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小神医寻亲记 > 第 83 章

第 83 章(2/2)

目录

姜朔将这几日相同米粮店的定价记录排放在一起,上下看了看,摇头:“不了,明日起,我们收手。”

“六爷?”管事们愣了。

“为何?这趋势明明大好!”其中一个管事不解。

“米价涨太快了,眼下不仅是户部的官员在查,据说还出动了刑部的人,我们谨慎为妙。”姜朔摇头,指着记录下来的米价道,“而且,朝廷不可能放任米价继续狂涨下去,我估计,就在这两日,户部怕是要正式进行干预了。”

“六爷你是说,朝廷要放粮,抑制米价吗?”崔奕之忍不住问。

“没错,四十二文钱已经是历代米粮的最高价位了,再涨,不仅民怨难消,且也会让朝廷难以控制,我们已经大赚了一笔,切记不可太贪。”姜朔道。

之前先后派人到雍州,京畿村落高价购粮的,正是崔氏与姜朔。

“待户部放粮,米价定会回抑,而且我们的十里米粮店已经被户部的人盯上了,不宜轻举妄动。”姜朔道,“将米粮留着,来年还有一场大事要做。”

“这?”管事中有惋惜者。

姜朔看向崔氏父子,“十一公子,你怎么看?”

“叔珩贤弟说得是。”崔景明点头,而后毫无目标的左边看了一眼,右边也看了一眼,“听六爷的。”

“明白,老爷!”

但次日,没有如姜朔所说的,户部放粮,那米价继续涨到四十五文钱。

京城里头,依旧有不少掺和进来的大户们,买的买,卖的卖,疯狂推高米价。

看着已经无力购买的高高在上的米价,城中一时不知多少百姓望米兴叹,惶恐难安,唾弃诅咒!

身为城中百姓一员的刘无疾一家子,瞧着那触不到的米价,听着买不到米粮,甚至连其他口粮也高涨起来,导致快连杂粮也吃不起的左邻右舍叫骂哭泣,连连摇头。

“今日的米价多少?”刘无忌问出门回来,表情复杂的大儿子。

“四十八文钱,呔,这比我去剑南道一趟,辛辛苦苦采买药材卖的价钱高多了。”刘大郎君愤愤然,“我要是知晓今年儿米粮这般高涨,我从剑南道直接买两大车稻米回来不好么?”

“啧,你这什么心思,都是歪门左道!”

“爹,我家米粮够吃吗?”刘大郎君忍不住担心。

得等开春,有米粮能运进京城,怕是得至少还要两三个月呢,他们这些在京城里头的老百姓,平时钱银不丰,都是快缺粮了才去米粮店里头直接买的主粮,哪里有囤粮意识!

若吃完了现成的,那城里头的米粮卖完了,他们上哪儿找粮去?

“过完年节的份量是有的!”刘无忌叹息,“我想,这事儿闹得这般大,朝廷也不会不管吧?”

朝廷自然是得管的,因为坊间民怨载道,才被新上任的不良帅跟不良人压制的百姓,将这股怒意,很快转嫁到了皇帝身上。

不仅无视不良帅跟不良人的监管,不顾性命危险在米粮店聚集闹事,甚至还爆发了一阵又一阵控诉当朝圣人无能、百官无用的游街民潮。

这个时候,京城的百姓,甚至皇帝以及文武百官,都不知道,雍州等靠近京城的州府,都出现了相似的暴动!

韩甚不得不紧急传召百官商讨对策。

在米价涨到四十八文钱的第二日,官府方面昭告圣意,开仓买粮平价,在京兆府,长安县以及万年县衙开卖,以平时十六文钱的价格售与百姓。

闻知此事的百姓纷纷涌向县衙买粮,排起了长长队龙。

米粮店等式人去楼空,毕竟,四十八文钱的米粮价钱,比起十六文钱的米粮价钱,不是个傻子都知晓如何选择。

原本守着一袋袋米粮等着再赚一波的米粮商傻了,买了一袋袋高价米粮的世家大族们,也傻了。

回过神来,迅速将米粮价钱从四十八文钱降到四十文钱,三十五文钱,三十文钱……一降再降,始终难以脱手,等见着坊市间米粮行一片哀鸿,不得不红着眼睛滴着血将米粮价钱低到二十二文钱时,才陆续有人来选购。

但,并不是百姓,在这般显眼的时候,不去官衙买粮,而去米粮店买粮的几个人,是十里米粮店的伙计。

便是李尚书跟苏侍郎一度怀疑与擡高米价有关联的那家米粮店。

亦是姜六爷闯南走北开的一家小小的米粮店。

李尚书与苏侍郎之所以会盯上十里米粮店,是因为曾经有人在城外的村子里头,见过他们的伙计去跟村民采办当季稻谷,去追查时,那十里米粮店的人亦供认不韪。

“李大人,苏大人,我们十里米粮店,在京城已经营业了五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你们若不相信我们,可以问问左边右边的商铺,咱们米粮店平时是不是安安份份做营生的人?”

