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火种暗燃(1/2)
公元2061年,银河系,地球联合文明疆域。
战争的创伤在星海中缓慢愈合,如同巨大生物体表狰狞的伤口在时间作用下结痂、收口。
破碎的小行星带被清理或标记,扭曲的空间节点在宇宙自我修复机制下逐渐平复,漂浮的战舰残骸大多被回收,提炼出珍贵的金属和未完全失效的能量单元。
三大文明的核心星系——“家园”、“纯光之海”、“永恒黑塔”——外围那曾抵御了毁灭性攻击的暗金色“堡垒”护盾已经降级为常规防御级别,但能量读数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无声地提醒着所有人和平的脆弱。
社会秩序在官方有意识的引导下逐步恢复正常。
媒体广泛宣传“L-77大捷”和“银河中央防御战”的辉煌胜利,颂扬将士的英勇和科研人员的智慧,刻意淡化了“彼岸”基地的牺牲细节以及那份来自高维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和平协议。
民众在欢庆劫后余生的同时,也被鼓励投身于重建工作和科技研发,一种“居安思危、砥砺前行”的氛围在联合文明内部悄然形成。
然而,在最高决策层和核心科研领域,气氛却截然不同。
“昆仑之心”基地,零号空间,气氛凝重如常。
李艳博士站在巨大的全息星图前,星图上清晰地标记着三大文明疆域,以及那个位于银河系中央、已被列为绝对禁区的“古战场”。她的指尖划过星图边缘几个不起眼的、闪烁着微弱绿色光点的星系。
“根据协议,‘秩序守护者’——也就是‘收割者联盟’——有权进行非侵入式远程观测。”李艳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她的眼下的乌青显示她仍未从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中完全恢复,
“我们的深空监测网络发现,在过去三个月里,这几个星系的背景辐射出现了极其微弱的、非自然的周期性调制。模式分析显示,这与高维能量特征存在百分之六十七的吻合度。”
她操作控制台,调出复杂的频谱图。“他们在履行‘观察’条款。虽然目前只是远距离扫描,但我们无法确定其观测精度,也无法预测他们是否会逐渐增加观测强度。”
王海峰教授挠着他那永远乱糟糟的花白头发,叹了口气:“这感觉就像住在玻璃房子里,外面随时有人拿着高倍望远镜盯着,还得假装自己生活得很‘正常’,很‘无害’。”
他最近负责对“悖论之矛”的实战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试图优化“混沌序列”的编码,但进展缓慢,高维观测的压力让他倍感烦躁。
“枢机”的合成音平稳地响起:“逻辑推演表明,在对方拥有技术优势且协议存在单方面违约条款的情况下,将核心科研活动和关键技术突破完全暴露于其观测之下,具有极高的战略风险。建议启动‘分散化’和‘隐蔽化’科研战略。”
孔方佳元帅的全息投影出现在零号空间中央。他身着玄黑色常服,身姿依旧挺拔,但眉宇间似乎沉淀了更深的凝重。
他静静地听着汇报,目光扫过星图上那些被标记的观测点,最终落在了星图之外,那片代表着遥远仙女座星系的、尚处于暗淡状态的区域。
“星盟和帝国的意见如何?”他问道,声音平稳。
李艳回答:“奥罗拉议长和奥古斯都皇帝原则上同意我们的判断。
星盟已经开始将部分灵能深层研究和远古文明遗物分析项目转移到其疆域内一些极为隐蔽的、具备天然能量屏蔽效应的星云实验室。
黑塔帝国则加强了其‘铁幕’星云内几个古老军事堡垒的保密等级,计划将新型武器测试场迁移至彼处。”
孔方佳微微颔首。“我们不能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银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处于‘观察者’的视线之下。我们需要一个更安全、更不受干扰的备份研发基地。”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仙女座星系的方向,那里,曾经有一个名为“彼岸”的基地,为了文明的存续燃尽了最后的光辉。
“是时候,重新点亮‘远航’计划的火炬了。”孔方佳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决定性的力量,“而且,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隐秘,更加高效。”
几乎在同一时间,遥远的仙女座星系,M31-γ-07恒星系。
这个星系位于原“彼岸”基地所在星域的边缘,距离那场引爆红巨星的惊天之战已有近两个地球年。
星系内第三颗行星,一颗拥有稀薄大气、冰封两极和广阔褐色岩石大陆的星球,被幸存下来的“深渊远征军”临时命名为“新岸”。
“新岸”行星的地表,狂风卷着红色的沙尘,拍打着临时搭建的、覆盖着伪装网的半球形建筑。低重力环境下,一切活动都显得有些迟缓。
但在行星的地下深处,依托一个天然形成的、规模宏大的熔岩隧道网络,一个充满生机的秘密基地正在顽强地运转。
基地中央控制室,灯火通明,各种仪器设备发出的嗡鸣声与人员压低声音的交流声混杂在一起。
