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道藏辑要 > 南华眞经注?卷之三福三

南华眞经注?卷之三福三(1/2)

目录

河南郭象注

唐西华法师成玄英?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至造极之名也淳古圣人运智虚妙虽

复和光混俗而智则无知动不乖寂常眞

妙本所至之义列在下文也

恶乎至

?假设疑问於何而造极耶

有以爲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注此忘天地遗万物外不察乎宇宙内不

觉其一身故能旷然无累与物俱往而无

所不应也

?未始犹未曾世所有法悉皆非有唯物

与我内外咸空四句皆非荡然虚静理尽

於此不复可加答於前问意以明至极者

其次以爲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注虽未都忘犹能忘其彼此

?初学大贤邻乎圣境虽复见空有之异

而未曾封执

其次以爲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注虽未能忘彼此犹能忘彼此之是非也

?通欲难除滞物之情已有别惑易遣是

非之见犹忘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注无是非乃全也

?夫有非有是流俗之鄙情无是无非达

人之通鉴故知彼我彰而至道隐是非息

而妙理全矣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注道亏则情有所偏而爱有所成未能忘

爱释私玄同彼我也

?虚玄之道既以亏损爱染之情於是乎

成着矣

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

注有之与无斯不能知乃至

?果决定也夫道无增减物有亏成是以

物爱既成谓道爲损而道实无亏也故假

设论端以明其义有无既不决定亏成理

非实録

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

氏之不鼓琴也

注夫声不可胜举也故吹管操弦虽有繁

手遗声多矣而执龠呜弦者欲以彰声也

彰声而声遗不彰声而声全故欲成而亏

之者昭文之鼓琴也不成而无亏者昭文

之不鼓琴也

?姓昭名文古之善鼓琴者也夫昭氏鼓

琴虽云巧妙而鼓商则丧角挥宫则失徵

未若置而不鼓则五音自全亦由有成有

亏存情所以乖道无成无亏忘智所以合

眞者也

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

也三子之知几乎

注几尽也夫三子者皆欲辩非己所明以

明之故知尽虑穷形劳神倦或枝策假寐

或据梧而瞑

?师旷字子野晋平公乐师甚知音律支

柱也策打鼓枝也亦言击节枝也梧琴也

今谓不尔昭文己能鼓琴何容二人共同

一伎况检典籍无惠子善琴之文而言据

梧者只是以梧几而据之谈说犹隐几者

也几尽也昭文善能鼓琴师旷妙知音律

惠施好谈名理而三子之性禀自天然各

以己能明示於世世既不悟己又疲怠遂

使柱策假寐以复凭几而瞑三好之能咸

尽於此

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注赖其盛故能乆不尔早困也

?惠施之徒皆少年盛壮故能运载形智

至于衰末之年是非少盛乆当困苦也

唯其好之也以异於彼

注言此三子唯不好其所明自以殊於衆

?三子各以已之所好耽而翫之方欲矜

其所能独异於物

其好之也欲以明之

注明示衆人欲使同乎我之所好

?所以疲倦形神好之不已者欲将己之

道术明示衆人也

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

注是犹对牛鼔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

术终於昧然也

?彼衆人也所明道术也白即公孙龙守

白马论也姓公孙名龙赵人当六国时弟

子孔穿之徒坚执此论横行天下服衆人

之口不服衆人之心言物禀性不同所好

各异故知三子道异非衆人所明非明而

强示之彼此终成暗昧亦何异乎坚执守

白之论眩惑世间虽宏辩如流终有言而

无理也

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

注昭文之子又乃终文之绪亦卒不成

?纶绪也言昭又之子亦乃荷其父业终

其纶绪卒其年命竟无所成况在他人如

何放哉

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

注此三子虽求明於彼彼竟不明所以终

身无成若三子而可谓成则虽我之不成

亦可谓成也

?我衆人也若三子异於衆人遂自以爲

成而衆人异於三子亦可谓之成也

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

注物皆自明而不明彼若彼不明即谓不

成则万物皆相与无成矣故圣人不显此

以耀彼不舍己而逐物从而任之各宜其

所能故曲成而不遗也今三子欲以己之

所好明示於彼不亦妄乎

?若三子之与衆物相与而不谓之成乎

故知衆人之与三子彼此共无成矣

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爲是不用而