“您俩要说我们去村子里头收购米粮可疑,嗐,两位大人不偌去其他米粮店问问,他们往常儿,是不是也会派管事伙计啥的,去村落里收粮?”

“怎么我们十里米粮店就能从村民农庄里头选购得到稻米?嗐,咱们气运好呗,我们这家店也不大,所以那货源自然不比别的米粮店多,所以平时除了派人去江南运送米粮回来,每年秋季都会亲自跑京城外头几个州府买粮,不然咱们就买不到粮。”

“今年儿亦是如此,所以比别人都快一步,自然就能买到粮了。”

“你说我们的米粮买的时候是二十四文钱?那当然,咱们去到村落的时候,他们说要是低于这个价钱不卖,而我们不买,这米粮店里头就没有货物出售,那怎么行?所以我们就买了。”

“我们那时候怎么知晓这粮价是被外地的行商擡高了呢?现在听大人们说才知道啊!”

后来调查十里米粮店,发现他们果真每年都派人去京城外的村子收粮,往常开价很正常,只有今年才以二十四文钱的定价收购了农户的余粮,似乎,并没有问题。

当然,随京城内的米价高涨,十里米粮店亦随之涨价这事,间间米粮店皆是如此操作,为此事追究他们的话,那等于要将城里头的米粮店都全部追究一番,并不适合。

而这个时候,米粮店都在降价急着卖粮的时候,这十里米粮店反向操作,用二十二文钱的定价去买米粮店的米?

这当然地又一次引起了相关人士的注意。

“这个,大人您是不知道,咱们东家是江南道人,每年开春后有会有汛水高涨,洪涝灾患,故而在来年开春之时,我们东家都会派咱们米粮店运送一批口粮回老家赈灾接济接济父老乡亲,这事儿我们也是年年干的,您也可以同样问问附近商铺的伙计掌柜的,是不是这样?”

“往年咱们都是送自家买回来的余粮,可今年形势不大一样,咱们店里头的仅有的供粮都卖完了,这不,未雨绸缪,也得购置一批米粮回来,那官府放的粮,又不可能卖给我们米粮店,那我们只能够去买别家米粮店的口粮了,我这还是高价买呢,二十文钱,比官府的定价都高了六文钱,这么高价,我们也不舍得啊,奈何怕来年没粮赈灾,东家责怪!”

“若是黄大人您不允,那咱们再等些时候,等粮价跌回十五十八文钱再买,行不?”

刑部被调来与李尚书苏侍郎等人一起查办这起哄擡粮价案的,恰是黄令史黄大人。

黄大勇早在米粮价格飞涨的时候,便被授命协助户部查办此案。

在京城如此多的米粮店里头,十里米粮店不是唯一一家从京畿地区的村落里头跟村民采购米粮的,但却是唯一一家采买得最多的。

故而才会引起了他们这些查案人员的怀疑。

虽然十里米粮店的给出的说法,都能得到佐证,但黄大勇直觉,这十里米粮店不一般。

他早从官府方面查到了十里米粮店是江南一个陈东家开的,但这位陈东家常驻江南主店,这京城的分店,主要由眼前这个叫陈四的掌柜打理。

在京城已经经营了五年,没错,缴税记录上亦是五年。

常年与附近村落百姓采买米粮,亦然,有亲眷在附近村落的人家均可以作证。

每年开春会从京城运送一批赈灾粮回江南,亦不作假,左右商铺见证过四回。

而且他们当真是气运好得很,朝廷干预,米价大跌的时候,店里头的供粮将将卖完,他们说要去别的米粮店买粮,亦很正常。

这么看来,十里米粮店可当真是一点儿错处都寻不出来。

可是,多年办案的直觉,告诉黄大勇,这十里米粮店有问题,就是他常年办的案子,很少接触这等类型,一时半会儿,根本察觉不出来可疑之处在什么地方。

但现在查不出来,不要紧,十里米粮店算是在他这儿上了册子,记住了。

所以眼看着京城里头的米价,伴随着无数米粮店的东家跟买了高价米粮却砸在手里的世家大族的怨恨哀嚎,一天天跌落回十八十五文钱的时候,看再查也查不出什么线索,黄大勇决定暂且不跟这个案子。

十里米粮店于是放开手脚,开始到别的米粮店大肆买粮。

现在开始,他们才算开始囤货,为来年的大事做准备。

而这一切,亦成为了开春那一起大事件的祸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