周擎大校站在主控台前,他比两年前显得更加消瘦,皮肤因缺乏日照而显得有些苍白,但那双眼睛却依旧锐利如鹰,仿佛能穿透厚厚的岩层,直视星空。
他面前的主屏幕上,显示着星系外围数个隐蔽监测站传回的实时数据。
屏幕一角,一个独立的窗口正播放着一段经过处理的、记录下红巨星最后时刻狂暴景象以及“归途之光”通道崩溃瞬间的影像资料。
这段影像,是基地所有成员心中永不磨灭的烙印,也是驱动他们活下去、坚持下去的动力。
“能量水平稳定,生命维持系统效率百分之九十二,地下生态农场第三季作物长势良好……”一名年轻的军官正在例行汇报基地状况,他的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谨慎,也带着一丝希望。
周擎默默听着,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再次瞥向那个影像窗口。那一瞬间的毁灭与牺牲,至今仍让他午夜梦回时感到心悸。但他更清楚,他们能幸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近乎奇迹的概率事件。
当“深渊回响”计划启动,红巨星内部的能量谐振腔被引爆时,产生的能量洪流和时空扰动远超预期。
周擎在最后关头,下达了基地非核心人员提前疏散至“新岸”及附近其他预设殖民点的命令。
而他自己,则率领一支由最精锐工程师和科学家组成的“锚点小组”,坚守在红巨星轨道上的主控站,确保共振编码的精准注入,直到最后一刻。
就在主控站即将被恒星爆发的烈焰吞噬前几秒,他们启动了预先设置在站内、基于不成熟“临界弦”短距跳跃理论的原型逃生舱。
剧烈的能量风暴扭曲了空间,逃生舱并未按计划跳跃到安全的殖民点,而是被随机抛射到了数光年外,最终迫降在“新岸”行星,与主力疏散部队汇合。
近五千名“深渊远征军”成员,在这场浩劫中幸存了下来。他们失去了“彼岸”主基地,失去了绝大部分重型设备和能源储备,与银河系母文明的直接联系也彻底中断。
但他们保住了最宝贵的火种——知识、经验和不屈的意志。
“报告!”一名通讯军官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打断了周擎的思绪,“大校!我们……我们接收到一个极其微弱的、来自银河系方向的定向量子密钥信号!加密方式……是‘昆仑之心’最高权限标识!”
控制室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与母文明重建联系,是他们这两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
周擎的心脏猛地一跳,但他迅速压下激动,沉声道:“立刻进行解密验证!启动最高级别反侦察协议,确认信号源安全性!”
经过紧张的操作和验证,一段简短却蕴含巨大信息量的文字呈现在主屏幕上:
“‘归途’已断,‘新径’待辟。汝等存续,文明之幸。高维暂睦,然视线如炬。‘远航’重启,暗度陈仓。技术资料及初期支援将通过‘信使’协议分批送达。保持静默,积蓄力量。——孔”
信息虽短,却清晰地传达了银河系的现状、和平协议的真相以及未来的战略方向。
更重要的是,它确认了“深渊远征军”的幸存已被母文明知晓,并且被赋予了新的、极其重要的使命——成为文明在仙女座星系的秘密研发前哨和战略备份。
周擎深吸一口气,压抑住眼眶的酸涩,转身面对控制室内所有屏息凝神望着他的官兵和科学家。他的目光扫过一张张饱经风霜却充满期待的脸庞。
“同志们,”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我们没有被遗忘。我们的牺牲和坚守,是有价值的。现在,我们有了新的任务——在这里,在‘收割者’目光之外的仙女座,为我们的文明,点燃一团永不熄灭的、更强大的火焰!”
短暂的寂静后,控制室内爆发出压抑已久的、低沉的欢呼和掌声。绝望的阴霾被希望的光芒驱散,生存的意义被重新赋予。
接下来的日子里,“新岸”基地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钟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他们利用迫降时抢救出的部分设备和“新岸”行星的本土资源,迅速扩建地下基地,建立更完善的生命维持系统和基础工业体系。
同时,他们开始焦急地等待母文明承诺的“信使”协议。
“信使”协议,是“昆仑之心”在李艳主导下,基于对“临界弦”和维度物理的更深层次理解,开发出的一种极其隐秘、几乎无法被侦测的跨河系信息与物资传输技术。它并非重新建立稳定的“归途之光”通道,那样能量波动太大,容易暴露。
其原理,是利用宇宙背景中无处不在的“临界弦”网络,将需要传输的信息或经过特殊处理的微观物资(如基因种子、纳米构造单元、数据晶体),
编码成极其复杂的“弦振动包”,通过精密的共振引导,使其沿着“临界弦”背景中自然存在的、极其微弱且瞬息万变的“涟漪”或“脉络”,进行超远程、无轨迹的“漂流”。
这个过程类似于将无数个装着信息的漂流瓶投入浩瀚的宇宙弦海洋,依靠预设的“地址”共鸣(即“新岸”基地建立的特定频率接收阵列)和概率,让极少部分“漂流瓶”最终抵达目的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