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躺平的孔方佳(1/2)
公元2064年,银河系标准历,地球联合文明疆域。
和平,一种被精密计算和潜在威胁所定义的和平,已经持续了三年。对于广袤星海中数以万亿计的普通民众而言,这三年的时光仿佛是文明史上最珍贵的黄金时代。
战争的创伤被逐渐抚平,经济与科技在公开层面稳步发展,跨文明的交流与合作空前繁荣。然而,在联合文明最高层的核心圈子里,所有人都清楚,这不过是暴风雨间歇的、脆弱的宁静。
孔方佳元帅,这位曾率领文明在绝境中劈开生路的最高统帅,在这三年里,其公开形象发生了微妙而显着的变化。
他依然是那个出现在重大典礼、三方峰会上的联盟象征,玄黑色元帅服笔挺,肩章上的将星与“星炬”徽章熠熠生辉,深邃的目光依旧能洞穿虚妄。
但细心之人会发现,他出现在一线指挥中心、深入“昆仑之心”核心实验室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频繁出现在各个人类殖民星球、星盟生态花园世界、甚至黑塔帝国一些对外开放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边疆星域的视察和“友好访问”中。
他的行程被联盟宣传部精心包装:
在地球重建的江南水乡,他泛舟湖上,与民众亲切交谈,品尝新培育的太空水稻;
在星盟“光漪之庭”的液态光能湖泊旁,他与奥罗拉议长(通过特制的环境适应型投影)漫步,讨论哲学与生命形态的多样性;
在黑塔帝国恢弘古老的“钢铁王座”星港,他与奥古斯都皇帝检阅帝国仪仗队,观摩古老的角斗仪式(全息模拟版),举杯共饮帝国特有的、带有金属气息的烈酒。
这些画面通过星际网络传递到联合文明的每一个角落,传递着安定、和谐与自信的信号。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表演,一种演给隐藏在星空帷幕之后的“观察者”看的戏码。戏码的核心,就是展示联盟最高军事领导人的“无害化”与“常态化”。
私下里,孔方佳的生活也确实变得“惬意”了许多。他有了更多时间阅读非军事类的书籍,从古老的地球文学到星盟浩瀚的宇宙史诗,再到黑塔帝国充满铁血与征服纪年的史册。
他甚至开始学习星盟的意念绘画和黑塔的一种类似围棋的、极其复杂的战略棋类“星阵弈”。他在“启明号”上的私人舱室也进行了改造,增加了一个小型的生态园,种植着来自各个星球的奇异植物。
然而,这种被迫的“放松”,如同给一只习惯了搏击长空的雄鹰套上了华美的金丝笼。
最初的几个月,他还能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强迫自己适应,将这种“无所事事”视为另一种形式的战略忍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深层次的不适和焦躁开始如同暗流般在他心底滋生、涌动。
在一次与李艳的绝密量子通讯中,他听着对方兴奋地汇报“新岸”基地在“蜂刺”导弹微型化上取得的关键突破,以及“海市蜃楼”系统在银河系某隐秘小行星带成功屏蔽了一次高强度“观察”扫描时,孔方佳站在自己舱室的观景窗前,望着外面模拟出的、宁静的星海背景,沉默良久。
“很好,艳子。你们做得很好。”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但通讯那头的李艳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极淡的、难以言喻的……疏离感。
“佳哥,你……”李艳欲言又止。
“我很好。”孔方佳打断了她,语气恢复了惯常的冷静,“按计划推进。确保‘信使’通道的绝对安全。‘昆仑之心’的日常事务,由你和王老、‘枢机’共同决策即可,非重大战略转向,无需事事报我。”
结束通讯后,孔方佳久久伫立。他感到自己彻底成了一个被供起来的图腾,一个用于稳定人心和迷惑敌人的符号。
他的战略直觉,他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洞察,他那种在危机中寻找破局点的本能,正在这日复一日的“安逸”中被慢慢消磨。
他甚至开始有些羡慕周擎,虽然身处险境,资源匮乏,但至少能在仙女座那片自由的星空中,为了文明的未来真刀真枪地拼搏、探索。
“不能去仙女座……”孔方佳低声自语,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冷的舷窗玻璃。那道无形的“特征弦标记”如同最高明的枷锁,将他牢牢锁在了银河系这个舞台的前台。“但银河系……难道就只剩下演戏和等待了吗?”