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注夫圣人无我者也故滑疑之耀则图而

域之恢恑憰怪则通而一之使群异各安

其所安衆人不失其所是则己不用於物

而万物之用用矣物皆自用则孰是孰非

哉故虽认荡之变屈竒之异曲而从之寄

之自用则用虽万殊历然自明

?夫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

明故能晦迹同地韬光接物终不眩耀群

品乱惑苍生亦不矜己以率人而各域限

於分内忘怀大顺於万物爲是寄於於群

才而此运心可圣明眞知也

今且有言於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

类乎类与不类相与爲类则与彼无以异矣

注今以言无是非则不知其与言有者类

乎不类乎欲谓之类则我以无爲是而彼

以无爲非斯不类矣然此虽是非不同亦

固未免於有是非也则与彼类矣故曰类

与不类又相与爲类则与彼无以异也然

则将大不类莫若无心既遣是非又遣其

遣遣之又遣之以至於无遣然後无遣无

不遣而是非自去矣

?类者辈徒相似之类也但群生愚迷滞

是滞非今论乃欲反彼世情破兹迷执故

假且说无是无非则用爲眞道是故复言

相与爲类此则遣於无是无非也既而遣

之又遣方至重玄也

虽然请尝言之

注至理无言言则与类故试寄言之

?尝试也夫至理难复无言而非言无以

诠理故试寄言彷象其义

有始也者

注有始则有终

?此假设疑问以明至道无始无终此遣

於始终也

有未始有始也者

注谓无终始而一死生

?未始犹未曾也此又假问有未曾有始

终不此遣於无始终也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注夫一之者未若不一而自齐斯又忘其

一也

?此又假问有未曾有始也者斯则遣於

无始无终也

有有也者

注有有则美恶是非具也

?夫万象森罗悉皆虚幻故标此有明即

以有体空此句遣有也

有无也者

注有无而未知无无则是非好恶犹未离

怀

?假问有此无不今明非但有即不有亦

乃无即不无此句遣於无也

有未始有无也者

注知无无矣而犹未能无知

?假问有未曾有无不此句遣非

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假问有未曾未曾有无不此句遣非非

无也而自浅之深从麤入妙始乎有有终

乎非无是知离百非超四句明矣前言始

终此则明时今言有无此则辩法唯时与

法皆虚静者也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注此都忘其知也尔乃俄然始了无耳了

无则天地万物彼我是非豁然确斯也

?前後有无之迹入非非有无之本今後

非非有无之体出有无之用而言俄者明

即体即用俄尔之间盖非赊远也夫玄道

窈冥眞宗微妙故俄而用则非有无而有

无用而体则有无非有无也是以有无不

定体用无恒谁能决定无耶谁能决定有

耶此又就有无之用明非有非无之体者

今我则已有谓矣

注谓无是非即复有谓

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注又不知谓之有无尔乃荡然无纤芥於

胸中也

?谓言也庄生复无言也理出有言之教

即前请尝言之类是也既寄此言以诠於

理未知斯言定有言耶定无言耶欲明理

家非默非言教亦非无非有恐学者滞於

又字故致此辞

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爲小莫寿乎

殇子而彭祖爲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

我爲一

注夫以形相对则太山大於秋豪也若各

据其性分物冥其极则形大未爲有余形

小不爲不足於其性则秋豪不独小其小

而太山不独大其大矣若以性足爲大则

天下之足未有过於秋豪也若性足者非

大则虽太山亦可称小矣故曰天下莫大

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爲小太山爲小则天

下无大矣秋豪爲大则天下无小也无小

无大无寿无夭是以蟪蛄不羡大椿而欣

然自得斥鴳不贵天池而荣愿以足苟足

於天然而安其性命故虽天地未足爲寿

而与我并生万物未足爲异而与我同得

则天地之生又何不并万物之得又何不

一哉

?秋时兽生豪毛其末至微故谓秋豪之

末也人生在於襁褓而亡谓之殇子太大

也夫物之生也形气不同有小有大有夭

有寿若以性分言之无不自足是故以性

之爲大天下莫大於豪末无余爲小天下

莫小於太山太山爲小则天下无大豪末

爲大则天下无小小大既尔夭寿亦然是

以两仪虽大各足之性乃均万物虽多自

得之义唯一前明不终不始非有非无此

明非小非大无夭无寿耳

既已爲一矣且得有言乎

注万物万形同於自得其得一也已自一

矣理无所言

既己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注夫名谓生於不明者也物或不能自明

其一而以此逐彼故谓一以正之既谓之

一即是有言矣

?夫玄道冥寂理絶形声诱引迷途称谓

斯起故一虽玄统而犹是名教既谓之一

岂曰无言乎

一与言爲二二与一爲三自此以往巧历不

能得而况其凡乎

注夫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则一言爲二

