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小神医寻亲记 > 第 75 章

第 75 章(1/2)

目录

第75章

当其时林幼蝉是不敢回邵县丞这个问题的,直到两刻多钟后,邵嫂子渐渐停止流血,气息渐渐缓和过来后,起色好转,她再次诊脉,才敢道确实无事了。

这亦得归功于平时邵家对邵嫂子照料得好,邵嫂子的身体底子又强,是以才在产前那么一遭后,能坚持了下来。

不过到底还是伤了根本,日后得好好将养才行。

邵县丞见找来的蝉大夫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孩子,还救了自家媳妇,对她是千恩万谢。

徐攸亦深深谢过蝉大夫愿意帮忙。

“还是多得有蝉大夫,原本百草堂跟仁和馆的大夫们都觉得邵嫂子这回是没得救了,我才斗胆请蝉大夫一试的,没想到蝉大夫当真把人救回来了,果真是妙手回春。”

江首辅积威甚重,当在县衙提及他新认回来的闺女时,县衙里头的官吏均对江首辅此人跟其千金都表露出避之不及的态度,但真实接触过蝉大夫的徐攸,却始终相信蝉大夫的人品。

故而得悉她与封勋为安国侯的江首辅回来安泉县丁忧时,其他官吏跟百姓皆颇有点惴惴不安,可他却是不怵的。

这也是他见百草堂跟仁和馆均诊断邵嫂子救不回来后,第一时间敢去找江府请蝉大夫救命的缘由。

安泉县是个小县城,这百草堂跟仁和馆自然也是个小医馆。

百草堂还算是大的医馆的分堂,仁和馆更不用说,是安泉县本地人开的一家医馆,这两家便算是本县最知名的医馆了。

但邵嫂子这临产的遭遇,两家医馆的大夫均束手无策,徐攸亦是心中无奈。

“到底百草堂跟仁和馆的大夫对接生这等事情,没有一般的稳婆有经验,但稳婆的接生水平,亦不算高明,尤其是小县城的稳婆,那跟医馆的大夫医术相比,皆是半斤八两。”

徐攸已经来安泉县几个月了,慨叹,“平时看些寻常的病症自然应付得来,但若是稍微有些难度的病症,在县城治不了的,没有条件的便是等死了,若有条件的,均会到陵州,成都府甚至是到外地寻名医去。”

“那不是有太医署吗?”林幼蝉奇怪。

她在京城的时候跟葛太医跟何太医打交道的时候,听闻过,大盛朝的每个州郡都设有太医署,并且每个太医署都有分派大夫,典药,博士等,除了负责为百姓低价治病,还会不时地给当地大夫传授医术。

安泉县所在的陵州就应该有一个太医署。

徐攸苦笑:“没错,陵州是有太医署,可太医署光给州府跟附近县城的百姓治病就忙不过来了,若想到太医署去习得医术,只能各县城的大夫自己去陵州寻太医署的大夫切磋医术,更何况,那太医署还人手不足,根本无暇顾及传授医术,而且,这么多州府,这么多太医署,从朝廷分派到各州的大夫根本是车水杯薪,我们陵州的太医署的大夫听闻一年之前还是空置的,去岁才请了一位大夫坐镇,勉强太医署的运作,至于我们安泉县……”

徐攸摇头。

林幼蝉听闻,若有所思。

等回到江府后,从洗漱净衣后到用膳,都还一直考虑这个问题。

大盛朝的情况其实跟她来的世界亦是差不多的,但凡越繁华的城市,医学技术越发达,也会聚集越多医术高明的医生。

像她才离开不久的京城,不仅在各坊市都有开着大大小小的医馆,而且那些大夫的医术都是高水平的,如今日这种难产的案例,若是换了高大夫,估计就有经验懂得如何妥善处理,而不会诊断后以为是母子都活不了了。

不仅如此,大盛朝医术最高明的大夫,还都集中在了太医署。

权贵王侯患病有太医院的大夫,如葛大夫跟何太医等人为他们看诊,京城的百姓有济安堂跟永春堂等等的大夫,如夏大夫高大夫等人为他们看诊。

生活在京城的百姓,看病的渠道都比别处的百姓要多数个。

膳后,江叔珩看林幼蝉还一脸凝重,忍不住问:“今日那徐知县请你去看的病人,救回来了?”

“救回来了,阿爹。”林幼蝉回过神来,点点头,将今日外出看诊的事儿跟自家阿爹道来,想到安泉县如今是阿爹的封地,忽而有了个想法:“阿爹,您是不是能管一管安泉县的政务啊?”

“那当然,云山县亦可。”江叔珩点头。他食邑千户,便是千户侯,对于自己封地上的县衙政务是有权利干涉的。

“蝉娘你是想干什么?”

“我若是劝阿爹在安泉县设置一个太医署,您以为如何?”