他的目光投向了星图。联合文明的实际控制区域,相对于整个银河系而言,不过是旋臂一隅的零星光点。
还有广袤的未知星域,未被探索的星云,可能存在稀有资源的恒星系,甚至……可能存在其他独立原生文明或者“收割者联盟”遗漏的、具有研究价值的远古遗迹。这些地方,同样蕴含着机遇,也同样需要有人去开拓、去警戒。
一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流星,骤然照亮了他的思绪。
既然他不能参与核心机密,不能前往仙女座,那么,为何不将计就计,利用自己这个“被标记”的身份,为文明开辟另一个方向的“暗线”?
远离三大文明的核心区域,深入未知的银河边疆,一方面可以实地勘察资源,收集宇宙学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一种战略佯动,或许能分散“观察者”对核心区域的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这能让他摆脱目前这种令人窒息的无为状态,重新找回作为一名探索者和战略家的价值。
这个想法一旦产生,便迅速在他脑海中完善、成型。他需要的,是一艘特殊的飞船。不是“启明号”那样庞大的旗舰,也不是“影刃”那样专注于隐秘突袭的特种舰,而是一艘高度智能化、自动化,具备极强自持力、科研能力和有限工业产能的深空探索舰。
它要能长时间独立运作,能在陌生星系就地取材,补充资源和进行初步研究,成员要精简,但能力必须全面。
很快,一份代号“巡天者”的绝密飞船设计草案,由孔方佳亲自拟定核心要求,并通过最高权限通道,下发给了地球、星盟、黑塔帝国最顶尖但并非处于最核心保密序列的几家星际飞船设计院和制造集团。
要求被分散处理,核心系统由不同单位负责,最终在一个高度保密的、位于偏远星系的联合船坞进行总装。
设计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孔方佳的要求极为苛刻:
飞船要具备强大的引力场探测和“灵弦”背景扫描能力,以发现潜在资源和高维活动痕迹;
要集成一个小型但功能强大的无人化生产车间,能够利用采集到的矿物、气体进行金属冶炼、零部件3D打印甚至合成基础能源和生命维持物资;
还要有一个多功能的科研实验室,能进行从地质矿物分析到基础能量场研究的多种实验。
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功能、体积与自动化程度。要让如此多的系统在一艘规模控制在千米级以下的舰船上高效运转,并且仅由极少数人员操作,对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一次关键的设计评审会上,面对主要承建方——“地球联合星舰集团”(EUSC)——提出的,关于自动化工厂能耗与体积矛盾的难题,孔方佳亲自参与了视频会议。
“元帅,您要求的这个微型金属精炼模块,如果要达到您指定的效率和材料兼容性标准,其等离子熔炉的能耗将占据飞船总输出功率的百分之十五,这还不算配套的成型和加工单元。”
EUSC的首席工程师,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者,指着全息设计图上的一个复杂结构,面露难色,“而且,它的散热系统体积太大了,会严重挤压实验室和居住舱的空间。”
孔方佳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调出了一份来自星盟技术共享数据库的、关于“高效能量场约束技术”的公开论文摘要。
“看看这个,沃森博士。星盟在小型化能量场约束方面有一些独特的思路,他们利用一种特定的‘灵弦’谐波来增强等离子体的稳定性,从而可以在更小的空间内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和热效率。虽然这项技术还不成熟,但原理是通的。”
他顿了顿,手指在虚拟设计图上划出一条线:“我们可以尝试与星盟的相关研究所合作,将这种理念融入我们的设计。
不需要完全复制他们的技术,而是汲取其思路,设计我们自己的、基于复合磁场和‘灵弦’辅助稳定的微型熔炉。能耗问题,可以通过优化飞船的能源分配策略,以及在非科研航行时段降低工厂待机功耗来解决。”
他又指向另一个区域:“至于散热,黑塔帝国在极端环境下的重型机械散热方面有独到之处。他们有一种利用特定晶体材料进行高效热辐射的技术,虽然通常用于大型地面设施,但我们可以尝试将其微型化,结合我们自身的液冷系统,形成复合散热方案。”
孔方佳的思路清晰而富有前瞻性,他并非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指出了技术融合的可能方向。这让在场的工程师们眼前一亮。他们发现,这位久经沙场的元帅,在技术细节的把握和跨文明技术整合的思路上,依然保持着惊人的敏锐度。
“可是,元帅,这样的跨文明技术融合研发,周期和成本……”另一位负责预算的官员忍不住插话。
“成本可以控制,周期必须保证。”孔方佳的语气不容置疑,“这艘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探索。它也是一个移动的、小型的科技验证平台。我们在上面验证成功的技术,未来可以反哺给三大文明。
记住,我们不是在建造一艘奢华的游轮,而是在打造一把能够自力更生、在未知疆域开拓的钥匙。”
在他的亲自推动和协调下,设计团队打破了文明间的技术壁垒,开始高效协作。
星盟提供了能量场优化算法和特殊的谐振晶体材料样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