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工兵开路,逢山劈道(2/2)
为工兵配备“防护甲”(胸前背后加装铁板)和“安全帽”(藤编外层包铁皮)。
道路施工同样有创新。传统路基多用夯土,遇雨易泥泞。工兵营改用“三合土”(石灰、沙子、黏土按比例混合),用水力锤夯实,坚硬如石。在坡度较大的路段,他们铺设“防滑条”(横向嵌入石板),马车下行时不易打滑。
跨河大桥的修建更是集格物之大成。洛汝河上的“复汉桥”长百丈,采用“悬臂法”施工:
从两岸同时向中间搭建桥墩,每个桥墩底部用生铁铸件“锚定”(深入河床),防止水流冲刷。
桥身用巨型木梁(辽东运来的红松)拼接,接缝处用铁箍固定,再灌注桐油防腐。
桥面铺设厚木板,两侧设栏杆,每隔十丈立一根望柱,柱顶雕刻石兽(兼具装饰和镇桥作用)。
当大桥合龙时,百姓们争相观看,称其“天堑变通途”。从洛阳到汝水的行程,从原来的三天缩短至半日。
工兵营的工程,很快显现出战略价值:
军事方面:幽辽的机动旅通过新修的道路,可在七日内从蓟城驰援洛阳,比以往缩短一半时间;棱堡群的火炮、弹药运输也畅通无阻。
经济方面:商队往来频次增加三倍,幽州的铁器、辽东的皮毛经幽洛大道运往中原,换回的粮食、布匹又通过驰道送回北方,沿途催生了数十个新的集市。
民心方面:沿途百姓看到工兵营修路架桥,纷纷感叹“大汉真的要复兴了”,不少人主动送来食物饮水,甚至加入施工队伍。
消息传到许都,曹操的谋士刘晔忧心忡忡:“赵宸修的不只是路,是将幽辽与中原连为一体的血脉。待道路贯通,他的兵马、粮草可直逼许都,我军将无险可守。”
曹操下令破坏幽洛大道,却因道路沿线有工兵营驻守(每百里设一个“护路堡”,配备火器),几次袭扰都被击退。他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一条条延伸的道路,如锁链般将幽辽的势力向中原牵引。
蓟城的格物院里,赵宸正看着石坚送来的《道路图谱》。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已完工、在建、规划中的道路,密密麻麻如蛛网般覆盖北方大地。
“下一步,要让车轮标准化。”他对墨离道,“规定所有马车车轮间距为五尺,这样驰道上的车辙可以通用,减少颠簸。”
墨离点头:“弟子已在研制‘蒸汽机车’(基于水力原理的初步构想),若能成,未来运输无需牛马,仅靠火力即可。”
邙山的工地上,工兵营又开始了新的爆破。烟尘中,他们的身影与远处洛阳重建的塔吊(格物院研制的木制起重机)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古老与创新交织的画卷。
这些被汗水浸透的道路,被火药炸开的山崖,被铁梁连接的河流,不仅承载着车马行人,更承载着幽辽的野心与天下的希望。当工兵营的旗帜插在又一座打通的关隘上时,赵宸知道,他已经用最坚实的方式,为还都洛阳铺好了道路——这条道路的尽头,不仅是旧都的复兴,更是一个以格物为基、以通衢为脉的新时代。
工兵开路,劈开的是山,连接的是地,凝聚的是人。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