均是那般艰难从阿娘怀里来到这个世上的,不论是临产的那一刻,亦或是平时,一般重要的生命,便该都有大夫替他们看病问疾才是。

“哦,你是说这事!”江叔珩沉吟。

“对吧,阿爹,既然安泉县跟云山县都是阿爹您的封地,那您在自己的封地设置一个太医署,也不是不可以吧,还可以造福百姓呢!”林幼蝉越想越觉得这个特意可行。

而且太医署只要设置一个就够了,安泉县跟云山县离得近,只要在安泉县设置一个太医署,那云山县若是有想要到太医署看病的,最快的只要走半日的路程就到了,最偏远的村落也就走两三日而已。

“阿爹,您说,是不是?”林幼蝉道。

江叔珩思忖了一番,慢慢点头,“也不是不可以……”

在自己的封地甚至一个太医署的话,只要上呈陵州府就可以了,只要陵州府通过了,太医署就能建起来,而后再由陵州府跟朝廷报备。

林幼蝉眼神一亮。

“不过,太医署要配制的人员,你道怎么办?想好了么?”江叔珩反问,“既然是我安国侯封地自己建立的太医署,便是独立运作的,那太医署人员的俸禄,正常情况下是由县衙财政负责,但其余财务支出,要另外拨款,还得要县衙同意。你问过徐知县,他愿意么?”

“我觉得徐攸会愿意的。”

“哦,他愿意的话,那有问过他,打算在我这安泉县干几年?等他走后,换了一个知县,也愿意这般维持太医署的运作么?”

林幼蝉哑了。

太医署的人员俸禄由州郡负责,但要维持太医署的运作,又不仅仅是需要大夫。

另外看诊的器械用具,药材药膏,等等,都需要花钱银。

无论是济安堂永春堂,亦或是百草堂仁和馆,他们的营生模式都大体相似,主要靠给病患看诊治病赚得营生。

而更大一些的药堂,像济安堂,还兼做药铺,那卖药亦是一项主营收,而且从固定的药材线路采购回来的药材,若是本身医馆吃不完,还会与其他药铺合作。

又因为是民办药堂,百姓看病取药,都是按寻常诊费药价来收的。

但太医署不一样。

地方的太医署是为了给看不起病的百姓专门而设,等同于让利与民的福利设施,所以收费低廉,一般只是象征性地收两三文钱,那开给他们的药方亦是性价比最好,但能达到同样效果的药方。

这就注定了太医署赚取不到太大的盈利。

州郡的太医署可以由州府的财政支援,但亦是要每项费用申请通过才能拨款的,而她现如今提议要建的太医署,在朝廷政例之外,便是徐知县同意可以承担太医署人员的俸禄,那其他财政支出是无底之洞,一年预算不知晓要花费多少钱银。

要知晓安泉县是个小县,每年收取的赋税便不多,若是想给太医署申请药材等财务支出,也得看县衙承不承担得起,以及安泉县的户部能不能通过他们的申请!

“那阿爹,不能……”由侯府承担这笔费用?

江叔珩摇头:“不能。”

首先太医署便是他所主张而开的,他可以提供宅子,上呈请奏,但太医署说到底还是官家机构,他可以倡议,但不能干涉过多,否则当失去他这位侯爷庇护,亦或有朝一日他失势不再是侯爷时,太医署打回原形,怕就无法支撑下去了。

其次这虽然是他的封地,一般来说,对于两个县衙的政务其实并不打算干涉,届时只要一季度收取一次赋税即可,他亦不拘无论多少,相当省事。

最后,既然太医署是蝉娘所开的,若是她想替他封地上的百姓做些事情,亦不是不可,但这些问题得由她这个发起人自己解决。

明白阿爹的意思后,林幼蝉想了想,次日就去找徐攸了。

“你想在安泉县设立一个太医署?”徐攸吃惊。

“没错,主要针对安泉县跟云山县的百姓治病,当然,若是这附近的其他县城跟村落的人也过来安泉县的太医署治病,亦可。”林幼蝉跟徐攸道,“徐知县觉得如何?”

徐知县想了想,不觉得如何,而是苦笑。

一个太医署,至少得有四个人吧,一位署令,一位医正,一位典药,一位杂役。

若是署令与医正并作一人,那也得需要有三人。

按三个人的俸禄计算,但署令一月的俸禄就得要十两银子,再加上其余两人,那基本的资出一年便要至少二百多两银子,这对府衙来说,算是正常开支,但在安泉县,则算得上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

除去这二百多两银子,那还有太医署内的器具,药材等开支。

虽说给百姓医治的药材一般趋向于价廉的贵价取代品,但为了能彻底治病救人,那药材亦不能太差,而据他所知,府衙拨款给太医署的药材费用,一年估算要三百两左右,更遑论其他医药设施的费用了。

他们安泉县是小县城,但就是因为是小县城,反而选择到太医署治病的老百姓更多,因为府衙有许多人家不缺钱,并且还愿意看更好的大夫,不吝于付钱买药的百姓,不会选择太医署,但小县城的贫困百姓少,反而更倾向于去太医署治病,那病患就更多了。

可小县城的每年的财政收入却是比府衙更少的,百姓看病少的府衙能给出三百两的药材预算,可在安泉县,只三百两银子,那是远远不够的。

“你便是开了太医署,我们县衙即便能负担太医署人员的费用,亦负担不起其他财务资费,所以……”徐攸摇摇头,“所以,难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