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水泥问世,筑城奇迹(2/2)
煅烧后的熟料经水力研磨机磨成粉,装入牛皮袋;
每袋水泥都标注“初凝时间”“抗压强度”等参数,由格物院官员抽检合格后方可出厂。
这引发了中原士族的极大兴趣。颍川荀氏派人送来厚礼,希望学习水泥制作工艺;连许都的曹操都通过细作打探水泥配方,却被格物院的严密守卫挡在门外——赵宸早已将水泥列为“军机密级”,严禁配方外传。
洛阳城南的洛水河畔,一座用水泥浇筑的堤坝正在合龙。与传统的夯土堤坝不同,这座堤坝采用“分层浇筑法”,每层厚三尺,用振捣棒(木制,人工踩踏)夯实,再浇筑下一层。当最后一车水泥倒入模板时,监工的老河工抚摸着冰凉的坝体,感叹道:“我修了一辈子河,从未见过这样的工事——怕是能挡住十年一遇的大洪水。”
赵宸在视察工地时,特意让人做了个试验:将一块水泥试块与一块青石并列,让士兵用重锤猛击。青石应声碎裂,水泥试块却只留下一道白痕。“这才是能支撑百年的材料。”他对身边的少帝刘辩笑道,“陛下请看,用不了三年,一座崭新的洛阳城就会拔地而起。”
刘辩望着工地上密密麻麻的水泥模具,又看了看远处已具雏形的宫城轮廓,眼中满是憧憬:“有此神物相助,复汉大业可期。”
水泥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
道路施工中,用水泥铺设的路面平整光滑,雨天不泥泞,马车行驶速度提高一倍;
水利工程里,水泥浇筑的水渠密封性极佳,灌溉效率提升三成;
甚至民用建筑也开始采用水泥,洛阳城内新盖的商铺用水泥砌筑墙体,工期缩短一半,租金却因坚固耐用而上涨。
格物院并未止步于此。墨离根据不同用途,开发出多种衍生产品:
加入草木灰的“轻质水泥”,用于屋顶浇筑,减轻承重;
混入钢纤维(熟铁锻打而成)的“加强水泥”,用于桥梁桥墩,抗压能力翻倍;
能在水中凝固的“水下水泥”,解决了洛水桥墩的浇筑难题。
当洛阳的朱雀大街用水泥铺设完毕,平整的路面倒映着宫城的剪影时,连最保守的老臣都不得不承认:“此乃天工之术。”
而在许都,曹操看着细作偷绘的水泥制作流程图(残缺不全),气得将图纸扔在地上。他的工匠们按图索骥,却始终无法做出能速干的灰浆——他们不知道,关键的煅烧温度和原料配比,早已被赵宸藏入格物院的密档。
洛阳的重建速度,因水泥的出现而创造了奇迹。原定三年的工期,有望提前半年完成。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水泥浇筑的宫城城楼上时,赵宸知道,这种灰白色的粉末不仅筑起了城墙,更筑起了一个新时代的根基——一个用科学而非经验、用数据而非直觉构筑的文明。
水泥问世的意义,远超建筑本身。它证明了格物之术的力量,让天下人看到“人定胜天”的可能,也让幽辽的“复汉”事业有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这,仅仅是格物院改变世界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