家的村子。

里头一户姓姜的人家,说是曾经,家里头有个行六的儿郎,小小年纪就特别聪慧,村里头的老先生特别喜欢他,所以便是这姜六家贫,花不了钱银供他进学,老先生还是愿意免费教他认字,并且给他取了个名叫姜朔。

而这姜六也勤快,老先生教他读书认字,小小年纪就帮着照料老先生的起居饮食,对其如亲生父亲一般。

等老先生渐渐老得走不动了,姜六也长大了,十二岁那年,待老先生过身之后,便跟家里辞行自去闯荡去了。

姜家的人也没阻拦。

一来姜家就一普通农家,没甚家底,多一张口还得管多一碗饭,

二来家中儿郎多,少了姜六一个人,也不怕没有儿郎侍奉长辈,

三来,人人都说这姜六非凡人,特别跟着老先生认了这么多年的字,姜家对读书人的姜六有点怵,没人敢做姜六的主,

最后,是姜六十是他们这个家里头最出息的儿郎,放他出去闯荡,万一,闯出了什么名堂呢?能赚回钱银带携他们这些穷光蛋,不是好事一件么?

所以姜家的人拾掇了没有补丁的一套衣裳,家中辛苦存下的半两银子,全都给了姜六,就希望他日后出息。

后来姜六就很少归家了,因为姜家的人两三年都见不着他的面一次,但姜六时常有托人寄信回来。

从寄回来的口信或者书信中,江道等人撸清了离开村子后,这姜六的踪迹。

一开始姜六还只是出去了村落所辖的县城,混了一年半载,没赚到多少钱银,不过每年年节时归乡,都会带了些布匹物资跟豚肉干货。

后来姜六大着胆子敢去州府了,在酒楼粮店给人做跑堂,做学徒,后来还混上了账房小伙计,这个时候的姜六便开始给家里头定时送点钱银回来了,也不多,一两二两的样子。

但这一两二两却也是农家一两个月的嚼头,所以收到银子的姜家人更高兴了,以为让姜六去闯去拼没错,甚至也怂恿家中的其他儿郎也去外头闯荡闯荡。

再后来,姜六回家的时候就少了,据说剑南道各个州府都走了一遭,听说江南富庶,还特别去了江南一趟。

不过回乡少了,托人拿回家来的银子却多了。

五两六两,十两八两,大概是谨慎的缘故,每次都托不同的人将钱财物件送回来的,每次送的也不多,不过一年下来,前前后后,拢共拿到手的银子,都不下五十两,多的时候还能有上百两。

姜家的人就靠着姜六寄回来的钱银,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吃得好了穿得好了,还将家里头又破又老的房子翻新了,姜家的儿郎渐渐都挺起腰杆做人了。

招惹得村里头的村民好不嫉羡眼红,都想将自家的闺女嫁过去。

钱银不断,却没见着姜六郎回乡,姜家的长辈也渐渐未免替他操心起来。

姜六郎干的是什么差使,怎么能赚得到这么多钱银?

姜六郎现在长什么样了,过得怎么样?

姜六郎都快十八岁了吧,是不是该成家立业了?

而江道也特别打听了一下这姜六郎的人生大事——因为侯爷是要给自家大娘子找亲爹,那自然得查清楚姜六爷的婚姻情况。

而后听姜六郎的阿爹说,姜六郎曾经寄回来一封信,是他在什么常州的时候连同银子一块儿寄过来的,提了一句认识的一位陈家小娘子。

因为往常姜六郎寄回来的信都只说些细细碎碎叮嘱的东西,从来没提过自己的事,现在居然会把一位小娘子的事写下来,这简直是特意跟家里头的人家提的,怕不是姜六郎给自己找的媳妇儿。

那时候姜六郎的阿爹阿爷跟阿娘阿奶叔叔婶婶们都高兴得很,以为距离出息的姜六郎领着这位陈家小娘子回来乡里头成亲不远了。

姜家的儿郎娶媳妇,不得领回家给双亲看看?

姜家的人等啊等,却没有等来姜六带着陈家小娘子回来的消息,而是等来了姜六要去京城的口信。

再接到姜六郎的信,便是姜六郎自叙自己已经到了京城,跟着很厉害的东家做活,让姜家人不用操心,那信上语气平淡,再没提过什么陈家小娘子半句话。

于是姜家想看姜六郎找的小媳妇的心思便淡了。

也罢,如今姜六郎上头的几个郎君都成家有孙辈了,对于姜六郎成不成亲的事儿,也不急迫——他们受了姜六郎那么多好处,姜六郎爱谁谁是谁谁,该怎么着怎么着。

都是比他们都能干的儿郎了,不能苛求太多。

后来,姜家得到姜六郎的信儿便更少了,但每回姜六郎托人带回来的银子却更多了,知晓了姜六郎在京城一户很厉害的人家里头做事,还渐渐做了个管事。

听闻后来还结识了一个贵人,竟然做了个小官,若是事情顺利,还能做大官。

姜家高兴得合不拢口。

只是两年后,忽然收到了姜六郎托人送回来的最后一封信跟一笔钱银,信上说自己的东家招惹上了大麻烦,可能会殃及自己,叫姜家的人低调行事,还叫他们千万不要承认自己做官的事,那些他寄回来的信笺,统统烧掉。

