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成少帝后我靠物理登基 > 第193章 水泥问世,筑城奇迹

第193章 水泥问世,筑城奇迹(1/2)

目录

洛阳宫城的重建工地上,一场特殊的“比试”正在进行。东侧的工匠们用传统的糯米灰浆砌筑宫墙,半天仅能垒起三尺;西侧的墨家弟子则将一种灰白色的粉末与砂石、水混合,制成粘稠的“新灰浆”,同样时间竟砌起了一丈高墙。更令人惊叹的是,次日清晨,新灰浆已坚硬如石,用铁钎敲击竟迸出火花。

这种“新灰浆”,便是格物院耗时三年研制成功的早期水泥。它的问世,让洛阳重建工程的进度骤然加速,也彻底改变了古代筑城的格局。

研发水泥的契机,源于赵宸在《洛阳重建策》中提出的“百年工程”理念。“用糯米灰浆筑城,费时费粮,且不耐水浸。”他在格物院的例会上敲着黑板,“朕要一种材料,能速干、耐压、防水,哪怕百年后仍坚不可摧。”

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落到了墨离带领的“材料组”头上。他们从赵宸提供的“秘方”(仅提示“烧石灰石与黏土”)入手,开始了漫长的试验:

原料探索:最初只烧石灰石,得到的“石灰浆”虽能凝固,但遇水即化。后来按赵宸的模糊提示,加入黏土、铁矿粉等配料,反复调整比例,光是记录的配方就堆满了半间屋子。

烧制难题:普通柴窑温度不足,无法让原料充分“熟化”。墨家弟子改进窑炉,用风箱鼓风提高温度,甚至尝试用煤炭(幽辽新发现的矿产)作燃料,终于烧出了合格的“熟料”。

研磨工艺:熟料需磨成细粉才能使用,石磨效率太低。他们借鉴水力锤的原理,制成“水力研磨机”,让水流带动石碾转动,日产量从原来的十斤提升至百斤。

失败几乎是家常便饭。有次因黏土比例过高,制成的灰浆三天都不凝固;还有次烧窑时温度失控,整窑熟料变成了坚硬的结块,无法研磨。最危险的一次,因配方中混入了硫磺矿渣,灰浆凝固时竟发生轻微爆炸,炸伤了两名弟子。

“再试最后一次。”当墨离抱着最后一袋原料走进窑房时,眼窝深陷——为了水泥,他已三个月没回过家。这次的配方是:石灰石(占比七成)、黏土(两成)、铁矿粉(一成),经千度高温煅烧后,再与石膏(调节凝固速度)混合研磨。

三天后,当弟子们将新磨出的粉末加水搅拌时,奇迹发生了:灰浆在阳光下迅速凝固,一天后便坚硬如石,浸泡在水中也毫无软化迹象。墨离颤抖着用凿子在试块上刻字,竟只留下浅浅的白痕。

水泥的成功,立刻在洛阳工地上引发轰动。与传统建材相比,它的优势堪称颠覆性:

速干性:普通糯米灰浆需半月才能干透,水泥在常温下一日即可凝固,三日便能承重,大大缩短了工期。

耐水性:用水泥砌筑的河堤,经河水浸泡月余仍完好无损,解决了洛阳城因洛水泛滥导致的墙体坍塌问题。

可塑性:可浇筑成任意形状,工人们用木板制成模具,直接浇筑出带花纹的宫墙基石,省去了雕刻的工序。

成本低:原料取自山野石灰石与黏土,无需消耗大量粮食(糯米),成本仅为糯米灰浆的三成。

在太极殿的重建中,水泥首次大规模应用。工匠们用水泥浇筑殿柱地基,再以水泥ortar砌筑青砖,整个大殿的主体结构仅用一月便完成,而按传统工艺至少需要半年。更令人称奇的是,殿顶的琉璃瓦用水泥固定后,历经暴雨冲刷也未见松动。

消息传到河内郡,魏平特意派人来取水泥样品。他的士兵们用水泥修补棱堡的射击孔,原本需要工匠精心砌补的缺口,只需将水泥砂石填入,半日便可恢复防御功能。“有此神物,何愁城防不固?”魏平对着修补后的墙体连发三铳,弹痕仅伤及表层。

水泥的量产,催生了新的产业链。格物院在洛阳周边设立三座“水泥厂”,采用流水线作业:

采石场开采石灰石、黏土,用轨道车运至窑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