矣一既一矣言又二之有一有二得不谓

之三乎夫以一言言之犹乃成三况寻其

支流凡物殊称虽有善数莫之能纪也故

一之者与彼未殊而忘一者无言而自一

?夫妙一之理理非所言是知以言言一

而一非言也且一既一矣言又言焉有一

有言二名斯起覆将後时之二名对前时

之妙一有一有二得不谓之三乎从三以

往假有善巧筭历之人亦不能纪得其数

而况凡夫之类乎

故自无适有以至於三而况自有适有乎

注夫一无言也而有言则至三况寻其末

数其可穷乎

?自从也适往也夫至理无言言则名起

故从无言以往有言才言则至乎三况从

有言往有言枝流分派其可穷乎此明一

切方法本无名字从无生有遂至於斯矣

无适焉因是已

注各止於其所能乃最是也

?夫诸法空幻何独名言是知无即非无

有即非有有无名数当体皆寂既不从无

以适有岂复自有以适有耶故无所措意

於往来因循物性而已矣

夫道未始有封

注冥然无不在也

?夫道无不在所在皆无荡然无际有何

封域也

言未始有常

注彼此言之故是非无定

?道理虚通既无限域故言教随物亦无

常定也

爲是而有畛也

注道无封故万物得恣其分域

?畛界畔也理无崖域教随物变是爲义

故畛分不同

请言其畛

?畛假设问?发起後文也

有左有右

注各异便也

?左阳也右阴也理虽凝寂教必随机畛

域不同昇沉各异故有东西左右春秋生

有伦有义

注物物有理事事有宜

?伦理也义宜也群物纠纷有理存焉万

事参差各随宜便者也

有分有辩

注群分而类别也

?辩别也飞走虽衆各有群分物性万殊

自随类别矣

有竞有争

注并逐曰竞对辩曰争

?夫物性昏愚彼我封执既而并逐胜负

对辩是非也

此之谓八德

注略而判之有此八德

?德者功用之名也群至功用转变无穷

略而陈之有此八种斯则释前有畛之义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注夫六合之外谓万物性分之表耳夫物

之性表虽有理存焉而非性分之内则未

尝以感圣人也故圣人未尝论之则是引

万物使学其所不能也故不论其外而八

畛同於自得也

?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六合之外谓衆

生性分之表重玄至道之乡也夫玄宗罔

象出四句之瑞妙理希夷超六合之外既

非神口所辩所以存而不论也

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注陈其性而安之

?六合之内谓苍生所禀之性分夫云云

取舍皆起妄情寻责根源并同虚有圣人

随其机感陈而应之既曰冯虚亦无可详

议故下文云我亦妄说之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注顺其成迹而凝乎至当之极不执其所

是以非衆人也

?春秋者时代也经者典诰也先王者三

皇五帝也志记也夫祖述轩顼宪章尧舜

记録时代以爲与谟轨辙苍生流传人世

而圣人议论利益当时终不执是辩非滞

於陈迹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注夫物物自分事事自别而欲由己以分

别之者不见彼之自别也

?夫理无分别而物有是非故於无封无

域之中而起有分有辩之见者此乃一曲

之士偏滞之人亦何能剖析於精微分辩

於事物者也

曰何也

?假问质疑发生义?

圣人怀之

注以不辩爲怀耳圣人无怀

?夫达理圣人冥心会道故能怀藏物我

包括是非枯木死灰曾无分别矣

衆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注不见彼之自辩故辩己所知以示之

?衆多之人即衆生之别称也凡庸迷执

彼之自别亦乃不鉴己之妙道故云有不

见也

夫大道不称

注付之自称无所称谓

?大道虚廓妙絶形名既非色声故不可

称谓体道之人消声亦尔也

大辩不言

注已自别也

?妙悟眞宗无可称说故辩雕万物而言

无所言

大仁不仁

注无爱而自存也

?亭毒群品泛爱无心譬彼青春非爲仁

大廉不嗛

注夫至足者物之去来非我也故无所容

其嗛盈

?夫玄悟之人鉴达空有知万境虚幻无

一可贪物我俱空何所逊让

大勇不忮

注无往而不顺故能无险而不往

?忮逆也内藴慈悲外弘接物故能俯顺

尘俗惠救苍生虚己逗机终无迕逆

道昭而不道

注以此明彼彼此俱失矣

?明已功名炫耀於物此乃淫僞不是眞

言辩而不及

注不能及其自分

?不能玄默唯滞名言华词浮辩不达深

仁常而不成

注物无常爱而常爱必不周

?不能忘爱释知玄同彼我而恒怀恩惠

每挟亲情欲效成功无时可见

廉清而不信

注皦然廉清贪名者耳非眞廉也

?皎然异俗卓尔不群意在声名非实廉

勇忮而不成

注忮逆之勇天下共疾之无敢举足之地

?舍慈而勇忮逆物情衆共疾之必无成

遂也

五者园而几向方矣

注此五者皆以有爲伤当者也不能止乎

本性而求外无已夫外不可求而求之譬

犹以圆学方以鱼慕鸟耳虽希翼鸾凤拟

规日月此愈近彼愈远实学弥得而性弥

失故齐物而偏尚之累去矣

?园圆也几近也五者即已前道昭等也

夫学道之人直须韬晦而乃矜炫己之能

显燿於物其於道也不亦远乎犹如慕方

而学园圆爱飞而好游泳虽希翼鸾凤终

无骞翥之能拟规日月讵有几方之效故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注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也故止於所知

