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驾(1/2)
接驾
御驾南下,运河两侧自是要清空的。
皇上想要显摆,各地的地方官心里也清楚,因而接驾时总是格外热情。
对此,皇上十分享受,对于巡幸一事更越发热衷,每到一州都会下龙舟探查,汴州黄灵甫也接驾了一回,还亲自引导百官前往黄河两岸观摩。
黄灵甫对于汴州新修修筑的大堤很是自得,虽然大坝不是他主持修的,但是毕竟汴州上下都是出过力气的。
这些日子天气晴好,未有降雨,因而黄河水也卸掉了奔腾万里的气势,显得异常平和。黄灵甫引导他们沿着大坝一路往上,发现有不少官员都对这水泥修筑的堤坝很感兴趣,炫耀的心思又起来了。于是滔滔不绝地夸赞着这水泥的妙用,期间还不止一次提到了晋王跟商止:“当初水患骤起,商大人临危受命,研制出了水泥这等神物,合龙门后又即刻用水泥重修了河堤,才使得河道重新固若金汤。也多亏了晋王肯信任商大人,若不然,臣等是断然不会想到这位初出茅庐的商大人能有此等能耐。经此一事后,就连陈尚书也对商大人青眼有加呢。”
皇上听罢,也对商止这个年轻人赞叹不止:“朝中就该多一些这般年轻有为的后起之秀。”
当初比部是通过考试选人,还是太子亲自主持的考试,商止能够被选中,都是他与太子慧眼识人。
黄灵甫跟着附和:“圣上知人善任,还怕没有似商大人这般的能人?假以时日,天下有才之人都会争相替圣上分忧的。”
黄灵甫并非特意给商止跟裴元珩讨赏,纯粹是相处得多了关系比一般人好,因而说话时总是下意识地偏向对方。晋王与商止都是汴州的恩人,黄灵甫不觉得偏向他们有什么错。他不偏着晋王几个,难不成还要偏向外人吗?
但是太子党就不这么认为了,非常干脆地将黄灵甫打成了晋王一派的狗腿子,至于他话里提到的陈善方,呵,那位如今可是晋王派的领头人。
看过水坝之后,皇上又去瞧了一眼汴州一带的良田。
水患无情,但是经黄河水漫灌之后的田地都比往年更肥沃。如今正值冬小麦收割之际,田间劳作的百姓乐此不疲地往晒谷场运送割好的麦秆。皇上并未打扰他们,只是领着几个心腹官员在旁边悄悄地观望,心中对于今年的收成有了个大致的估算。若是今年各地收成都跟汴州一般,那税粮应当能补上去年的亏空了。
皇上开口:“朕还未曾去看汴州之外的农田。”
黄灵甫脑筋转得快,立马接道:“远处的收成不好说,但是汴州附近几个州的收成都是极好的。尤其被黄河水灌溉过的地方,还有那改造的几千顷沼泽地,收成比汴州还要好呢。”
皇上心情听罢心情更愉悦了。他不由得想起来,泄洪这件事貌似也是老二第一个提出来,当初定下这一策略时应当也是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他虽然不喜欢这个出身不显且脾性也不好的二儿子,但是不得不承认对方能力卓绝。当然,心性也是不错的,能够临危不惧,很有他年轻时候的风采。皇上记得赵美人除了长相余下都平平,老二能有这样的心性,完全是继承了他。
“也不枉费老二当初的筹谋了。”皇上算是肯定了裴元珩的付出。
齐王也跟在身后,心中无不羡慕,若是自己当初能跟着南下那如今功劳是否也有他一份了?老四勇武过人已经在战场上立了功,待他回京之后必能更上一层楼,如今碌碌无为的只有他一个。让他去上阵杀敌他是不行的,吟诗作画、处理政务的能力他也不足,要不……试着跟一跟老二?
若是这回老二对他脾气稍微好一点的话,他就跟着老二干一段时间好了,总比跟着太子好。
裴元玺却在旁听着眉头都要打结了。从前父皇都是只夸赞他的,如今换了个人,可真叫人闹心。
麦浪翻涌,丰收在望,明明是该欣喜的事,可裴元玺却心乱如麻。会不会有一天,父皇彻底偏向裴元珩?那他这个太子,岂不是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外祖父让他等,可是裴元玺已经沉不下心也等不了了,他的骄傲容不下他对着裴元珩低头。哪怕对方只是同他平起平坐,裴元玺也忍不了。
出了汴州之后,裴元玺仍感觉如鲠在喉。不止是汴州,如今运河沿岸的官员总会提到裴元珩,夸赞裴元珩事必躬亲、待□□贴,只要他们还是运河的受益者,话题便永远绕不开晋王。
裴元玺从一开始还记恨,暗暗记下偏向老二的官员,准备事后报复,后来听多了便逐渐开始麻木。偏向老二的官员属实有些多,完全没有记下来的必要。早知如此,他就不该让老二南下修运河,他在京城受百官拥护,老二就另辟蹊径,收拢各地官员与百姓的心,实在是奸诈!
可惜他父皇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心中大概是觉得虎父无犬子,将老二的功劳全都揽在自己身上了,并且对此洋洋得意。
好容易等到盱眙县,已经是一个月之后的事了。按照原本的行程他们早就该到了,但是架不住皇上想听奉承,想要炫耀,一再拖延以至于拖延至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