姜六郎说得严重,带信函回来的人也严肃提醒他们。

姜家人怕死,赶紧将这些年来珍藏起来的姜六郎的信件,一把火全烧了。

那之后,姜家人就再也没有收到过姜六郎的消息跟银子了。

所以江道回来安泉县江府回禀调查结果时,是一封信件也没有。

“姜六叫姜家人烧掉信件,保密自己当官的事儿,不再传消息给姜家人,是在什么时候?”江叔珩听江道汇报完大半年来搜查到的消息,默了许久,才问。

“侯爷,应该是六七年前的事了。”

六七年前,那便是他中了韩甚的奸计,对付东宫那群太子诸臣的时候。

渝州人士,又叫姜朔,在家中行六,曾经在京城替很厉害的东家办事,这东家,怕不是崔氏,后来做了个小官,那贵人,或许就是先太子。

六七年前,估计这位姜六郎怕被他清算,危及老家的人,所以先跟家里头的人掐断联系,还把与自己相关的证据销毁。

另外还有,他曾经去过常州,应该是苏州辖下的常州府吧,蝉娘的老家不就是那里么?

姜六郎去了常州府闯荡,认识的那位陈家小娘子,估计就是陈芸娘。

当年两人发生了什么曲折不得而知,但姜六郎与陈芸娘定是两情相悦过一段时日,后来一个人去京城奔前程去了,一个人嫁进了林家,生下了蝉娘。

都对上了。

这姜六郎,怕就是他要找的姜叔珩了。

那他还活着么?

“那最近几年,姜家的人没有再收到过姜六郎的消息了么?”

江道摇头,“据说那一次后,姜家再没有见的姜六托人带回来的口信或者是物件钱银。他们都以为姜六在官场招惹上大麻烦后,人已经没了。”江道略显踌躇,“不过……”

“不过什么?”

“不过姜家的郎君,最近几年,运道好得不得了!”

知道姜六可能招惹来了大祸,一开始姜家人还忐忑不安,终日惶惶然过活,在村子里头是低调得不得了,就怕姜六当官后犯的事儿牵连了他们。

不过一两年后,发现没有姜六的消息,但同样也没有京城方面或者官府方面的人来找他们的麻烦,所以姜家的人松了口气,将这事掩埋不说,继续照常过活。

这些年来,虽然没了姜六寄回来的钱银,但日子也越过越好。

姜家到县城做活的郎君们,都找到了不错的活计,其中两个还都在当地的一家米粮店做活,月钱也高。

在村里头做农活的郎君,有一次还在自家田里挖出了一包无主的钱银金玉,据说价值千金。

用这笔钱银,那姜家置办了不少田产,又将孙辈们早早地就送去书塾念书。

毕竟已经有一位姜六郎通过念书识字在外头闯荡出名堂来了,虽然最后结局不如意,可到底也给姜家带来了天大的好处,自家也是出过当官的人家了。

他们多送几位儿郎们去进学,指不定还能读出个什么名堂,或许还能比姜六运气一些,做个让姜家扬眉吐气的官儿。

甚至儿,到京城去,帮忙查查他们的六叔,到底是怎么回事?死没死?若是冤枉的,还能在做了大官后,替自家六叔主持公道,伸个冤什么的。

姜家人如今的日子过的红红火候的,旁人都以为他们家是否极泰来了。

“江道你以为这很可疑?”

江道点头。

首先,姜家如今在外闯荡的郎君们才能并不突出,却都比旁人气运好的找到了东家,若说这就是他们本事,那田里挖出无主的钱银,简直是无稽之谈。

他打听过,那发现钱银的田地,往年都是拿来耕种的,一般人怎么可能费这种劲将钱银藏到姜家的地里头,不是活该给人送钱银么?愚蠢。

但,若不是愚蠢,就是有人,用这种方式打算给他们送钱银的呢?

什么人,会给姜家的人送钱银,而且还有能力送这么大一笔钱银?

“姜朔。”江叔珩喟叹,悬起来的心安稳落地。

这位姜六郎没有死,但不方便在姜家人跟前露面,所以在暗处默默扶持自家的亲人,还用在自家田里埋下宝藏的方式,给自家送钱银。

姜朔没死,那就太好了。

蝉娘的亲生阿爹还活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