之内而至也

?夫境有大小智有明闇智不逮者不须

强知故知止其分学之造极也

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

天府

注浩然都任之也

?孰谁也天自然也谁知言不言之言道

不道之道以此积辩用兹通物者可谓合

於自然之府藏也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注至人之心若镜应而不藏故旷然无盈

虚之变也

而不知其所由来

注至理之来自然无迹

?夫巨海深宏莫测涯际百川注之而不

满尾闾泄之而不竭体道大圣其义亦然

万机顿起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忤

其虑故能囊括群有府藏含灵又譬悬镜

高堂物来斯照能照之智不知其所由来

可谓即照而忘忘而能照者也

此之谓葆光

注任其自明故其光不弊也

?葆蔽也至忘而照即照而忘故能韬蔽

其光其光弥朗此结以前天府之义

故昔者尧问於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

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注於安任之道未弘故听朝而不怡也将

寄明齐一之理於大圣故发自怪之问以

起对也

?释然怡悦貌也宗脍胥敖是尧时小蕃

三国号也南面君位也舜者颛顼六世孙

也父曰瞽瞍母曰握登感大虹而生舜生

於姚墟因即姓姚住於嬀水亦曰嬀氏目

有重瞳子因字重华以仁孝着於乡党尧

闻其贤妻以二女封邑於虞年三十总百

揆三十三受尧襌即位之後都於蒲坂在

位四十年让禹後崩葬於苍梧之野而三

国贡赋既愆所以应须问罪谋事未定故

听朝不怡欲明齐物之一理故寄问答於

二圣

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

注大物之所安无陋也则蓬艾乃三子之

妙处也

若不释然何哉

?三子即三国之君也言蓬艾贱草斥鷃

足以逍遥况蕃国虽卑三子足以存养乃

不释然有何意谓也

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

注夫重明登天六合具照无有蓬艾而不

光被也

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注夫日月虽无私於照犹有所不及德则

无不得也而今欲夺蓬艾之愿而伐使从

己於至道岂弘哉故不释然神解耳若乃

物畅其性各安其所安无远迩幽深付之

自若皆得其极则彼无不当而我无不怡

?进过也淮南子云昔尧时十日并出焦

禾稼杀草木封豨长蛇皆爲民害於是尧

使羿上射十日遂落其九下杀长蛇以除

民害夫十日登天六合俱照覆盆隐处犹

有不明而圣德所临无幽不烛连兹二智

过彼三光乃欲兴动干戈伐令从己於安

任之道岂曰弘通者耶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啮缺许由之师王倪弟子并尧时贤人

也托此二人明其齐一言物情顚倒执见

不同悉皆自是非他颇知此情是否

曰吾恶乎知之

注所同未必是所异不独非故彼我莫能

相正故无所用其知

?王倪答啮缺云彼此各有是非遂成无

主我若用知知彼我知还是是非故我於

何知之言无所用其知也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

?子既不知物之同是颇自知己之不知

乎此从麤入妙次第穷质假托师资以显

深趣

曰吾恶乎知之

注若自知其所不知即爲有知有知则不

能任群才之自当

?若以知知不知不知还是知故重言於

何知之还以不知答也

然则物无知邪

?重责云汝既自无知物岂无知者邪

曰吾恶乎知之

注都不知乃旷然无不任矣

?岂独不知我亦乃不知物唯物与我内

外都忘故无所措其知也

虽然尝试言之

注以其不知故未敢正言试言之耳

?然乎犹虽然也既其无知理无所说不

可的当故尝试之也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

注鱼游於水水物所同咸谓之知然自鸟

观之则向所谓知者复爲不知矣夫蛣蜣

之知在於转丸而笑蛣蜣者乃以苏合爲

贵故所同之知未可正据

?夫物或此知而彼不知彼知而此不知

鱼鸟水陆即其义也故知即不知不知即

知凡庸之人讵知此理耶

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不知邪

注所谓不知者直是不同耳亦自一家之

?所谓不知者彼此不相通耳非谓不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